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之隐性教育探析

2021-09-30 04:59颜申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人文性大学英语

[摘 要] 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转型,我国教育迎来了理念的革新、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是高校开设最普遍、受教育学生最广泛、课程总时间最长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人文性内涵与思政教育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中内容的跨学科性,也为它和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大学英语的课程特性和教材内容,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性;隐性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隐性教学模式初探”(ZZJG19007)

[作者简介] 颜申芳(1981—) ,女,上海人,硕士,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3-10

一、“課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研究背景

(一)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革新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是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平台,也是德育的阵地,要准确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恰如其分地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二)深化“工具性,人文性”目标并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从强调工具性目标转变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并重的教学改革。《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即重视人的文化。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大学英语必须具有人文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是蕴含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学内容,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一味夸大西方价值观,盲目崇洋媚外,丧失文化自信,我们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抵制侵蚀,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适应“新时代,新环境”背景下的教育方式转变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海量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对他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单一的“填鸭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大学生活跃、开放、自主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三观”未完善,在接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极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和误导,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因此,找到一种学生乐于接受、高度认可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迫在眉睫。以“渗透式、迂回式”为特点的隐性教育正是当下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二、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正规的课堂教育,教育者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教育,一般以灌输为主。隐性教育则是指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即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耳濡目染”等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对灌输式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意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启发,具有显性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英语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信息隐藏在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受教育者兴趣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非公开性,是教师把预先设定的思想政治内容隐于英语教育载体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自愿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为学生创设的教育情境自然和谐,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教育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放松,没有压力,这是他们喜欢的“快乐学习”。大学英语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等为切入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于人文性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自愿愉悦地接受教育。

3.教育主体的自主性。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没有给学生任何明确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志,因此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英语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等丰富了学生参与教育的选择性,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提高人文素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教育方式的渗透性。隐性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和强烈的归属动机发生作用的[1]。它不是灌输式的直述道理,而是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摈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迂回的方式更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不像专题训练、专业培养那样容易达到速成效果,大学英语重视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逐渐渗透、迂回的形式将良好品质、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引导他们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因此形成的经验和品质很难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对其思想行为影响深远,效果持久。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人文性大学英语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