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瑜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培养出大量实践型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努力工作。产教融合大背景下,职校青年教师必须深刻领会产教研思想,立足于教学实践,才能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本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究,提出职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校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98-05
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实践型的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独具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职业院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实践经验等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的生源得到了大幅度充实,原有的学校蓬勃发展,不少新兴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高、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职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通过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能够为职校的发展需求提供多层次、全结构的人才资源,形成合理的梯次队伍,从而在未来的职业教育竞争中积累资源,占据先手,实现职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对职校青年教师发展途径探究的必要性
在新教育背景下,国家全面推动产教融合策略,对职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职校积极培养适应产教融合要求的教师队伍,确保职校能够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毕业生,促进职业院校逐步形成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社会发展。
(一)产教融合是职校教师人才队伍培养的新契机
在传统的职校教育过程当中,职校的青年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的教学工作,呈现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状态,缺乏长远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依葫芦画瓢”,只是对教材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机械教学,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和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无法保证职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产业和教育呈现出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机制中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要求越來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凸显出职业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相关教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1]。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教融合是实现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途径规划的有效契机。职校可以借助推动产教融合,探索出符合当前职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满足当前社会、企业的需求。同时可以立足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确保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产教融合的内在诉求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了解行业动向,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当中,对相应的生产环境和操作工艺进行实践感知,能够适用具体的岗位,从事相关的工作。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师就必须转变自身的职业定位,提高教学技能,对自己所教学的专业的行业动向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动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才能够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因此,产教融合是实现职校教师人才队伍培养的新契机[2]。
(二)产教融合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实现自身文化的传承。职校青年教师承担着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工作当中,可以有效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理论修养和职业能力,能够为自身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内在支持。所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能够促成教师的个人成长,还能够促成职校高素质教师资源的积累,夯实职校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确保职校的人才质量得以提升[3]。特别是在新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更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教学人才,只有促进职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平台,才能够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队伍,推动职校的教学水平提升,满足职校教育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进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职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深刻地了解职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立足于现状以及具体原因,综合分析,全面规划,探索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期完成促进职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的目标。
(一)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
在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很多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当中都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把握状况、科研能力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了“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队伍的质量。但是,在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众多要求当中,却没有站在教师的专业化角度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学校也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引导,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4]。很多青年教师将学历、知识的发展等同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不仅降低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而且也导致青年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自主建设的意识。
(二)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探究的兴趣,主动参与到专业发展建设实践能力不足
教师只有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而教学课堂是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自身理论知识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养、职业素养、教学智慧、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都会在教学课堂当中呈现出来。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层面来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构建。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职校青年教师虽然乐于和其他的教师探究教学经验,却不太愿意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当中,缺乏专业实践探究的兴趣[5]。比如,大多数的青年教师不愿意通过理论学习、教学竞赛、外出观摩等方法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不愿意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过程来进一步促成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职校青年教师很难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一手的教学资源,也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创新,教学理念难以得到更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这部分职校青年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把握专业行业动态,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从而限制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创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