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规律而体系的创作方法。艺术家可以从创作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这些方面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创作方法形式也经历了一代代更迭变幻,但不管怎么变,都要符合“艺术”这一基本内核。
关键词:艺术创作 创作主题 艺术形象 风格
一、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流程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艺术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进行主观的研究、分析和选择,进而对生活素材加工和提炼,塑造出艺术形象,最后创作出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步骤一般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如颜料、水墨、雕塑泥等)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艺术家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甄别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艺术材料的技法。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美术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也类属于同样的创作过程。艺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就是画家,是美术创作主體,其思想倾向、生活积累、性格气质、个人艺术修养等这些主观因素是其开展美术创作并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优秀的美术创作的诞生,不仅需要艺术家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受,而且同时艺术家自身也要掌握与其作品相匹配的良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在漫长的美术史历程中,有无数艺术大师为更好地让美术作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动向,身体力行地推动着美术创作方法的一代又一代变革,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美术史。
二、艺术创作中的美术创作方法
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也不例外。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核心线,而艺术创作方法就是围绕核心运动的分子。在一张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一定有其自己遵循的创作方法,这个创作方法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主观为之,但其一定会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会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秉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会让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个画面的进程把控得胸有成竹。最典型的莫过于古典风格的绘画大师们,他们在创作过程极为严谨而理性地遵循着每一个绘画的步骤,对于细节和结构的描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最大化真实又细腻地描绘出想表达的场景。
而相反,如果一张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毫无章法,纵然可能技巧熟练高超,但整个作品如果细细品来是经不起推敲的。同样的,一个艺术家可以采用看似极为简易直白的创作语言,但只要拥有符合其创作理念和意识的创作方法,一样可以创造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艺术作品。如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的代表作《泉》,就是艺术家购买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标准工业化生产的小便池,但这一作品的出现,直接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对传统的艺术概念表达了强烈的嘲讽并将艺术的概念与生活现成品相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标志着生活与艺术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尽管在美术创作中风格可以百种多样,但同时也遵循着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最核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关于创作题材的选择。艺术家一开始在充分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下选择出即将创作的题材,这个题材,可以平凡,亦可以非凡。历史上有诸多的以农民为创作题材的画家用最平凡的劳动人民为题材创作出了意义非凡的艺术作品,如著名巡回画派代表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绘制了大量农村生活场景的尼德兰现实主义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等。题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件艺术作品主题的高度。
其次,就是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创作主题决定后,艺术家就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物象或者自行创造一个形象进行描绘,但不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和加工,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一味地根据现实照搬照抄不是绘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翻版。而这个艺术形象,无论真实还是虚拟,无论典型还是平凡,都需要满足一点: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概念,极其强调绘画要能表现人物的神韵风貌。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极其注重对于人物神态的描绘,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当时女官们雍容华贵、妩媚优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真实而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往往能更好地展现出艺术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感人的力量。
最后,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历史上优秀的绘画大师,都拥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所谓风格,无非是作品所显示的一种格调、气派,这一点往往与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题材、主题的特殊性特别是表现方式的习惯性有着极大关联,因此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往往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基调。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是能够做到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个人风格做出相应的调节和适应的。如果风格一直一成不变,就容易流于形式和僵化。如达芬奇,在创作晚期的时候就渐渐陷入一味的“蒙娜丽莎”式的模式之中变得俗套。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为创造优秀的艺术形象服务;同时,也不要孤立地强调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这会使得艺术创作变得表面而肤浅,而且脱离实际生活。
三、美术创作方法形式的演变
纵观整个美术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动着绘画这一艺术无论是从表达的内容还是创作的技法等方面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艺术本质上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同时又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或进或退的反作用。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进步,而且甚至能感受到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和对人性的光辉的呐喊。
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后,一批勇敢而向往人文主义的开拓者出现了,他们就是来自“文艺复兴”的斗士。他们以文字或画笔为工具,呼吁人们挣脱沉重的镣铐,正视自己生而为人的权利,主张人首先要成其为人。他们主张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单纯的崇高,静穆的伟大”,重视“人”这个词的分量,力争将当时“神”的艺术变成“人”的艺术。给充斥着宗教画的日益呆板僵化的画坛带来了鼓吹人性和自由的号角。在他们的笔下,画中人物的形象开始富有生气,题材的选择慢慢不再拘泥死板。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笔下,那些圣母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像是优美高雅而且散发着温柔母性的少妇。这场文艺变革不仅开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先河,而且奠定了西方绘画的再现式表达基础。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当时政治因素的失败,其鼓吹的理性王国也渐渐暴露出名不副实的真面目。知识分子们开始对当时权威的古典主义感到失望,比起虚伪的理性主义,他们更渴望一种能够带领人民走向自由、追求理想的充满希望与朝气的艺术,于是浪漫主义美术应运而生了。浪漫主义美术的主题往往宏大到甚至夸张,多以鼓舞人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美好壮丽的大自然为主。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不再强调理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和想象力。在作画手法上,被古典主义所重视的素描的地位开始被拉下神坛,画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对整个画面氛围的萦绕。正如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一样,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半裸的年轻女子在战场冲锋陷阵,只可能是画家的创意幻想。而这种幻想,正是基于艺术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能有所改变的希望。
继浪漫主义的风靡之后,有一群艺术家开始对一味追求幻想至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感到厌倦,他们开始把艺术的目光投射到自然上,主张艺术的返璞归真,于是以写实的手法为基调创造了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将眼光指向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尤其着重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深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而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真实美,以写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赞美自然、歌颂劳动的伟大作品,为大自然和朴实的劳动者们谱写着深情的赞歌。
随着工业革命逐渐发展成为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社会变迁,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开始做出更多方面的探索,如与机器化生产有着直接关联的立体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由现代批量化工业生产设计而诞生的波普艺术,至此,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同时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人们对未来感到虚无、哀伤、失望和迷茫,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对人的情绪展现了更多的重视,甚至仅仅表达情绪而已,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在这种战后情绪的笼罩和西方写实主义发展的饱和,也有一部分艺术家主张颠覆传统,全盘否定,如前文提到的达达主义,积极为艺术的发展探索更多形式。尽管现代主义有其过于剑走偏锋之嫌,现在艺术界也对于现代主义的价值有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艺术是对人们心灵世界的高级审美表达,在这一点上,现代主义美术是纯粹而大胆的。
结语
艺术创作方法在具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运用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方法是可以有规律可循的,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不能仅仅靠创作者所熟悉的规律,因为艺术始终不是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可以复制粘贴。我们既要不断努力提高技术层面等创作的硬性需要,但同时也审时度势地提高艺术创作的意识层面内容,形成自身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和进步,艺术创作方法作为艺术创作时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艺术家终其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 诸迪,鲁燕生,于冰,韦秀玉译.西方美术大师绘画技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4] 季海洋.“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创作态度的后现代特征[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作 者: 刘平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雕塑和油画创作。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