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蕴藏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藏族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应该认清“声乐教育”的本质,立足于藏民族自身的文化风俗、嗓音特点、审美习惯,放眼于舞台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探讨和构建一种真正适合本土的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招生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三方面对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声乐教育本质;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藏大学艺术研究所科研资助计划项目“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探究”(YYYB2-202001)
[作者简介] 钟韦怡(1979—),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4-21
声乐表演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声乐演唱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从事专业声乐演唱和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藏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有其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藏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地域特点、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的独特性,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藏族声乐演唱艺术。
一、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之“招生环节”分析探究
艺考加试是根据声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而设立的考试环节,此环节主要是测试考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歌曲的能力,旋律、节奏等相关的音乐基本素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而言,艺考加试是整个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报考人数
声乐表演专业因为其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基本素养、歌唱天赋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考生基数才能选拔出数量有限的优质生源。在西藏,每年参加声乐表演专业艺考加试的藏族考生大概在两百人左右,考生数量非常有限,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是因为文化学习不够理想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且热爱声乐演唱的考生少之又少。基于此现实情况,每年招收进来的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嗓音条件一般,要么音乐素养不够,要么形象不太理想,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西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资讯相对闭塞,很多偏远地区的考生与家长对声乐表演专业学科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校,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区内各地高中对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声乐表演”“声乐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进行普及宣传,普及考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增加报考基数,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二)生源质量
目前西藏的艺术加试都是沿用内地高校的艺术加试形式,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考试地点进行固定的项目加试。这样的艺术加试形式本身是比较公平公正和客观的。但西藏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是,因为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和相对闭塞,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形成从小系统地学习音乐、变声以后开始学习声乐演唱再来参加艺术面试的模式,大多数考生在艺考前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声乐演唱方面的系统培训。
二、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分析
教学环节是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演唱作品的积累、演唱风格的确立都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完成。
(一)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2014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最近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音乐表演成了“重灾区”,这与部分毕业生专业技术不扎实有关系,也与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现今高校都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声乐表演专业本就是实践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们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和提醒的重要理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在舞台上检验,一切培养环节都是为日后的舞臺表演服务的。我们在制定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紧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侧重学生演唱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声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强调声乐教学技术性的同时,增加艺术性和实用性。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贴市场需求,让培养出来的声乐表演人才在舞台上切切实实站得住脚,受观众的喜爱。
(二)看清声乐教育的本质
教师要看清“声乐教育”的本质,很多歌唱的因素在这个学生进校前已经形成并固定,例如对某种特殊的音色、节奏、音调之类的亲切感,对某种独特的欣赏方式的认同感,等等[1]。这些是他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歌唱的灵魂和原动力。声乐教师的教育本质应该是帮助而不是改变,教师要看清每个学生背后支撑他歌唱的原动力,并顺着这个原动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者,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凭空创造一个“歌唱机器”。这就对承担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任务的声乐教师有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扎实、自身的演唱技术过关,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演唱技术、音乐素养的帮助和支持,又要求教师对藏民族的文化风俗、审美习惯、嗓音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学生演唱背后的文化影响,明确学生擅长的演唱类型和风格,从而在拟定教学内容布置演唱作品时有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三)坚持因材施教,重视歌唱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展藏族声乐表演人才的演唱风格
虽然藏族声乐艺术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但面对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时一定不能因此而固化,保守地认为藏族声乐就应该是某一种固定的演唱风格。原生态、民族、美声、通俗这几种目前国内声乐界公认的演唱类型在西藏的藏族声乐人才培养中也依然适用。只是具体到某一种唱法时根据藏民族自身的嗓音特点、语言习惯等又有所不同。在面对学生具体实施教学时,摸清学生的嗓音特点、审美习惯从而准确地判断学生适合的演唱类型是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阶段非常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