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同
摘要:数学教学要与时共进,和信息技术恰当融合,这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诉求。科学设计《活动1 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教学,分析学情,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线上线下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活动课 融合 测量旗杆高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诉求。因此,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要依据学情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在此将人教版《活动1 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成文,供探讨。
一、分析学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活动1 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之数学活动,是一堂实践课。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来测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在动手操作中复习和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思维层面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他们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动手实践等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心理特点来看,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对动手实践的操作十分有兴趣。在學习本课之前,学生进行的多是单个知识点的练习,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较少;加上一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估计在实际测量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测量旗杆高度的实践过程中,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标准和性质,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学习数学建模思想,在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明确测量旗杆高度的理论依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双线教学,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一)微课助学
1.激趣引入:(课件出示Flash动画,如图1)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银白色的旗杆静静耸立……大家想不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请你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用Flash动画来激趣质疑,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预设情境,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方法归纳:
(1)利用太阳光;
(2)借助于平面镜;
(3)标杆测量法。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形象的Flash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中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抓住课堂教学的难点,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模型(如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态展示中学习观察,思考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应用所学:学以致用,试着测算出教学楼前国旗杆的高度。
(二)实地测量
1.测一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测量,测算旗杆高度。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2)你在测量时遇到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设计意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测量过程,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思,指导学生运用模型解决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体会转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在测量实践中,学生对所用知识进行深层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反馈评价
1.小组汇报:除了微课中介绍的三种方法,还可以用性质定理中的“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帮助测算旗杆的高度;也可用手机来拍照,根据照片中人与旗杆的高度比来计算实际旗杆的高度,因为“照片中人与旗杆高度比等于实际中人与旗杆高之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条件和问题入手,选择恰当的理论依据,逐步学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2.活动思考:
(1)标杆测量法中测量仰角的改进方法。
(2)误差是永远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
(3)每种测量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共同评价,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明确方法,学会如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
(四)归纳总结
1.将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高度问题转化为相似三角形问题,选择恰当的理论依据;
2.实地测量,画出示意图,找出相似三角形;
3.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比例式,求出所求线段长。
设计意图: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为后续学习作铺垫。初步体会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要经历的步骤为:审题→画示意图→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学校附近的岱鳌山,坐落在安徽省枞阳、庐江、桐城三县市(主体在庐江县乐桥镇)。山上怪石嶙峋,姿态万千,风景秀丽,以“皖中小桂林”之称享誉周边。你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测出岱鳌山主峰龙王顶的海拔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既巩固所学、形成技能,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在拓展延伸中让知识脉络化,方法条理化、系统化。
三、教后反思,改进教学获得成效
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给数学的教与学带来巨大改变。教师要追随时代的脉搏、紧随教改之潮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测量旗杆这个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应用微课助学功能,在线上线下的融合中进行教学尝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都能积极投身于探索性实践活动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双线融合中获得成效。教学时,师生在线上理论学习和线下实践中交流研讨,分组活动中学习掌握测量旗杆高度的常用方法,懂得每种测量方法所采用的数学原理,初步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在动手实践时,学生进行设计、测算、绘图,动手又动脑,在亲身体验中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动手能力,完成预定目标教学。测量时,学生在用镜面反射原理去测量时,巧用激光笔来做光源,解决了手电筒光柱的发散弊病;测仰角时,将激光笔固定在量角器上,起到红外线瞄准仪的效果,让所测的仰角更精准……回顾活动过程,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动手又动脑,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探究的发展与延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