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唐世日
“农村孩子更需要优秀的教师。”8月,甘秋萍带着心底的坚守继续南行,来到了距离江华县城45公里外的涛圩镇中心小学,成为该校1028名学生的新校长。尽管新的工作环境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21年教师生涯均在农村学校度过的她,不惧挑战。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像甘秋萍一样扎根农村、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倾毕生精力育栋梁之才,不仅是江华农村学校翻天覆地变化的参与者,更是瑶山学子归来振兴乡村的见证人。
“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拥有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的乡村学校才能真正为乡村培养出人才。”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告诉记者,如今江华的城乡教师队伍已做到动态平衡,并逐步实现优质均衡。
但在这条逐步实现优质均衡的道路上,江华的农村师资也曾经历过变革前的“阵痛”。
扎根江华农村小学三十余年的奉前茂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当老师,就是大家眼中贫穷困苦的形象代言人,“在湘桂交界某些商贸发达的乡镇,几乎没有人愿意当老师,薪资根本够不上一家人的开销。”
同样是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老教师莫普秋回忆,2017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连县级教师培训都很少参加,“农村教师听不到半点关于培训的消息。”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础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干得开心”,江华县采取了实实在在的举措。
青年教师李小艳告诉记者,自己曾与同事们挤在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既没个人空间也没有隐私。
从2015年至今,該县共建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公租房3200套,真正做到了乡村教师人人有房住。学校的公租房建成后,李小艳也住进了独立舒适的套间,“住房有了,心也能安定下来搞教学了。”
“倍感欣慰的是,我们在农村学校任教,每年拿到手的工资加上各项津补贴,能比城区教师多3万元,这让我也有了十足的底气孝敬父母。”李小艳说。
江华确保教师收入高于公务员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等,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也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循序坚守。
2017年,江华按照“三个第一”打造乡村教育品牌,从顶层设计培养专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结合全县实际和校长自身要求,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三年递进式”瑶都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全力提升校长们的教育理念与治理水平,着力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
正是这项培养工程,让2016年来到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的奉前茂厚积薄发,打造出了一支“敬业、仁爱、博学、善教”的乡村教师队伍。
大石桥乡中心小学30岁以下的教师占三分之一,奉前茂知人善任,常鼓励青年教师敢想敢做。教师吴蕾综合素质好,但工作上有畏难情绪,奉前茂便通过“压担子”、支持鼓励、派出培训学习等方式,让她成长起来。2017年9月,吴蕾被县教育局评为英语骨干教师。
该校美术教师罗艳芳通过每天一小时的专业书籍阅读,收获了与留守孩子沟通的技巧。“一定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过早地断定他们在品性上的好坏,只会限制他们的多样化发展。”现在,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访中,罗艳芳都会鼓励学生释放天性,拥有兴趣爱好。
同时,奉前茂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舞台,让他们从最小的班主任干起,在专业上为他们提供公开课、教学比武的平台,让他们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同时,鼓励他们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创造用武之地,激发出他们的干劲、拼劲、狠劲,提升他们的自信度。
不仅是该校,江华全县教育系统都在想方设法为乡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仅2017年,就有50余名偏远学校的青年教师交流到城区优质学校、教育局机关,解决了乡村教师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江华已初步形成了“一师一专长”的专业型教师队伍,以优质均衡的发展态势为本地乡村振兴坚定了人才培养智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