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悠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实践中它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要使学生的“学习”在“小组”中真实地发生,首先要打造一个合作包容的共同体,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前提;其次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设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同时,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持续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小组 合作学习 真实 发生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认识,走进课堂,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然而,热闹一段时间后,教师们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渐渐地消退了。在公开课、展示课之外,这种学习方式已不在课堂“学”的方式的选择范围之内,某种意义上它已沦落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摆设。是这种方式过时了,还是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呢?很显然都不是。应该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上“合作”,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在“小组”中真正发生。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认知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什么?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所涵盖的内容有三:其一,分工合作学习。把一个大任务或大题目分解为数个小任务或小题目,由组内成员各自承担、独立完成。每个成员独立完成是其基础。其二,讨论合作学习。就是让各个成员就某个具体问题或疑难点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三,交流合作学习。各个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组内进行充分交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达成共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
由上所述不难得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以下方法:
其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关,不能独立解决,才要进行合作学习。思考过程受阻会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充分展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其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只顾发表自己意见而不善于倾听他人评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习惯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其三,精选合作问题,宁少毋滥。为了避免为合作而开展合作学习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时学习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善于抓住契机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现象
作为课题研究管理者,在近二十年的教研生涯中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作活跃课堂氛围的一个工具,更多只是为了迎合听课教师的需要,为了符合评课标准,却很少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有不少老师更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种模式抱有犹豫排斥心理——“不放心”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问题分析
从个人课堂实践经验来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是不能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情况是就近组合,某个学生临时换了座位,也不影响组成合作小组;有些是由班主任按成绩好坏强制安排的。这样的小组成员确定后,后续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因此常出现小组缺乏凝聚力,组内总有学生不思考、不出声,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的情况。
二是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对小组长以及组员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并适时地、正确地指导。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出现冷场或表面热闹的情况时,教师及时参与干涉,及时组织调整,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评价缺乏多元化。在小组合作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有教师评价,而且评价抽象、单一、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更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部分一线语文老师进行实践并形成了以下改进策略。
(一)打造一个合作包容的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前提
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必须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都进行详尽的了解。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一般小组成员4~6人,组成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先要明确分工,然后才能组织和开展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合作小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也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推举小组长,学习基础较好、能力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担负起组织、督促的职责,促使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还应指导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如:内向细心的可以负责记录;外向、善于表达的负责汇报……当然,在合作学习成为常态后,教师可以引导组内重新分工,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前提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尊重、包容的共同体组织。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发生。
(二)设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
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确定的有合作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分享的前提。
问题的提出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大学问。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指有啟发性的问题,它会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小组合作提供交流、讨论、思考的素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小毛虫》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这是单元训练的重点。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前几篇课文习得的方法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于是,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渴望。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信息后,小组合作无疑是有效的交流载体。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基本理清了故事的脉络。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了文中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每个人发表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每个人都体会到动脑筋思考的喜悦,每个人都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发言给出关键词、图片等提示,学生就可以借助提示轻松地讲述故事,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三)开展多元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加油站
在实施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对每一个小组交流都不放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教师要及时评价,同时要鼓励同组、异组间相互评价。有时评价学习过程,有时评价合作结果,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雪孩子》第一课时结束环节的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小白兔见到雪孩子除了给他唱歌跳舞之外,还会做些什么?”某个小组在交流时一致认为:“小白兔会拉他进屋去休息!”如果老师此时只是对其进行浅层次的表扬,并不能激发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此时他们一定觉得雪孩子在外面站得很累了,或者是太冷了,所以才会想到要拉他进去休息。这时可以先让其他组评价,再揣测这个小组的想法,与他们沟通:“是啊!雪孩子在屋外站得太累了,进去歇歇吧!这真是只善良的小白兔!”这样尊重学生内心感受的调控,能立刻走近学生内心,从而引发更多精彩的回答,也让学生对“爱”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具体。
这里所阐述的“评价”就是不断调动小组内每一位组员独立思考、交流分享的积极性。总之,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造合作包容的学习共同体,以有价值、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通过多元评价激励,让参与合作学习的所有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让学习在小组合作中真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