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頔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凭借集团化办学优势,走科研兴校之路。经过五年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一条重构教学组织形式、深化课程顶层设计、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的发展路径。“三位一体”分层走班教学、强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展项目学习、升级智慧评价系统等举措,推进了学校综合办学质量的提升。本期,我们重点探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典型案例。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国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关联密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国学教育进行了校本化研究,开发出“国学体验”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提起国学,很多人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甚至觉得国学就是语文中的古文和古诗词教学。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国学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蕴含着人们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并外化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迭代和嬗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历史。国学教育不应该只限于语文课本,其范围应该更广泛。
初中是“三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对初中生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基于以上思考,“国学体验”校本课程围绕学校“幸福教育”理念设计,以培养“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为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上,经历了从模仿课到模仿衍生课,再到设计构建以“士”文化为核心的具有楚文化色彩的校本国学课程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经历了从完全移植他校模式到融合学校自身教学模式,再到探索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以“礼仪”为核心的礼仪教育、孔孟之道、古典诗词等外化载体,走入国学教育的核心——人的修养和对世界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的嬗变
国学体验课程在开设的第一个学期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笔者将已有的国学礼仪文化体验课引进、移植到课堂上,开启了对国学体验课程的探索。第二个学期,在以孔孟文化介绍和礼仪活动展示为主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幸福教育”理念渗透到国学体验课程中。在课程框架和主要内容上,仍旧延续了传统礼仪活动课的设计安排,但在实施上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情进行了调整,确定课程主题如下:3月,“知书达礼 做礼貌少年”;4月,“坐言起行 做诚信少年”;5月,“孝悌爱亲 做感恩少年”;6月,“温故知新 做好学少年”。
然而,移植来的礼仪文化活动课來自孔孟之乡——山东,其课程内容设计以孔孟文化为核心,蕴含着大量礼仪文化内容。同时,课程的实施利用了曲阜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设计了大量如实地参观孔庙、参与祭孔活动的环节,对于本校而言“水土不服”。因此,笔者在课程实施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通过网络、多媒体平台、课堂情境模拟等方法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研讨和反思,第三个学期,笔者尝试将“士不可以不弘毅”主题融入国学课程。课程核心内容由以孔孟之道外在表现形式的“礼仪”教学转向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诚信友善、豁达从容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课程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教学线索,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修身自省来诠释“礼仪”的内涵,又以礼仪的演示(如成人礼)和学生活动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个学期,笔者改变了国学体验课程框架,跳出了以“礼仪文化”“孔孟之道”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国学体验课程以“板着面孔”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向更加广阔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民生民俗方向转变。在主题选择上,笔者按照时节每月展示一个当月的传统节日,如“地官赦罪,河灯渡孤——中元节”“茱萸避疠,登高怀远——重阳节”等,以节日起源介绍、节日活动展示、节日食物品尝为核心和主线,一方面引导学生直观、全面地认识和体验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生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悟民俗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节日感受传统生活的韵味,启发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联系,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国学体验课程的实施要紧扣“体验”二字。最初的国学体验课程以“礼”为核心,对礼仪的展示、训练和体验过程就是教学重点。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加丰富多彩,除较为常规的视频展示、情境展示以及亲身体验“冠礼”活动之外,还有制作风筝、花灯等节令物品,品尝青团、重阳糕等节令食品,以及国学小知识、小故事分享等活动,辅以国学体验课程专用教室营造出的古典韵味,学生很容易进入沉浸式的学习状态,真切地体验国学,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在注重体验感的同时,国学教育在校本化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常规国学课程以礼仪为中心和切入点的做法,更强调“情”,力图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国学,感悟国学中蕴含的情感。这和我们注重学生对国学的体验是紧密相关的。礼仪教育、孔孟之道、古典诗词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外化载体,是传统文化中“形”的一部分,而国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神”,即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修养和对世界的认知等更加内化的内容。
例如,在9月开展的国学体验课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中元节”。中元节最初源于祭祀祖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教“三官大帝”说法的影响,最终形成“地官赦罪,河灯渡孤”的“七月半”中元节。笔者通过介绍中元节的来历,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见的中元节放灯等风俗,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祖先的敬与爱,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朴素情感。河灯的制作和寄托祝愿之情的题字更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共鸣。而在清明节的介绍中,笔者对于清明节扫墓这一传承至今的风俗做了简单介绍,并将教学重点放在清明节的源头——寒食节与上巳节,以及对古代清明踏青、放风筝以“放晦气”等风俗的介绍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视屏,思考、讨论清明节在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中对于生产生活的意义。同时,笔者带领学生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以此想象、体会古人的生活,感悟古人的感情。最后,笔者把吃“清明粑”这一节令食物作为本课的收尾。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前世今生”,又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