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
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品质和政治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初中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政治认同感的内容、重要性、培养方式及教学原则四个方面来强化对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政治认同感
一、认识政治认同感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习的前期准备和基础。政治认同作为学科素养的首要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就是通过课堂把社会的规范、要求和价值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转化为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并落实到具体的成长行动中。
政治认同感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制度认同。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从而在行动上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些制度。第二,道路认同。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和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理论认同。通过教学,使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价值观认同。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政治认同感培养的重要性
1.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会出现认知与价值观的碰撞。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需要角度考虑,对初中生加强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认同感不强,国家和民族就没有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以为继。
2.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逐步融入的方式让学生逐渐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进而认同并形成正確的政治态度,能够关心国家与社会事务,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是实现初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提。
政治社会化对初中生而言,是指他们通过学习、接受现行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明辨是非,增强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实现向政治社会化的过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的路径
1.提升政治素养,培养认同导向。
良好的教师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政治认同教育发挥实效的引力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政治认同感取得实效的基础,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提高政治认同感的保障。初中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思想逐步认同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或群体通过相互交流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的过程。课堂讲解与交流、课后沟通与对话为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场域和氛围。因此,教师较高的政治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丰富教学内容,搭建时事平台。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方式,符合青少年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架构要熟稔于心并能努力创设活动。同时,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比较枯燥单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时事政治教育,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事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用理论知识解释时政信息,使课堂具备时代气息,富有教育寓意。
3.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1)创设复杂情境。
情境式体验课堂是一种活动型课堂,具有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发性五大特征。学生在情境式体验课堂上能够感受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将其内化于自身,从而形成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巧用小组讨论。
讨论式教学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给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观点,畅所欲言。最后,小组将成员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以此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矛盾性和延展性,既要有思维的张力,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又要在层次和深度上能够拓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入性和缜密性,强化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开展社会实践。
政治认同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共参与这一实践行动上。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设计中,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南京市的“公民法治教育”课程,就是为初中生搭建的参与实践的平台。当学生把知识付诸实践,形成政治情感时,政治认同感便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原则。
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原则是指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政治认同感的培养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使学生懂得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实效。
4.坚持思考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政治认同不是简单地进行说教。教师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实现教育内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