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幼儿园 魏培培
沙水游戏以其“易玩”、“好玩”、适龄跨度长的特点而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菜单里都不会缺少沙水区域游戏,即使没有成人的指导,孩子们也能够自娱自乐进行游戏。因此在很多幼儿园里沙水区就是“放羊”式自主游戏区,不同年龄段幼儿都采用同样的玩沙玩水模式,游戏始终在低水平重复。尽管儿童天生会根据这些真实的和想象的条件来进行创造,但如果没有成人支持他们扩展思路,他们的游戏和对材料的使用往往是刻板的、缺乏变化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幼儿园沙水游戏的实践研究”,尝试引导老师用“课程思维”来鹰架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沙水游戏,形成适合本园幼儿的沙水区游戏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又通过对游戏中孩子的持续观察,不断总结经验,以形成最有效的支持策略。
在第一阶段的探究中,我们发现“思维导图”“绘画日记”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幼儿沙水游戏的水平。
进入中班后,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自主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开始沙水游戏前,教师尝试引导幼儿用“课程思维”展开“沙水区域游戏”。游戏从摸底班级幼儿沙水游戏的前期经验开始,借助KWHL表(自评K——What we know,我们知道什么;列举W——What we want to know,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寻找H——How we will find out,我们将如何发现;反思L——What we learned,我们学到了什么)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和需求点。孩子们知道哪些玩沙玩水的材料?玩过哪些沙水游戏?新学期希望有哪些新的玩法?沙水区需要增加哪些材料?如何收集需要的材料?玩游戏时曾遇到过哪些难题,如何解决?孩子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征出来。
老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了孩子们提出的新问题和想到的新办法,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经验进行调整,及时捕捉问题、挖掘问题的价值,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
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作为班级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架构沙水课程,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亲子互动等来推动课程的发展,为沙水游戏提供鹰架支持。以思维导图为主线,师幼共同梳理游戏经验,合理取用工具、沙水游戏中的安全、沙水工具材料的功能性选择等事项被孩子们逐一提出并进行讨论,陆续制定出新的规则。运用“导图思维”,师幼都对即将开展的游戏做到了“心中有丘壑”,不再是漫无目的,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在与同伴、材料、观点以及事件的互动中开始了新的经验建构。
当孩子们对沙水游戏充满期待时,教师在班级展开了“说、画游戏计划”的行动,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游戏计划进行讲述并尝试通过绘画日记的方式进行表征。然后教师对大家的想法进行分类统计,并鼓励志趣相投的孩子组成合作小组,进一步讨论和完善游戏计划。
瞧!孩子们开始制定游戏计划,经过分类统计,分成了塑形、挖宝藏、搭迷宫、建水池四类游戏。
在分享游戏计划时,教师发现孩子们搭建的迷宫基本是“直线型”的。这时,阳阳提出了意见:“我妈妈手机里有迷宫游戏,路线都是弯弯扭扭的。”在绘本故事《友情迷宫》中,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迷宫的复杂多变。于是,孩子们自发带来了关于迷宫的游戏材料,豆豆还勇敢地挑战了迷宫插片的游戏,设计出了有多条路线的迷宫。
迷宫组的路线由直线向曲线改变。瑞瑞先将支架放在地上,可一会儿就倒了,于是把支架插在底座上并调整水管的叠放次序,慢慢掌握了水流的方向;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连接很感兴趣,浩浩想将两根透明管子连在一起,尝试了好几种接口后才成功;软管具有易曲折的特点,在搭建迷宫拐角时,琪琪找来了软管,迷宫得以成功拐弯……活动初期,合作深化游戏计划的环节还需要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可当游戏进行到第三周时,孩子们基本做到了自主统计与自主分组:塑形组——制作长城和碉堡;挖宝藏组——找到各种有趣的东西;迷宫组——在沙池里插上木板打造迷宫;水池组——在沙池中建一个蓄水池。每一次游戏后,孩子们都会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通过不同的表征形式分享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的认知。绘画日记增强了孩子们的计划性、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发展看得见。
在不少幼儿园,游戏后的分享与评价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匆匆带过甚至取消。其实,游戏后的交流分享对梳理幼儿的游戏经验、解决幼儿的游戏困惑及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沙水课程中放大了“地毯时间”的效用,师幼用心对待每一次集中的谈话,分析缘起、预设话题、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谈话活动:沙地里的沟渠
活动缘起
一池沙子,柔软温暖,呵护着童年的梦境;一片沙地,神奇多变,深藏着很多值得观察、探究、挖掘的经验。
户外混龄游戏中,弟弟妹妹们想“救活”沙地里的小鱼,哥哥姐姐们帮忙找水源、筑沟渠、尝试“引水工程”。游戏成功了吗?有困难需要大家帮忙吗?有好的经验分享吗?师幼间关于“沙地里的沟渠”谈话活动由此展开。
活动目标
1.讨论沙地里引水工程失败的原因;
2.分享同伴在沙地里成功建筑沟渠的经验;
3.使幼儿产生进一步在沙地探索、建筑沟渠的欲望。
活动准备
前一天幼儿沙地游戏的照片、视频等。
活动过程
1.分享前一天沙地游戏的图片和视频,讨论沙地引水的想法和失败的原因。
师:昨天,你们是怎样帮助弟弟妹妹解决“沙地养鱼”问题的?想了哪些办法?用了哪些工具?
师:有人用盆、桶、碗等工具装水运过来,有人用铲子、小钉耙、瓢等挖沟渠。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要朝旁边挖呢?
(图片分享)
师:你们想要挖一个通道,就像农田里的沟渠一样,对吗?沟渠可以让水在里面流动。沟渠挖成功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2.观察同伴沙地建构沟渠的视频,分享同伴成功经验,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师:沙子吸水,倒多少吸多少。那沙地里有没有不吸水的材料可以用来帮助沟渠引水呢?隔壁班的小朋友成功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视频分享)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通过沟渠引水,能不能建筑更厉害的沟渠?
活动实录(节选)
师:你们要把好几个养鱼池连起来,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呢?
幼:沙子会像抹布一样把水给吸干。
师:你是说沙子像抹布一样把水吸干,所以我们的沟渠就没有成功,是吗?
幼:倒多少吸多少。
师:视频里我们看到丁丁特别着急,还问了一个问题“沙子要吸多少水呀”,你们觉得沙子要吸多少水?
幼:它们“吃饱”后就到处都是湿的。
活动反思
围绕着“沙地里沟渠”,孩子们分享着已有经验,大胆猜想着未知经验。老师则耐心地倾听、适时地发问。在谈话中,老师做到了“关注生成,紧抓教育契机”“推波助澜,引发深度思考”。活动时老师通过提问帮助孩子们理清思路——为什么想到挖通道呢?沙子到底要吸多少水?水管子太短怎么办?接头有什么作用?管子漏水怎么办?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让老师感到欣喜。“它们吃饱了,到处是湿的。”“把沙子和泥巴混合起来,吃完晚饭再过去看,干了之后掰都掰不开。”在这样的对话中,老师和孩子都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互相启发,得到了共同的成长。
谈话活动是“地毯时间”的若干内容之一,此外还有分享阅读、趣味课堂等,都能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来引发幼儿之间关于沙水游戏的经验交流,捕捉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老师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孩子们新的需求,和幼儿一起阅读《沙子宝宝的秘密》《我们生活中的水》等科学绘本,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各种工具、辅助材料的属性,拓展幼儿视野,为深度游戏做好铺垫。总之,当沙水游戏有了一系列课程的支持,幼儿的相关经验变得越发丰富,游戏水平不断提升,发现更多沙水的秘密和乐趣。
现阶段我班幼儿的沙水游戏已不再是单纯的体验,主题活动中建构经验的迁移引发了新的游戏内容。从沙水到水的迁移,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经验与能力规划适合自己的活动,尽情发挥创意和想象,充分体验发现、创造、交流的快乐。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在解读的基础上隐性引导孩子把已有经验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适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使孩子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炎炎夏日中孩子们带给我一股清凉,夏日海岛、海底隧道、水上乐园……关于沙水他们还有无限的创意和表达。
构建课程思维,强调的是在游戏指导过程中要努力达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多重境界。游戏的本质是自由,但幼儿不能自发地认识凝聚在环境、材料中的经验,这时候成人给予的鹰架即“适宜的支持”,对幼儿“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课程思维模式来鹰架幼儿的沙水游戏,期待教师们能够用更立体、更多元、更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幼儿与沙水之间的互动,引发幼儿深度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