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 吴成竹
摘要:疫情期间优质的线上课程,解决了“停课不停学”的远程教育需求。线上课程“整齐划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主自觉性。以中低段学生来说,因其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同时家长外出工作弱化了相应的教育辅助作用,学习效果进一步降低。在线教学现状需要一线教师寻找到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弥补学生线上课程学习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线上教学 作业辅导 中低学段
一、学情调研:精准测评,摸清学情
学情调研是为了对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情况进行测评。只有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学情的分析才是可靠和合理的。首先,梳理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将其作为思考题,利用QQ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思考解决。
其次,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上传作业的解题形式,从画图、学具、直接计算三个角度与是否正确两个维度出发,分类整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后发现学生解决此题所遇的最大问题是:96元是2等分,还是3等分?认为是2等分的学生有30多名。
二、教学安排:合作探究,因材施教
合作探究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再学习的出发点,作出如下教学安排。
(1)呈现集中出现的错解,让学生说想法;
(2)呈现正确答案,让学生说想法;
(3)同时呈现两种答案,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开展线上组内讨论活动;全班交流,形成共同认知;
(4)改变原题中的数量关系,检查问题本质的把握情况。
三、课堂实施:因势利导,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班级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课堂教学。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上教学的空间限制,为最大限度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选择较为直观的“画图”法,以展评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无法进行实体课堂教学,我们选择了腾讯会议软件作为此次展评课的载体,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第一步,呈现班级内集中出现的错解,让相关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教师打开视频呈现错解,学生打开麦说思路)
师:王浩宇,你是怎么想的?说說你的想法。
王:两张火车票一共96元,那么妈妈的票价是96÷2=48元,因为小宇的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所以小宇的票价是48÷2=24元。
(该生喜滋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很好,你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很清楚。你们觉得他说的对吗?
生(不少同学):对的。
第二步,呈现正解,也让学生说说思路。(教师打开视频呈现正解,学生打开麦说思路)
师:请看这是单惜雯的答案,小单,请你说一说你的想法。
单:我是这样想的,上面画的有两份的是妈妈的车票,小宇的车票价格是妈妈的一半,所以小宇的是这么多。那么反过来妈妈的票价实际上是两个小宇的票价,再加上小宇的就是三个。又因为小宇和妈妈买票一共用去96元,所以用96÷3=32元。
师:你说得可真完整。谁有问题想要问小单?
生1:3从哪里来的?
单:3在这里,上面的三个小长方块,小宇是妈妈的一半,那么像小宇这样的票有三张。
生1:那左边的图是什么意思呢?
单:表示买了两张票。
师:你满意她的回答吗?
生1:满意。
师:小单这样做,对吗?
生1:好像也对。
第三步,对比呈现两种答案,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此时,让同学们退出全班的会议状态,回到各小组中展开讨论,找出认为正确的答案说说理由,同时,找出另外一种答案错误的原因。15分钟后再回到全班会议中。学生充分讨论后,从小组交流到全班交流,最终辨清本题的本质是:总票价96元被分成3等份,小宇的票价占其中1份。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打开视频呈现两种答案,组长作为代表说出本小组想法)
师:这两种答案分别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谁说的对?为什么?(没有其他错误因此没有预设其他的情况)
师:同学们都已经讨论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组1:我们这组认为单惜雯的答案更好一些,因为其中妈妈和小宇的票价合起来正好96元;而王浩宇的答案中小宇和妈妈的票价加在一起只有72元,感觉不对。
组2:我们这组认为这两个答案思路都没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师(适时点拨):96÷2=48(元)?
生1:我知道了,96÷2=48,已经表示妈妈和小宇的车票一样,就不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王浩宇同学的第一步就错了,96÷2=48元,把妈妈的票价和小宇的票价认为是一样的。这一步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后面都是错的。
师:谁听明白了?
其他学生重复,并说出正确思路。
第四步,改变原题中的数量关系,检查本质的把握情况。
(1)改变数量关系:妈妈的票价是小宇的3倍。
(2)改变题目:小丽和小华一共收集了400枚邮票,小丽的邮票数比小华邮票数的3倍还多40张,小丽和小华各有多少张邮票?
四、教学评价:多元评价,发展个性
因势导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采用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及时反馈,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评价,这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质,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中设计了三次数据的收集。第一次对学生学情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全班学生学习情况。
第二次让出错的学生重新做,并对结果进行再次统计,把握学生当前对问题的掌握情况。
第三次出示变式,变式题1只改变倍数,旨在检查学生对于原题的理解程度,变式题2加大问题难度,改变倍数的同时还追加了“多了40张”。对两次收集到的数据从是否画图和是否正确两个方向进行了整理。与原题收集的数据相比,学生的准确率大幅度提升,变式题1使用画图策略的人数较原题有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变式题1和变式题2的数据对比,易发现当问题的数量关系变复杂时,选用画图策略的学生越多。从解题的准确率不难看出:原题的错误率较高,变式题1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时,(下转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