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欧阳修旨在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释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而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作为一篇传统经典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略,更不能草率教之。议论性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进入梳理文言知识,进行单一地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陈旧的教学套路中。在教授《伶官传序》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走出教师教的索然无味,学生学的意兴阑珊的困境。教师应该勇于大胆改革,以学生的难点为突破口,以文本独有的特点为抓手,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读新、读深、读透的目的。
一、因学定教,找困难点
因学定教,顾名思义就是学情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就该随之发生变化。了解学生,深谙学情,明确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一节课学习的突破点,更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点。以《伶官传序》的教学为例
首先,让学生初读文本,畅谈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感受、评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是也有共识——本文虽短小,但堪称典范的议论文。论点明确,开明宗义;论据充实、典型;论证严密透彻、滴水不漏。
其次,教师可以以古人对此文本的评价为触点,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例如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的评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学生在思考中徐徐前行,自觉自发地深入探究文本。
学生轻而易举地总结出文本运用了诸多经典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事实论证,运用了“半截英雄”唐庄宗的典型事例;对比论证,唐庄宗得失天下的成败对比;引用论证,引用了《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名句。
学生分析的头头是道,但他们很快发现这和其它的议论性的文言文也无大异。为何本文会有如此高的评价?是著名学者沈德潜的评论言过其实?还是自己没有发现作者的别出机杼?学生们的学习进入困境。
这一困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难点,就是学生不易理解或是不易发现的知识点。明确学生的困难点,教师应该着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突破,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成长。这才是课堂学习的突破点,更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
二、因文定教,明突破点
因文定教,就是依据当下这篇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来找到打开文本解读的金钥匙。明确学生的困难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深度挖掘,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独具匠心,进而突破学生理解的困难点。
《伶官传序》除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证透辟之外,文中语言的运用极具特色。例如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
文言文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化”“文学”部分。这是哪怕再经历百年依然葆有活力与魅力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当代人思考学习的源泉,这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着力点。学习文言文,研习章法的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才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文本独有的语言特点,学生理解的最大困难点,二者“不谋而合。”
三、因势定教,寻契合点
因势定教,就是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教师顺势而为,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文本独有的特点,巧妙地有机结合,寻找一个契合点,来帮助学生打开理解文本难点的突破口。
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诵读”这个桥梁,设置如下环节,帮助学生突破:
第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反复朗读后,学生自然感受到了文章浓郁的感情,强烈的感染力。由此推及探究,发现奥秘源于小小的标点——不可小觑的感叹号和问号。换言之,文章运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多种句式。
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出文中此类句式,小组合作,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句子个性朗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两个感叹句,浓烈的感情不言而喻。虽是感叹,但也感受到了强烈的疑问语气,让人明白盛衰的道理,有两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天命、人事。但二者相比,人事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虽然作者未说明,但学生已经清楚明白了作者的观点。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简短的一句,却因一个叹号,让学生感受了老父王临终时的不甘与遗憾,让学生看到了老父王语重心长与死不瞑目的神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让人目睹了大功告成、凯旋归来,绑着敌人父子、手拎仇人头颅,昂首阔步、不可一世的英雄;也讓人目睹了因听信谗言,宠幸伶人,落得众叛亲离、泣下沾襟悲惨的君王。相同的感叹句,却营造出金戈铁马与扼腕叹息云泥两重天。
文言文教学,应注重“诵读”,意在玩味。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朱熹曾言,“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
第一环节感情充沛的齐读,第二环节彰显特色的个性朗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对于感叹句和疑问句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有了更到位的理解,让学生对于如何使自己的议论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找到了“金钥匙”。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应因学定教,找困难点;因文定教,明突破点;因势定教,寻契合点。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达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独有的匠心,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