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书法课的启示与思考

2021-09-29 12:00李云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书法课字形书法家

李云志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继承与发扬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重视书法教育意义重大。习近平在参观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1]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后称《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同时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因此,中小学书法与语文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笔者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同班级的书法教师,我从最近参加的一次书法授课公开赛中一堂课,来谈在课堂中融入三种教育,以及这堂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启发。

一、课程简述

课程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3课,教材是通用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实验)》,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课时是一课时。按照《纲要》规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法课是软笔课程,一周一课时。

这节课主题是“品字形结构”,教学内容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领图解”,以“森”字为例,要求讲述“森”字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是“比一比”,以四个楷书大家书写品字形结构字为图例,比较四位书法家不同的书写风格,在风格中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部分是“临习指导”,分别对两个品字形结构的字讲解与练习,对左右或上下相同的字讲解结构原理;第四部分是“举一反三”,层层深入,根据品字形结构特点,在一个字中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同的部件时,要注意变化与书写避让;第五部分是“知识链接”,赏析北宋书法家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堂课教学目标有三,一是掌握品字形结构汉字的书写特征;二是能临写好“森、品、非、多”四个字;三是体验结构复杂汉字间架结构变化的美感。

从这五个部分来看,这堂课的内容非常饱满,既要讲清楚品字形汉字的结构原理,又要能掌握书写方法,还要能举一反三,处理好一个汉字中相同部件变化关系,最后还要欣赏苏轼《寒食帖》这幅书法作品。一堂课中,融入了原理、书写实践、分析比较、美学赏析等多方面教学要素,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课堂中融入三种教育

书法课是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课程,富含多种教育元素。我在设计与授课过程中,充分融入以下三种教育:习惯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

(一)常用习惯教育

中国书法从古至今,首先是服务于人们的日常书写实用的需要,在实用基础上再延伸到艺术高度。从实用角度来讲,学生不必人人是书法家,但是要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能流畅规范的书写汉字。因此,通过书法课教育学生加强书写习惯教育。书写习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写姿势,这里包括坐姿与执笔姿势(双姿),良好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有利于学生身体正常生长。没有好的书写姿势,学生脊柱容易弯曲,眼睛容易近视。二是笔墨位置。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写字时必须要把书写纸张摆正,墨汁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能动。三是运笔规范。运笔有基本的笔顺规则,同时行笔不可迟滞,要自然流畅。这三个方面的习惯教育必须要持之以恒的抓,不仅书法课上要求规范,平时只要学生提笔写字,都必须作这样的要求;不仅课堂上严格要求,课外写作业也要鼓励家长监督。我在书法课上,不时提醒学生书写姿势是否端正,运笔是否流畅。同时自编了一些容易记诵的口诀,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善用审美教育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纲要》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书法课中融入美学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书写之美的魅力,就能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爱上书法,形成兴趣爱好。授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融入四种美学教育。一是变化之美。每个笔画、每个字、每幅作品、每个书法家的书写,都有不同,这就是变化之美。若每个相同笔画写得千篇一律,字就呆板。品字形结构汉字,三个部分都一样,必须要把三个部分写的不一样,同时又要协调搭配,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观察。二是风格之美。这堂课的“比一比”部分,让学生领略四个书法家写品字形字的不同风格,欧阳询的字具有险峻之美、褚遂良的字具有流畅之美、柳公权的字具有刚正之美、赵孟頫的字具有纤妍之美。三是迁移之美。学习书法必须要举一反三,这堂课中,有“赫” “非”“多”“出”四个字的书写,这四个字不是品字形结构的字,但是在结构原理上与品字形字是一样的,那就是把一个字中相同部位写出变化来。因此,学习书法,必须要学会这种迁移能力,这在书法中也是一种美的教育。四是艺术之美。书法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书家,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最后一部分,还有苏东坡的行书作品欣赏,这些内容,需要老师通过善巧的引导,让学生受到美学教育。

(三)巧用人格教育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碑名帖,都是历代书法家留下的艺术珍品。书法课不仅教学生写字,更要注意挖掘碑帖背后书法家的故事,用他们高尚的人格来教育学生。比如这堂课中,在“比一比”环节中,四个书法家都有值得挖掘的故事。如柳公权,29岁进士及第,唐穆宗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著名的“心正笔正”论断,就告诉学生们写字必须要端正态度,具有端正的人格,这是写好字的前提。还比如这堂课最后的作品欣賞,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贫病交加,人生落到最低点时创作的《寒食帖》,苏东坡在人生低谷时期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积极融入生活,面对困难,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的佳作。还比如这本教材选用的范字是颜体字,颜真卿是一名具有浓厚爱国情感的书法家,在安史之乱时,他的侄子死于战场,他的爱国之心与思念侄子之心交织在一起,创作了《祭侄稿》。这些书法家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人格教育教材,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机融入,让学生感受人格教育力量。

三、形成语文素养的三点启发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与语文教育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必须要把书法教育与语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症结,乃是“作为中小学普及教育的书法与汉语语言文字教学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中小学推广书法普及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2]通过这堂课,以及个人长期担任语文与书法教师实践来看,通过书法课,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涵蕴识字素养

《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中小学书法课,首先对学生识字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纲要》明确指出,书法课中要以语文课中的生字表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規范。汉字具有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的特征,特别是繁体字,从造字始就具有象形的意味。后来随着汉字简化的进程,许多汉字的象形意味减弱了,但是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意义却没有丢失,通过书法教育,从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挖掘这些汉字的音形义结合的丰富内涵。

(二)培养创新品格

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合格的语文能力并且有健康人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才。”[3]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培养应是语文学科中要着力之处,但是当前,“有些老师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把一篇课文分解开来,似乎教得很细,”[3]这对学生创造力反而是一种压制。中国书法讲究变化之美、风格之美,这给书法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滋养。书法课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书写技巧,更要深挖教材中不同环节中的其他要素,如在“比一比”环节中感受书法风格之美,在“举一反三”中感受变化之美,在“临习指导”中感受迁移之美,这些都对学生创新品格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熏习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语言教学,学会人文思考,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语文课文中,传达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书法教学中,一个个汉字书写教学背后,是书法家通过汉字书写,表达着人生态度。书法家留下来的是书法作品,而支撑这些书法作品背后的是书法家丰富的人格魅力,这些人格品质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已经融入到国人的血脉之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书法教师也是语文教师,要在书法课中熏习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品良.当前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书法,2019(6)

[2]丁晓昌.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之我见——在“首届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上的发言[J].中国书法,2017(4)

[3]陈国恩,刘晓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努力方向——陈国恩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4)

[4]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9-14).http://edu.people.con.cn/nl/2016/0914/c1053-28714231.

猜你喜欢
书法课字形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小小书法家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推动书法课型创新优化书法课堂教学
书法家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书法课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