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成
【摘 要】当今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了让小学的科学课程得到更好的改善,让课堂效率得到提升,需要培养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程度,这时教师应该結合小学生的特性,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将课程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整体化的培养,让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养;整体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7-0088-02
The Holistic Training Path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Literacy
(Beitan Primary School, Minle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ZHAO Zhicheng
【Abstract】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y country, the ultimate goal of science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mankind depen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scienc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increase classroom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science courses. At this time,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to develop teaching plan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lin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life closely links the curriculum with life, allowing students to better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life while learning knowledg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 cultivated as a whole, an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literacy, Integrated training
小学的科学课程中涵盖未来所要学习的各方面内容,比如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等,同样还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学科,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一、从学生和教师内部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科学这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科学素养偏低。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就应当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当学生拥有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准确科学地将科学术语来转化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话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因此,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科学素养,把握课堂节奏,适当地为学生拓展科学知识。
(二)创造学习科学的氛围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好奇的心理,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向往。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利用小学生所拥有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堂学习。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下课前设置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科学课学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显微镜。并让学生思考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在第二节课,在讲解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学生就会充满好奇心并带着问题来听课。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个结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观察到的实物记忆更加深刻,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二、利用外部因素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利用实践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科学实验,或者一些关于科学实验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奥妙所在。在观看和操作实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长此以往地训练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也让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视野。
例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一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解空气成分78%的氮气、21%的氧气、0.031%的二氧化碳。学生或许无法理解这些比例的意义,教师可通过一个小实验向学生展示,将蜡烛放入水槽中,点燃蜡烛,再将一个烧杯扣在蜡烛上。学生会观察到蜡烛熄灭,然后液面逐渐上升,上升的体积约为1/5,从而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使学生对于空气成分比例的概念加深。
(二)在社会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因为科学知识不单单存在于课本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比如生活中的植物园、科技馆、航天博物馆等都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地方。学生参观拥有科学性质的建筑和景点,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学习到不一样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的科学发展史。
(三)创设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每个学生因为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会对科学中的不同种类拥有不同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对于电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植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动物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自习课期间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强化教学,分组强化教学不仅仅能够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有所提高,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能力,加大对于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对于电学感兴趣的学生,教師可适当增加电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电学实验器材,让学生自由探究电路的连接方法,让学生自由总结两个小电珠串联与并联期间的电流、电压特点。再如对于生物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生物装片的制作,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装片观察细胞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生物的理解能力。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去校园中寻找小昆虫,并模拟制作生态缸,探究昆虫的生活习性。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进行教学创新,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弊端,把握教学理念的核心。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使课堂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水”这一概念时,先向学生讲解水是无色无味能流动的液体,进而延伸到讲解水的pH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污水,让学生猜测所带水源的酸碱情况,猜测结束后让学生发言说出猜测的依据,并在课堂上检测水的pH值,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思考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印象。
三、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一)家庭教育不重视
家长对于科学课程不够重视,因为科学并不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副科,不需要期末考试成绩,所以部分家长对于科学学科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不关注科学教育。家长对于科学不重视,也不关注孩子科学课上的情况,导致在课后无法辅导小学生的科学课程,造成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学校教育不够重视
现如今学校成绩以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作为比较的依据,像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科教师的缺乏,语数英主科教师经常占用科学课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造成学生无法拥有足够的课时,无法完成科学学习任务,科学素养得不到提升。
(三)学生缺乏对科目的了解程度
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习主要的科目即可,因此不重视其他学科。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多数是从书上或互联网和生活中获取,但有些知识是需要经过长期思考才能获得的,小学生的坚持能力差,长此以往会失去耐心,对科目丧失兴趣,从而造成对科目产生错误的理解。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设立正确的科目观念,引导学生走正确的科学方向,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的实质。
四、结语
在现在的社会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以及公众的科学素养。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就是需要对新一代的小学生科学素养进行良好的培养。但是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之中,存在着教学质量较低且效果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重视,只有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冬怀.小学科学素养的整体化培养路径[J].人民教育,2020(Z3).
[2]许高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