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策略

2021-09-29 11:45徐进祥安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外书籍课外阅读

徐进祥 安娜

在新课改背景下,仅依靠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活动进行指导,很难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际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着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优势,强化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活跃性。

当前,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籍,包括各类故事书、漫画、小说、文学名著。小学生普遍不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与成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新鲜内容的吸引;这也导致大部分小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出现没有准确阅读目的、不注重阅读内容有效性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在学校内开展长时间的课外阅读活动,通常会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这也标志着,教师很难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同时,在认知能力、年龄、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下,小学生也不能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导致部分学生为完成课后作业、阅读任务,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在实际的课外阅读进程中出现走马观花、不仔细、不认真的问题。大多数小学生只是对故事情节进行粗略了解,而不会进行细读、精读;这种粗浅的阅读方式不能使小学生深入文章情感与核心内容,也无法切实增强其阅读水平,更不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知,而是指依托文章精读,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读写能力;若小学生缺乏有效指导,不能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很可能导致课外阅读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基于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以强化学生的喜悦感与收获感,逐步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是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基础;教师应以此作为突破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在围绕一年级的基础诗歌开展教学时,可先不直入主题,而是指导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朗诵,注重诵读过程中的声情并茂;其目的在于,吸引小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充分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大多数小学生在了解到故事全貌后,都能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共情心理,这有助于为小学生的后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其对于诗歌体裁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部分学生在兴趣、探究心理的驱使下,会向教师主动借阅课外书籍;例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名著,如果教师能够成功在小学生内心种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在年级提升、年龄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小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需求量会持续增加,使其阅读更为丰富的书籍内容。

现阶段,部分中外名著已被翻拍成经典电影、电视剧,教师也可借助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设备,将上述电影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小学生,以激发小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拥有大量的课外空闲时间,通过放映经典片段,能够吸引学生将大量课余时间用于探索课外名著领域,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后续开展阅读学习、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二、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分享环境

国内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阅读量极其重视,绝大多数小学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会将良好的阅读条件提供给学生,营造极佳的读书氛围,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书籍,促使其主动进行阅读并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这也为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将读书角设立在班级内部,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源,推动学生可以利用课间、课余时间,依托图书角内资源,随时随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班级内部营造极佳的读书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动员全班同学,将家里具有阅读价值且深受自身喜爱的书籍放置到图书角,扩充图书角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内部共享图书,与班内同学一同分享课外阅读乐趣。此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同学参与阅读主题活动,强化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互动,达成课外阅读目标。例如,教师可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穿插读书节活动;在节日进程中,由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将自身认可的课外书籍推荐给班内学生并为学生预留自由阅读时间、自由讨论时间,由学生自主推荐图书、借阅图书,围绕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将阅读感受传递给他人,不断强化班级内部的读书氛围。

三、注重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

学生的特点在于拥有旺盛的求知欲,但不具备成熟的思想意识,也缺乏对于书籍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格外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选取适合學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为学生标注课外阅读范围,结合小学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思想状况、阅读能力、语文水准,注重课外书籍推荐的适应性,避免将超出小学生能力的课外书籍推荐给学生,也不可将过多的休闲娱乐类课外书籍推荐给学生。若教师可以保证课外阅读书籍质量,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建立阅读基础,帮助其形成良好阅读习惯。部分小学生在接触到课外读物时,更注重浏览故事情节,只会通篇粗略阅读,未能充分明晰书中精髓与精华内容;而部分小学生过于追求精读、细读,大幅增加阅读时间。若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取舍课外书籍,快速浏览非重点内容,细细品读重点内容,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揣摩文章深意,有机地联系上下文,则可以大幅强化课外阅读效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围绕课外书籍为学生布置强制性课后作业,督促学生标记并记录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精彩语句并将其整理到笔记上,进而增强课外阅读质量、效率。此外,教师也可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阅读进度,定期收集学生笔记,鼓励并表扬优秀学生,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动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不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课外阅读重点并非创作出优秀文章,而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作者如何运用词语与写作方法,进而持续积累写作素材,为后续提高阅读能力、写作水准打好基础。大量的实践表明,记笔记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效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为其语文素养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用好工具书,形成自主阅读习惯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生活的时间较为有限;这也导致校内教师很难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指导。基于此,教师应将参考书、字典等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在课文阅读进程中,小学生普遍会遇到大量难以理解的词语以及生字;若小学生具备工具书的使用能力,能够自行翻阅字典,则可以有效降低错字的读写概率,避免出现望文生义的问题。通过使用参考书,小学生还可拓宽自身的阅读思路,了解更为广泛的文章常识、背景知识,为课外阅读活动打好基础,有利于开展自学活动;若学生可以熟练使用工具书,则能够极大降低课外阅读活动进程中遭遇阻碍的概率,切实增强阅读效率、阅读质量,培养自身形成极佳的阅读习惯。

学生正处于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通过激发兴趣,营造良好氛围,注重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合理运用工具书籍,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阅读习惯,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达成学生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于微信的小学语文学困生个别化指导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R-76557】

猜你喜欢
课外书籍课外阅读
鲁迅与“书籍代购”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