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戎 杨洋 李红涛 张静 田欣 管晶晶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结果显示,全国2 004万单纯听力残疾人中,老年听力障碍患病率高达51.61%[1],很多老人都受到耳聋的困扰。助听器是解决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最有效方法,但助听器的验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助听器验配机构技术水平的差异、听力障碍患者需要多次往返验配机构进行助听器调试等不便因素是助听器验配面临的实际困难。近年,随着云计算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助听器远程验配调试功能的开发,听障者依托手机以及云服务可以足不出户接受云端听力师进行助听器实时验配与调试,这些技术可以改变上述不利情况。本研究拟通过比较远程调试和传统调试应用于中老年听障患者验配助听器后的助听器调试及应用效果差异,为助听器远程调试系统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2019年3~6月对北京市7个社区335名志愿者进行听力筛查,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年龄55~75岁的中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参加本研究。全部受试者鼓室导抗图为A型,0.5、1、2、4 kHz频率纯音听阈平均值40~70 dB HL,听阈图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双耳听力损失差值≤15 dB。母语为普通话,具备良好的认知和言语分辨能力,听力损失病程10年以内,无助听器佩戴史但有佩戴助听器改善听力的意愿,日常生活能够使用智能手机。
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远程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1~74岁,平均66.6±3.8岁,在首次面对面验配一周后采取远程方式进行精细调节; 传统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55~75岁,平均68.9±5.6岁,在首次面对面验配助听器一周后依旧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助听器精细调节。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见图1,两组助听前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流程及助听器调试方法
第一阶段: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由听力师面对面为20例患者双耳选配峰力·奥笛神采M50-312助听器,在诺亚平台下选用该品牌自带公式进行首次验配,达到最佳聆听效果。所有患者在助听前后各完成一次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
第二阶段:佩戴助听器1周后,患者回到中心进行回访,根据前1周的佩戴体验面对面填写助听器效果问卷调查,听力师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反馈对助听器进行精细调节。传统组采取面对面调试的方式,与初次验配相同;远程组通过峰力远程验配系统采取线上的方式进行精细调节(在患者回访时,听力师先帮助患者下载相关软件,并指导其熟练使用),方法:听力师端通过峰力助听器验配软件Target发起远程支持的邀请;患者端在手机上下载指定程序(“myPhonak”)后,不需要任何辅助设备,直接通过蓝牙将助听器与该手机程序进行联接,即可接受听力师的视频邀请;听力师通过视频电话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在使用助听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求,并通过电脑端验配软件调整助听器相关参数;远程调试结束后,所有的参数调整均可保留在“本地助听器”。
图1 两组患者双耳平均听阈图
第三阶段:分组调试后3周,所有患者回到康复中心,再次面对面填写中文版助听器效果问卷调查,并完成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
1.3噪声下言语识别阈测试 采用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2](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MHINT一共包含12个词表,每个表内包含20个长度相同且内容简单易懂的句子;不同测试表之间的信度和效度保持一致。
所有患者分别于助听前、首次验配助听器后、调试后3周完成三次言语识别测试。测试时,受试者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两个扬声器分别位于0°和180°方位角并且相距患者1米,语音信号来自0°扬声器,初始声级为65 dB SPL,噪声来自180°扬声器,固定声级为65 dB SPL,即初始信噪比(SNR)为0 dB;测试采用自适应程序。对于前三个句子,自适应程序将根据患者前一个句子复述正确与否将声音信号增加或减少5 dB,余下17个句子步长变为3 dB;通过计算后17个句子的平均信噪比来确定患者的言语识别阈值(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即患者言语识别率为50%时的信噪比。每次测试均从12个词表中随机挑选。
1.4中国助听器效果问卷调查[3](Chinese hearing aid outcomes questionnaires,CHAOQ) CHAOQ是一种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来评估助听器效果的标准化工具,总共包括26个问题,从六个方面来评估应用助听器的效果,包括:困难环境、简单环境、信号缺失、聆听舒适度,负面反应和总体满意度。前25个问题7个选项等级(1=总是,2=几乎总是,3=一般,4=一半的时间,5=偶尔,6=很少,7=从来没有),最后一个问题调查总体满意度,分为6个等级(1=完全不满意,2=不满意,3=有点不满意,4=有点满意,5=满意,6=完全满意),总分越高表示对助听器的满意度越高。所有患者在首次佩戴助听器1周后和分组调试后3周分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两次均通过面对面访谈完成,每个问题均由听力师根据患者的回答选择相应等级。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R软件[4]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助听前言语识别阈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为了分析远程与传统调试方式对助听后言语识别阈值的影响,以言语识别阈值为因变量,以测试条件(首次助听后、调试后3周)和调试方式(传统、远程)为自变量进行两因素混合方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以问卷填写时间(调试前、调试后)和调试方式(传统、远程)为自变量进行两因素混合方差分析。
2.1两组患者言语识别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三次平均言语识别阈值见表1,可见,两组患者助听前言语识别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10>0.05)。两组调试后的助听下平均言语识别阈值比较,调试方式(分组)没有主效应[F(1, 18)=0.15,P=0.70],测试条件[F(1, 18)=5.05,P=0.04]存在主效应,但测试条件与分组[F(1, 18)=2.06,P=0.17]没有交互效应,即两组患者在调试后3周言语识别阈值都有改善,但两组患者的言语识别阈值在首次助听后和调试后3周均无组间差异,说明远程调试方式可以达到和传统面对面调试一样的效果。
2.2两组CHAOQ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两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组即调试方式[F(1, 18)=0.04,P=0.84]、调查时间[F(1, 18)=0.20,P=0.66]及二者的交互项[F(1, 18)=0.03,P=0.87]都无显著效应,表明两种调试方式患者对助听器使用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远程调试可以达到跟传统面对面调试同样的满意度。问卷最后一题为总体满意度调查,远程组与传统组患者两次调查满意率见表3,可见,佩戴助听器一周后,两组患者的不满意率(包括完全不满意、不满意和部分不满意)均为20%,满意率(包括部分满意、满意和完全满意)均为80%;分组调试后3周,传统组患者满意率总体不变,远程组不满意率降低10%,满意率提高10%。
表3 两组助听1周后、调试3周后总体满意度(%)(n=10,例)
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和言语声[5]。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听力康复干预,会影响其日常交流、社会交往活动以及情绪和心理健康。助听器验配是对听力障碍患者听力干预和康复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其听觉言语交流障碍的主要途径[6]。传统的助听器验配和调试服务主要是在验配门店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中心通过专业的听力师进行,此种模式使得出行不便或距离较远的听障患者在助听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帮助,从而降低助听器验配的成功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远程医疗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的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不仅可以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就诊,获得实时的医疗救助,可以让集中在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使异地患者在及时就诊的同时降低就医成本。助听器的远程验配和调试是远程医疗在听力服务领域的重要运用,助听器的远程验配调试系统不仅具有上述的时间与空间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听力师了解听障患者当下真实的聆听环境,从而给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助听解决方案。
远程听力服务模式可以运用于听力康复的不同环节,包括咨询、听力评估、助听器的选择、验配与调试、康复评估、言语康复等。从文中结果看,远程调试与面对面调试两组患者助听后的言语识别试阈及CHAOQ问卷调查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且远程组调试后3周不满意率降低了10%,说明通过网络的远程调试可以使助听器的使用达到与传统面对面调试相当的效果。2016年梁爽等[7]对比了20例老年听障患者助听器远程验配和传统面对面验配方式的助听器效果,并以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和助听器效果国际性问卷作为评估方法,结果显示佩戴助听器6周后,两组患者的言语识别率和问卷调查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对于偏远地区的中老年听障患者,助听器的远程验配技术可以替代传统面对面的服务。
国内早期的助听器远程验配技术主要致力于实现云端专业验配师或听力师与基层耳鼻喉科医生的合作,即患者到基层医院就诊,医生完成临床检查后通过计算机登陆相关平台连线助听器验配专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验配服务;相关研究发现这种远程验配方式与传统面对面的验配方式效果相当[8,9]。这种远程会诊技术将优质的验配资源分配到基层机构,让患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接受专业的助听器验配、调试和咨询服务。该方法对助听器远程验配技术的早期探索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并未真正实现端到端、点到点的精准服务,患者仍须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才能远程获取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指导。本研究所运用的助听器远程验配系统无需通过第三方即可实现患者与专业验配师的直接沟通,并且对助听器程序进行实时调试,既缩短了患者获取医疗帮助的时间,也可以提高助听方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虽然助听器远程调试有方便、快捷、及时等优点,但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首先,老年患者普遍更加信赖传统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其认为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更加高效,让听力师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困惑和需求;其次,智能手机的操作和使用对部分老年患者来说比较困难,本研究调查发现,80%的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手机下载软件,这对远程验配技术的使用造成一定阻碍;最后,对于所有的远程服务技术来说,网络的稳定性是保证助听器远程调试效果的关键。在调试过程中由于网络不稳定所带来的声音延迟或卡顿会导致患者无法对听力师的微调给出及时的反馈,降低了调试的效果。未来助听器远程调试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线上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差异,同时提高网络的稳定性,使更多听力损失患者受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互联网的助听器远程调试服务的效果与传统面对面服务相当,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来支持并完善助听器远程服务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