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军
【摘要】课堂的氛围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因素,活跃的课堂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枯燥的课堂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语文的知识大多数都比较枯燥,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的课堂“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促使学生在课堂能够更加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空间。本文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活起来
正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对学生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采用有效的方式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语文的热爱,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打造出更加优秀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课堂现状
1.1教师占据主体,学生被动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知识量比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加追求教学的速度,大多数会在课堂中一味的进行讲解,然后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因此,大多数语文课的课堂氛围就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缺失了主体性,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非常低,导致语文课堂的效果展现不出来。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展示出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
1.2教师过于注重以往的教学方式,缺乏更加创新的方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教师为了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课本知识的传授重视程度比较低,这样,教师便会忽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化的训练,同样存在着“满堂灌”的讲课方式,这样的课堂显然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创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二、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有效措施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课堂的参与,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效的方式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活动的参与,有效的完善课堂的关系,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变得更加的积极。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重视,并能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体现,进而能够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将语文的课堂效果充分的展现出来。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人教版《我们奇妙的世界》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课堂的参与,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在讲解课本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发言。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文章的自由阅读,在寻找学生分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促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在课堂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主动学习,是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有效的学习情景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些信息技术会更加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融入进课堂,同时,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对于课堂的氛围具有一定的渲染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方式,要学会将其有效的应用在课堂中。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海底世界》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思考,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生物生活在海底呢等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海底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进行观看,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将其融入进课堂,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引导学生进行更加主动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
结束语: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课堂的氛围也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注重氛围的活跃,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加轻松的学习,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更多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生平.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J].学周刊,2021(26):125-126.
[2]卢玉霞.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考试周刊,2021(3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