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2021-09-29 15:24苏筠陈思颖王静爱
地理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苏筠 陈思颖 王静爱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师范生开展学科德育,有助于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中国地理”为例,探究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和实践。课程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全程融入,拓展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生成”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多个环节,强调对师范生“育人理念”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地理;育人理念;全程融入

课程思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通过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形式[1]。课程思政,是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如何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是每一位高校任课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范生的“主阵地”,师范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预备人才,其思想政治水平、实施学科育人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思政教育融入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各类课程和环节,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学科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师范生未来践行中小学“学科德育”,实现“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全程贯通。

“中国地理”作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含大量基础地理国情的内容,育人教学资源丰富。但需要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探索德育渗透途径和教学方法设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无缝结合、深度融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国地理”为例,说明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设计理念、途径与实践结果。

一、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

1.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招收公费师范生,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现代地理科学发展、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面向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师德和立德树人理念,掌握教育规律与先进教学理念,具备扎实的地理科学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专业发展能力,能胜任地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能够成长为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科教研骨干,并在地理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卓越教师。

“中国地理”是一门以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地理课程,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北师大“中国地理”课程共设中国的地理区位与疆域、中国地理特征与格局、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理区划与区域差异、中国分区的综合分析等五方面的内容。基于该专业的育人目标,结合地理学科及“中国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在课程设计中重点融入以下思政建设内容。

(1)国家意识。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基于地理学的视角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重点分析经济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中国地位与大国担当,强调国家安全,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2)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有关人口、民族、产业经济、国土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方针政策,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地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及建设成就,理解建设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其与地理环境的联系,认识我国的区域差异及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体会国家建设过程中发展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4)育人意识。带领学生熟悉中学阶段中国地理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言传身教、教学示范,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及作业,增加学生对学科德育、综合育人的体会体验,促使其了解并基本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培育其学科育人意识。

2.全程融入拓展提升

“中国地理”的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融合性是得益于“中国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中国地理”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具有教学内容全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充分及必要条件。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入,在学生实践、课后作业、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亦可融入思政教育。此外,结合地理学生社团“园丁俱乐部”活动,通过同课异构、专题训练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育人理念和意识,培养其教育理想、职业道德等。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可进一步延展融入范畴、提升融入程度。

3.教师引导学生生成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课程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自主生成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信念,产生学科育人的意识,课程思政的目标才算真正达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地理”结合课程实践性的需求和学生认知水平,构建了“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课程采用课堂讨论、拓展阅读、模拟课堂等多种手段,由学生亲自参与、完成进阶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践促使深度学习的产生,生成思政素材与认知。例如,教师设置“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搜集评估指标进行国别对比;设置“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分析”专题,有学生自主选择长征等事件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负责创设问题和情境,把握教学节奏、进行适度引导。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

1.进教案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专门设置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设计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环节与方式。如在设计“中国的人口”一节时,进行如下融入。

(1)德育目标:增进国情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思政融入途径:①课堂教学。按照人口数量与增长、人口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迁移四大模块组织授课内容,既纵向梳理新中國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历程,又横向与其他国家的人口情况进行对比,增进学生的国情认知。②自主扩展阅读。提供三孩政策、中国的人口红利、“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武汉封城(限制人口流动)与新冠疫情防控等四个阅读主题,鼓励学生查找相关文献,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思考国家政策制度及其效果,了解学科育人素材与案例。③课程讨论。以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主题,围绕三孩、延迟退休等关键性政策,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思辨,形成认同。

(3)预期教学成果: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与国策,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面临的时代挑战,并以地理学者的身份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2.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程组织的核心环节,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师范生“中国地理”课程的第一课堂不但有传统的教师讲授环节,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组织“模拟课堂”活动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区域或专题,以讲课的形式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内部要素关联、区域联系、事件地理背景等。以选择家乡所在的省区作为讲解对象为例,在备课过程中查找大量资料,对家乡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从而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在学生正式讲课之前,任课教师和助教会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启发师范生对乡土素材的运用,建立学科育人意识。

在学生的自主备课和教师的引导下,模拟课堂生成了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师范生有了学科育人体验。例如,2016级师范生在进行江西省区域介绍时,专门设置“红色江西”模块,介绍江西的革命历史;并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江西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原因;此外,同学们还介绍了革命老区发展的新方向——充分挖掘红色和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红绿相映”式旅游(图1)。另一组师范生则选取横断山区进行区域介绍,设置“民族聚居带”模块,介绍了横断山区多样化的民族构成,分析各民族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尤其是海拔)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并介绍当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图2)。

在第一课堂全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地理科学师范生借助学生社团“园丁俱乐部”的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延伸开展学科育人的实践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16级师范生发起了“守望春天”志愿者活动,为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子女免费提供数千小时的学业帮扶和课后辅导。在课业辅导的过程中,师范生们充分挖掘防疫抗疫过程中的育人元素,结合时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师范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是师范生学科育人意识的生动体现,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成果。

3.进实践

“中国地理”课程的课后作业大多为开放式作业,教师给定方向和主题,具体选题和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各次作业重点训练的技能有别,融入了思政主题,从基本的地图绘制、列表对比、逻辑图编制的技能,到教学资源搜集、教学设计组织,渐进式增加难度;让学生体会运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获得感。

例如,第二次课程大作业的内容是教学资源收集,要求学生根据一定主题,收集教学所需的讲授素材和背景资料。其中一组学生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进行教学资源搜集,首先用地图形式示意长征的整体路线,然后选取长征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如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概括事件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给长征造成的困难,以及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图3);搜集到的教学资源类型包括描述性文字、数据、地图、统计图表、遥感影像、景观照片、视频等。通过此次课程作业,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资源的搜集途径与整理方法,并且在搜集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革命历史教育素材,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开展学科德育奠定了基础。

三、小结

在“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教学团队以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特色,将思政教育融入教案、课堂、实践、评价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信念和学科育人的意识。

在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以身示范。教师的态度、言行均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发扬育人精神,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中国地理”课程的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融入路径及模式。一方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入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另一方面,重视思政教学素材的积累,围繞“地理视角解时事”“致敬地理大师”等主题,建设中国地理的思政专题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