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平
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助读系统与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同等重要的现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历经百余年,助读系统的种类不断增加,呈现形式渐趋多样,教学意义也日益丰富。语文助读材料具有省时、定向、联结新旧知识、改变学习方式、沟通课堂内外等多重教学意义,其范围不应仅限于教材内部,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甚至是可以现场生成的。根据教学运用策略的思考与实践所得,我认为对语文教材助读材料进行合理筛选、开发、转化有助于对其教学意义的挖掘。
一、 革新助读资源
语文教师在使用助读资源时,要注意革陈出新,使用新方法,树立新观念,传递新知识。沉淀性助读资源有陈旧、重复、难度太大等特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发掘助读资源中适应当下时代要求的价值,大胆扬弃陈旧的观点。《卖油翁》课后练习设置有对“重文轻武”话题的讨论环节,王君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将人文要素方面的话题更换为对“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优待”话题的讨论,这样的转变是很有道理的,后者更切合时代要求,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参与讨论,言之有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多维开发助读资源
助读资源有很多留白,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开发、拓展。比如,很多课文的题注只有作者的生卒年月、籍贯、身份、代表作等简单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将之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知人论世确实勉为其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优化助读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助读资源有教材系统内部开发和外部开发两种路径。内部开发,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晚于当前教学活动出现的助读资源的提前借用。所借助读资源既可以是同一册书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分册书的材料。这要求语文教师对整套教材的助读系统了然于胸。外部开发,是指把教材之外的助读资源纳入备教范围,教师既可以借鉴名家名篇中现成的课外资源,也可以取材于名家解读实践或专家理论研究成果,还可以广泛搜集整理各种纸本和网络资料。
以上是向上的开发路径,课外助读资源的开发还可以横向或向下进行,如采用同事开发的助读资源,或者分享学生阅读过程中所开发运用的优质资源和个性化的阅读发现。这些途径都是“外向型”的,助读资源的开发还可以采用定制方式进行原创性开发。“同类文本”就可以原创,如王君、龙中华等老师为“以诗解文”而创作的诗歌,就属此类。“文本改写”类助读资源大多需要自行定制式开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什么路径和方法,开发所得的助读资源都应该符合“三观正确”“无科学性错误”等基本要求。
三、把握助读资源转化的良机
助读资源的教学转化,是指教师运用经过甄别获得留用资格以及通过开发所得的助读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筛选和开发之时,如何转化就已经在考虑之中了。设计和实施是对转化思考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并使之成型。
以细化和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助读资源教学转化,要关注和落实的是“用不用”“何时用”“如何用”等问题。备好的助读资源并不一定要派上用场。准备阶段要多用加法,多多益善,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使用时则适用减法,当用才用,用而有度。助读之法并非启用助读系统、引入助读资源一种,还有学生素读自悟、教师讲解分析等。常态或合理的阅读教学策略是将各种助读法配合使用。因此,针对某一教学点,用不用助读资源,就成了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预测、评估选定了引入资源的助读策略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就是“何时用”的问题。赖瑞云先生深入研究了最近十余年来名家名师的上千篇文本解读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先直觉体悟后引入资源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整体感知的初读阶段不可引入助读资源,在需要细读、深读,学生因能力不足而愤悱之时,教师应及时引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特殊用途的助读资源则需特殊对待。比如,用于创设情境、引发阅读兴趣、指引阅读方向等方面的助读资源,则需提前引入,如果延后使用,定会错失良机。
关于“如何用”的问题,我也总结了三条原则。一是化静为动,即对静态的助读资源进行动态化运用。对于教材内部助读系统,教师基本可以做到运用自如,而对外部助读资源还需要有专门的设计。二是化繁为简,即对助读资源的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口述还是屏显,文字还是图片,现场展示还是播放视频,要遵从效果优先、简便易行的原则。三是化零为整,即对资源运用进行整体设计,将其纳入主问题、主活动之中,而不可零打碎敲或遍地开花。
当然,要想充分实现助读系统的教学价值,单凭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在学理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做更多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