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社交和舆论环境带来的变革,传播语境有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更好的引导和建构舆论传播的正能量,成为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以“小人物”为体裁的纪录片是观众喜爱的类型之一,其质朴的镜头语言和平民化的叙事表达,是能传递真实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效传播,也是讲述老百姓的中国梦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以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叙事结构、人物选取、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纪录片 中国梦 小人物 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54-03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一个很突出的类型。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从名字上就可明白其核心,“纪录”不是“编撰”,它是真实的,是客观的,它拥有自身特色的镜头语言,拥有多种形式的艺术魅力,无论怎么展现,题材的根本就是真人真物真事。作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纪录片在影视艺术中有着特别的舆论构建,能真实起到时代主旋律传播的作用,其内涵表达担负着倡导文明、舆论监督、形象塑造等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案例分析和思想指引,是国家、个人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信息和文化交流传播没有了明显的边界,人们的思想交流构通重未如此便捷,人们更易接触到多种文化和思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题材选取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制作出多元、丰满、有趣,并且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纪录片,更好的抓住观众眼球并产生共鸣,实现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成为文艺工作者创作任务和方向,其中解读“人物”和“大时代”的关系影片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如这两年刷屏的《我的时代和我》《人生第一次》《生命缘》《人间世》《原声中国》《棒!少年》等纪录片,获得了观众和影评机构的认同。
谈到人物类的纪录片,就不得不提到,讲述“小人物”故事的“破圈”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
2015年和2017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了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第一季和第二季,该片的内容和纪录方式在中图纪录片吏上有不少创新,以“草根”平凡人的命运沉浮为叙事线条,选取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普通人为主角,用纪实性拍摄手法,反映了平凡人的“中国梦”,每一个故事都让观众内心触动不已,因为真实令观者真正共鸣。
该片不但在艺术创作上“破圈”,在价值观传播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它在2019年,分别入选了庆祝新中国成70 周年推荐展播纪录片、动画片目录,和“壮丽七十年荧屏庆华诞”——“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主推片目录。
一、中国梦是中国每个人的梦
艺术作品的创作,其内涵构建都有着所属时代的特征,纪录片自然也不例外。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的创作主题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中国梦”,片中每一集所选择的纪录人物,真实的故事讲述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片中,它聚焦“小人物”,所以我们看到了爱唱歌想唱歌的大衣哥朱之文;我们看到卡车司机的绘画梦想;我们看到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建设家乡的梦想等等。不管是当年在年初播出的六集,还是后来六月份续播的三集,所贯穿的主题都不曾改变。
在实现“中国梦”这一新时代背景下,“草根网红”朱之文有着自己的小小梦想。“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草根网红”,当年因为一张照片就爆火,得到了各家媒体莫名关注,在一段较长的时期,他的各类信息不断在媒体上出现,不意外的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人的活法》选择了朱之文作为第一个主要叙述的对象,用纪录的镜头客观向观众展现成名后的朱之文的生活变化和心路起伏。编导没有用大众的眼光去看、去拍,也没进行主观评价,而是直接通过朱之文自己的口述,直白的展示其内心情感,客观记录“大衣哥”日常真实生活。朱之文的农民质朴和善良并没有在纪录片中进行艺术修饰、刻意放大,每一段的讲述都被编导科学的安排,大多是恰到好处,让观众自己通过纪录片对朱之文有一个全新而真实的认识,破开了网络上部分“妖魔化”的引导,有一个较客观的了解。对于朱之文而言,“中国梦”好像是过于大又过于遥远,是他无法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去关心的问题。朱之文喜欢唱歌,生活中随时都在哼哼,唱歌就是他的追求,想唱就唱就是他心中朴素的梦想,是属于他的小小“中国梦”。同样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沈晓,有个不一般的身份,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被单戏”项目传承人,从小就痴迷于木偶戲,醉心于自己的偶影梦,每日都在想怎样能尽一切努力将自己的木偶被单戏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怎么传承的方式方法上,沈晓发现他在的演出队发展方向和自己不同,有很多想法都会受到约束,不能实施;最终,沈晓自己做出牺牲离开了演出队,独自“创业”去用心去维护着属于他的“手电影”剧场,不间断的演出木偶戏,呵护着自己的梦想。观众看到的是“被单”前面活灵活现的木偶戏,感受到的是“流浪艺人”带来的快乐,也看到了镜头捕捉到的“被单”后面的追梦人对于梦想的坚持和坚守。
二、纪录片选题的平民化
纪录片也是文艺作品中的一种类型,离不开人民,其创作过程中必须要走“群众路线”,扎根于人民,在老百姓中汲取艺术的养分,倾注在自己的镜头里。纪录片要会从人民群众中发现选题,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传递人民的真实情感,刻画真实人物,只有这样,纪录片之树才会长青,纪录片之水才会长流,纪录片创作者才会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并受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用纪录片方式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大餐。
(一)讲述百姓平凡故事
近年来,由于网络乱文化、娱乐饭圈、奢靡消费等不正的价值观影响,部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对理想信念的认识有偏差,用文艺手段能较好的引导和传递社会正能量。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观看那些运用简单直接方式说教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有震撼人心的影像、引人入胜的摄影,新鲜的角度、冲击的视觉领域,内容新颖、观赏性强的纪录片。所以,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是留住观众的重要法宝之一,如何创新的讲好故事也越来越被编导们所重视。《中国人的活法》第一季的第五集讲述了一个“玫瑰梦”。伍元生在大巴山区播种玫瑰,他的梦想面临家里人的反对,一个村里的人都很不理不解,好不容易找到的合作伙伴也要放弃。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打垮这个大巴山里的汉子,他至始至终坚持着,努力着,不放弃,就如同他自己所说一样,会一直“走下去”。在本集最后,纪录片给出一个非剧情化,充满希望的真实结尾。伍元生的“玫瑰”梦想虽没有最终实现,但是观众看到的是他又向着梦想不断前进,是的,这样平凡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就是这样的故事却最能感动你我。
(二)纪录大众朴实生活
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是“纪录片之父“,为了用声像方式记录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及其家人,他在六年之中完成了四次北极探险,最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这部影片开创了人类新的艺术种类——纪录片。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其他影视艺术展现完全不同,平凡而温暖。距离首部纪录片八十多年后,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依然选择将镜头面对普通人,记录他们朴实的生活。《开卡车的艺术家》这一集讲述了卡车司机的绘画梦想。孔龙震是位普通的卡车司机,不停奔波在路上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物质生活是满足了,但是对绘画的喜爱和痴迷,是他绝不放弃的精神生活。观众可以看到这两种生活在他的身上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片中纪录的真实细节,与老婆争吵过后默默的帮助老婆收拾小店、在开卡车时依然想着自己的绘画……这不就是生活吗?这不就是老百姓们朴实的生活吗?这些展现出来的生活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仿佛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曾发生过一样,这样的作品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传递普通人真实情感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的灵魂,展现拍摄对象的情感世界是其内涵升华、镜头语言艺术化的表达。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不单是对人和事物的镜像反应,更是通过拍摄对象的内心情感反映出时代内涵、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做作、不虚假、不煽情、不夸张的情感,才是真实的情感,才会被观众所接受,才能打动观众。《心血》这一集是讲述心外科医生孙立忠的情感。遇事冷静是人们对于医生的一个固态印象,医生见过了太多人的生生死死,感情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隐藏起来。孙立忠独创的主动脉夹层手术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在手术台上他很冷静,甚至冷静到面无表情,而和患者交流时他总是面带笑容,在面对同事们的生日祝福他是感动的,在感动之余他会匆匆的赶去病房查看病人情况,正是这样,患者对于孙立忠是感激的,在几组镜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病人与医生之间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还夹杂着彼此之间家人一般的亲情。在故事背后,让人们重新认识医生这一职业的艰辛和温情,有利于为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柔软化,缓解不信任、不关心、不支持的舆论氛围。
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化”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和升华。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里的《工人之歌》,编导没有使用常规一条叙事线说故事,而是创新使用两条线索来讲述,将郭凯这一拍摄对象全面而立体的呈现给观众。以企业技术比武这一条线索讲述了郭凯在工作中的表现,展现了当代工人的愛岗奉献。正如郭凯自己所说,在工作的大铲车里放着家人的照片,就是激励自己“爱岗敬业,勇于贡献”。熟练的技术、不断进取的步伐、钟爱自己的工作,观众能看到郭凯的新时代工人楷模形象;另外一条线索则是从郭凯的家庭生活出发,讲述了郭凯如何从一名打工者逐步转为合同工,以至成长为青岛港的技术骨干,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郭凯身上把敬业这个核心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社会上也有许多像郭凯一样的新时代工人楷模,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中讲述的青岛港装卸工人郭凯故事,就是奏响了一曲工人爱岗敬业之歌;大巴山区农民伍元生的“玫瑰梦”里,也有即使资金困难依然及时支付同村人工钱的诚信品质;“大衣哥”朱之文在同村人讹诈后,依旧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为村里、为他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单个人物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每个故事中都有真切表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在不停的碰撞和融合,作为文艺的重要类型,纪录片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中国文化的宣传和正能量的引导作用,积极用自身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纪录片制作的外在硬件已经非常完善,这样对于编导的内在表达便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国人的活法》总编导刘鸿彦所说,“如何将中国梦落地,使得片子既好看、不沉闷,又能将中国梦的主题深入人心,是整个团队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如何破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纪录片集多重社会功能于一身,它既可为时代留影,又能为历史存像;它既是艺术思想传递的媒介,又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董前程.论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重温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1):8-10.
[2]武新宏.错时空与本土化:比较视野下中国电视纪录片风格衍变(1958—2013)[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4):2.
[3]武新宏.《活力中国》: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实录——纪录频道首批播映现实题材纪录片评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109-111.
[4]陆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06):39-41.
[5]单万里.倾注中华情 打造中国梦——简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故事》[J].电视研究,2009(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