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剧院的互联网平台经营探究

2021-10-08 14:06张可茵
新闻前哨 2021年8期
关键词:戏剧疫情

◎张可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所有显性或隐性的传播途径都应被立即切断,剧院作为一个封闭性且人员密集的场所,理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外关闭。然而,结合“戏剧离不开观众”这一特殊属性,对外关闭的做法将对剧院的运营造成极大冲击。

一、戏剧的特殊属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表演故事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涵盖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戏剧有四大元素,“演员”“故事”“舞台”及“观众”,可见观众是戏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众令戏剧完整。

19世纪以后,对于戏剧的本质,众说纷纭。其中,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弗朗西斯科·萨赛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元素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戏剧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听觉。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亲见其形、亲闻其声、亲临其境,产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所投射的社会现实,获得极致的审美体验。

此外,虽说演员的表演应忠于剧本,但其实,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时刻都能显示出其对于角色的理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演员对于同一角色,由于其人生经历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每次表演又有些许不同。而对观众而言,不同的观看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的观看体会。正如舞台剧《暗恋桃花源》的编剧赖声川所说:“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刹那中,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经历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也不会重现。”

因此,总的来说,每一次演出都不可能一模一样,每一次演出都是无比珍贵的“当下”,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

二、疫情对中国剧院的冲击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所发表的《致全国演艺同仁倡议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严重影响,疫情期间全国演出市场几乎完全停滞,各类演出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疫情结束后也还将面临一段时间的逐步恢复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期在会员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已超过20亿元。剧院作为演出机构之一,无疑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寒冬。由于观众是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剧院对外关闭意味着其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是糟糕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一方面,原本在疫情期间表演的作品,随着剧院的全面关闭而延迟甚至取消。而这些作品,往往前期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大多无法收回。其中,延期的作品,还需投入另外的宣传成本、人员成本等。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演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居家隔离,难以正常排练。因此,剧院重新开放之后,还需给演员的排练留出较长的时间,作品不见得能马上与观众见面。

由此可见,这对那些单纯靠门票收入来实现盈利的剧院,造成极大冲击,而在其他行业陆续复工复产的情况下,剧院因其特殊性,仍需保持关闭状态,这对剧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中国剧院的自救及自省

剧院既为营利性机构,又为公共文化设施,因此,剧院在疫情期间的自救可基本上分为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类型。剧院的自救对于后疫情时代剧院的转型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一)中国剧院的自救

1.营利自救

门票与场租是剧院收入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线下市场被迫停滞,剧院几近丧失收入来源。因此,剧院集中力量更广泛地通过互联网平台“杀出一条血路”,同时积极探索演艺内容线上传播和增值的新模式。

首先,多家剧院创立“云剧院”,并发布往期精彩表演的视频,用户需付费观看;其次,部分剧院通过直播平台推广艺术家、推广演艺项目,并通过用户打赏实现盈利;最后,某些剧院开展线上课程,并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

2.非营利自救

剧院作为公共文化设施之一,理应承担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而在疫情期间,面对人民群众的焦虑与恐慌、愤怒与烦躁、低落与抑郁,剧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抚慰人民群众的心灵。

一项涵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共计5万人的网络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在新冠肺炎患者中,上述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医务工作者轻度以上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失眠症状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50%。而与一般医务人员相比,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焦虑、抑郁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剧院纷纷通过“云录制”的方式,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抗“疫”作品,在抚慰人民群众心灵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体现出剧院为社会提供人文关怀的文化担当。为满足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许多剧院积极分享各类艺术歌曲,丰富民众日常生活,同时起到了提高人民群众对剧院的认知度、认可度的作用。此外,大多剧院以积极心态练好内功,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梳理完善企业管理流程,为市场的恢复积蓄力量。

(二)中国剧院的自省

疫情期间,虽然剧院使出浑身解数以自救,但效果终归不尽人意。在中国,戏剧本就受众面窄小,真正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门票进入剧院观看表演的人不多,因此,将剧目转移至互联网平台上所带来的收入,根本无法与支出相抵。此外,将剧目转移至互联网平台上,是以失去戏剧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为代价的,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用户付费观看的兴趣,而如果用户观看体验不佳,还将导致疫情结束后,他们再无热情走进剧院。

经过这次疫情大考,可以看出,剧院在过去过度依赖于线下运营,且缺乏长期有效的应急机制,在疫情爆发之前,普遍没有成熟、完善的线上运营模式。而随着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不断更新、人民群众消费习惯不断变化,探索演艺内容线上传播和增值的新模式,是剧院乃至所有演出机构生存之道。因此,即便疫情结束后,剧院也要充分汲取教训、分析存在的痛点及破局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剧院的困境突破

此次疫情是“危”亦是“机”,只有把握机遇、整合资源,中国剧院才能完成一次华丽的转型。

首先,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仍无法避免境外输入等风险,因此,剧院应在重新启用前,应做好场所全面消毒工作,并检修清洗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配套测温枪等检疫设备,做好相关安全预案,并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列为常态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重新迎接观众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剧院应着力打造“互联网+剧院”模式,以欣赏与教学为两大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运营的一体化。虽然全线上运营的盈利能力较弱,但倘若剧院能利用好线上运营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信息快速传播的优势,便能使线上业务成为剧院收入的新源泉。在欣赏与教学两大业务上,中国剧院应尤其注重受众细分,细分内容既能够吸引大量的受众,还能够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亲密度,为受众提供归属感。比如,山东省会大剧院在疫情期间精心设计线上内容、细分受众,特别策划了“宅艺起”线上艺术课堂,主要开展舞蹈和合唱的线上培训,其中,针对剧院学员的比较专业,针对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则更侧重欣赏、普及。此外,打造“互联网+剧院”模式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及完善的线上产业链。与剧院一贯擅长的现场演出不同,要想线上内容受欢迎,还得按照线上的玩法与底层规律来,要有强烈的策划意识、运营意识与包装意识等。

最后,由于观众是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剧院应在观众召回上下功夫。疫情和剧院关闭导致的退票换票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尽管在这一环节看似是被动的损失,剧院同样可以由此建立“戏剧品牌”的信任度、增强观众的黏性。ArcolaTheatre的举动便相当值得一提,在保证对观众全款退票的同时,它还会另附上邮件,向观众说明可以考虑向剧院捐出少部分的金额比重,以此换取一份该演出的官摄录像观看权、一份本剧卡司的独家感谢和问候录像、以及该剧院全年的免费友情会员卡。

此次疫情中,中国剧院是遭受影响最为直接的主体之一,有的剧院倒闭,有的剧院被迫寻求线上的传播,或由于传统业务停滞而不得不开发线上产品。但实际上,许多此类线上项目的产品还处于探索期,相关的运营模式也尚未形成,“云演出”等多为不得已而为之。此次疫情为剧院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过渡期,唯有认真反思以往的运营模式,求变革、求创新,才能增强剧院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剧院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戏剧疫情
战疫情
有趣的戏剧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