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布局:演进规律、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1-09-29 08:18王俊亮葛春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运动队空间布局高水平

王俊亮 ,葛春林 ,吴 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取得显著成绩,如那不勒斯第30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团位列奖牌榜第3位,且学生运动员比例为历届最高。欣喜之余,应清醒认识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仍然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布局不平衡、招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1]。空间布局问题不仅能反映高校体育发展的合理性、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与公平性,而且能体现教育与体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2007年前后,学界开始关注该研究主题,相关研究持续至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分支。

200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总体呈现面宽、点少、项目不完善的特点[2]。2006 年后,随着建设高校的大幅增加,以上问题有所改观,但项目布局仍未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奥运会接轨[3-4],而且项目设置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逐步凸显[5-6]。2010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评审确定工作后,建设高校的数量渐趋稳定,但全国范围内的布局问题仍然存在,如部分省份内部项目布局随意性大,未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地方优势、学校传统和优势项目;高校各自为政,缺乏沟通[7];项目设置重数量、轻质量[8]。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从地域分布、高校分布、项目分布、项目设置等层面揭示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的主要特征,研究类型多以思辨性、反思性为主,虽有部分研究涉及定量研究,但多数以频次、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为主,探索规律的深层次量化研究较为罕见。值得关注的是,赵建峰等[9]首次采用GIS 空间分析法对2017 年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该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难以呈现动态演进历程及规律,且该研究没有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视角,对1995、2006、2011 和2019 年4 个时间节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进行动态性历时分析,利用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密度演化、空间重心移动等层面揭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的时空演进规律;依托2019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名单,从空间规模、运动项目布局等层面呈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的基本现状;借助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探索,为进一步优化其空间布局提供参照。

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1 研究方法

1.1.1 空间分析法 空间分析是对地理空间现象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分析点、线、面、体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决策过程和时空演化进程。采用空间分析法,可以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研究的定量化、模型化和可视化,较好地回应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类型、分布格局等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

(1)最邻近指数,通过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描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10],对空间分布类型的总体把握是解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第1 步。宏观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属于点状要素,通常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有均匀、随机和凝聚3 种类型。研究通过测度最邻近指数,判定4 个时间节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解析其演进规律。最邻近指数通常用R表示,R=1 表示运动队随机分布,R>1 表示运动队均匀分布,R<1 表示运动队集聚分布。

(2)空间分布密度。在最邻近指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分布密度分析识别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集聚区域,进一步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和基本格局。

(3)空间重心模型,是研究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重要分析工具,区域要素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该要素在二维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化特征[11]。本研究利用空间重心模型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空间重心,通过对4 个时间节点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揭示变动趋势,进而呈现空间布局的发展态势。

1.1.2 数理统计法 (1)相关分析,包括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分析3 种。本研究主要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2)回归分析。本研究主要明确各个影响因素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探查空间布局现状的主要成因,为优化布局提供学理依据。

1.2 研究工具

近年来,ArcGIS在足球俱乐部空间分布[12-14]、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15-17]和国民体质影响因素[18]等方面取得初步研究成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研究数据来源与依据

1995、2006、2011 和 2019 年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4 个关键时间节点。1995 年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元年,国家正式确立53所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标志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工作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建设。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选拔、组队、参赛等工作移交教育部。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评估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数量和建设项目均出现大幅增长。2010年,教育部决定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展新一轮评估,着重解决2005年评估带来的重申报、轻建设、办队质量不高等问题,意在推动建设工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2019 年数据反映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最新进展,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省级行政区划均有分布,所设项目也基本涵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常设项目。故本研究选取1995 年(53 所)、2006 年(235 所)、2011 年(265 所)和 2019 年(287 所)4 个时间节点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为研究数据[19-22](见表1)。

表1 研究数据基本信息表Table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Data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演进规律

3.1.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类型 将高校及其所对应的经纬度数据导入ArcGIS,分别计算4个时间节点的最邻近指数。数据显示,各年份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表明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态分布;最邻近指数不断变小,表明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原因在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且新增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西部地区建设高校数量相对稀少且增长幅度较小。以北京、上海、甘肃、青海和西藏为例,1995年以上地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数量分别是9、6、1、1 和0 所,2019 年分别是29、18、5、1 和0 所。可见,在数量持续增加的基础上,建设高校区域布局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其空间集聚程度。

3.1.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密度演进规律 (1)1995 年,除北京、上海和天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密度整体较低。虽然经过7年的试点探索,但“体教结合”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教育部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仍然持谨慎态度,仅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少数城市开展探索性的小规模建设,导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初期分布密度总体偏低。(2)2006 年,分布密度整体有所增加,黑龙江、陕西、江苏、山东、湖北和湖南等的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云南、新疆、贵州、内蒙古等分布密度有所增加,分布密度西部外溢现象开始显现。原因在于,2003 年教育部承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组队及参赛工作后,开始大力倡导、鼓励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增设运动项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后,建设数量达到235所,使得运动队分布密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大。(3)2011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密度继续增大,但增幅放缓。该时期主要解决前期建设高校数量大幅增加带来的招生质量下降、招生不规范、重申报、轻建设、办队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理念开始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因此,该阶段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密度在原有格局内呈现温和性增长。(4)2019 年分布密度与2011 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标志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密度演进逐渐趋向稳定。

总之,时间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密度演进整体表现为速度不同的2 个发展阶段:2006 年之前增长较为强劲,奠定了分布密度的基本格局;2006年之后,增长较为缓和,并在2019 年逐渐趋向稳定。空间上,分布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呈现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围绕东部、东南地区形成5个稳定的核心集聚区,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以及四川、陕西、湖北组成的连片区域,这些区域经济、体育、教育、文化等较为发达,其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揭示。

3.1.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重心移动规律 相较于我国的几何重心(103.50°E,36°N),1995 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偏向东北方向,而2006、2011 和2019 年偏向东南方向,说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属于典型的非衡式分布格局。

(1)横向来看,1995年(116.41°E,39.91°N)空间重心位于山东省境内,2006 年(115.15°E,34.65°N)空间重心大幅西移,进入河南省境内,2011 年(114.78°E,34.55°N)和2019年(114.47°E,34.48°N)延续了这种移动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关,西部地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数量有所增加。(2)从纵向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4个时间节点上空间布局南北差异较小,虽在2006 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南移,但移动幅度较小,且近年来移动幅度放缓。综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重心具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3.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现状

3.2.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规模 截止到2019 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共计287 所,分布在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 个省级行政单位。通过自然断点法在省域尺度下对其数量进行等级划分,发现现阶段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在空间上呈现梯度分布的特点。(1)第1 梯队为北京市,共29所高校,占总数的10.1%,大幅领先其他省份;(2)第2梯队有辽宁、湖北、上海、江苏和山东,共85 所,占29.6%;(3)第 3 梯队有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浙江、安徽和江西,共119所,占41.5%;(4)第4 梯队有河北、内蒙古、广西、云南、甘肃、新疆、福建和河南,共45 所,占15.7%;(5)第5梯队有西藏、青海、贵州和宁夏,共6所,占2.1%。

3.2.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布局 截止到2019 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涉及23 个运动项目。运动队数量方面,足球、田径、篮球的数量占总数的53.4%,可见普及性强、关注度高的基础大项较受欢迎。项目分布的省份数量方面,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布局省份超过20 个,说明以上运动项目覆盖面广;赛艇、攀岩、棋牌、棒球、垒球等10 余个项目仅在个别省份开展,地域覆盖面较窄,这可能与项目普及度较低、受众人群较少、发展基础较薄弱等有关。总之,我国不同项目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数量和省域布局规模上差距悬殊。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高校集中资源,向足球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调整[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8 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了进一步鼓励和发展校园冰雪运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请组建冰雪运动队[2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各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除足球、冰雪项目外原则上不再增加[24]。以上文件均表明,足球、冰雪项目是未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点,是教育部落实足球强国建设以及加快冰雪运动普及的重要举措。因此,本研究选取足球、冰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空间布局进行深入探讨。

截止到2019 年,全国共有287 所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其中足球项目181 所,占总数的63.1%,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港澳台以外的29 个省级行政区划。由于大多数足球项目建设高校集中在省会城市及周边,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效应,故本研究将全国划分为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6个地理地域呈现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地域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华东地区,共57 所,占31.5%;中南地区37 所,占20.4%;华北地区34 所,占18.8%;西南地区20 所,占11%;西北地区17所,占9.4%;数量最少的是东北地区,仅16所,占8.8%。从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利于竞赛、动态调整的运动项目优化原则出发,东北、西北和西南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数量相对偏少,不利于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目前,全国共有16所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占5.6%,零星分布在冰雪运动传统省份及经济发达省份,分别为北京(2 所)、内蒙古(1 所)、吉林(4所)、黑龙江(6 所)、陕西(1 所)和上海(2 所)。2019年,仅有4 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可以查询到冰雪项目的相关招生信息,具体项目涉及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高山大回环、越野滑雪、花样滑冰和高山滑雪。总之,冰雪项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稀少、布局零散、项目迥异,高校间难以通过竞赛形成交流和互动。未来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工作,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推动冰雪项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现状的影响因素

前文发现,非衡式分布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鲜明特点,该分布格局基本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致,即东南地区稠密,西北地区稀少。在综合考虑数据代表性及可获取性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高校数量、教育经费、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在校生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的成因进行探索性分析。利用相关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与运动队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2)。在此基础上,对通过99%置信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理。

表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相关分析Table 2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数量、教育经费、在校生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运动队数量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与运动队数量相关关系较弱(P=0.079〉0.01),原因可能在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中仅列出了整个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数量,并未单独列出高校体育场地数量,从而造成结果与认知的偏差。

(1)高等院校数量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竞技体育院校化”的产物,因此,高校数量是影响其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1995年,我国共有高等院校1 054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53 所;2017 年两项数据达到2 914和279 所。另外,高校分布较为稠密的地域往往是高水平运动队布局较多的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密集的高等院校数量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提供了良好基础。如2019 年北京市共有高等院校92 所,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有29所;上海市为64 和18 所。当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在数量上渐趋稳定,未来应着重加强高校结构和项目结构的优化。

(2)教育经费投入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重要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而增加。我国是教育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经费也在逐年提高。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 207.75 亿元,占2017 年GDP 的4.14%[25]。相较于1995 年(教育经费 1 877.95 亿元,占GDP 3.09%),在经费总量和比重方面均有大幅提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经费匮乏、来源渠道单一是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26]。因此,在“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是优化其空间布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3)在校大学生人数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人力支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与在校大学生人数呈正向关系。20世纪末,伴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扩张,招生规模也大幅增长,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指出有关高校要加强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运动队成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普通在校生的培养和选拔力度[27]。可见,在校大学生已被视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未来必将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4)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经济基础。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提高,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的数量也呈曲线增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和制约。相对于“教育经费”直接助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国内生产总值间接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及内陆经济发达省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内生产总值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 论

(1)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呈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不断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密度演进表现为快慢不同的2 个发展阶段,并在逐步增强的过程中演变为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逐渐形成5 个明显的核心集聚区,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以及四川、陕西、湖北组成的连片区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重心呈东北向西南方向的移动趋势。(2)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呈梯度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不同项目的运动队在数量和省域布局规模上差距悬殊。通过对足球和冰雪项目的空间布局深入研究发现:东北、西北和西南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数量偏少,不利于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冰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稀少、布局零散、项目迥异,难以形成交流和互动。(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受高等院校数量、教育经费、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4 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且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与以上4 个因素呈正相关,表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密集、教育经费充足和学生人数较多的地域。

5.2 展 望

2020 年9 月21 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28]。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在统筹考虑国内外重大赛事项目设置、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地方特色项目和现有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项目布局研究,尽快构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利于竞赛、动态调整的项目分布格局,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提质增效奠定基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嵌于高等院校的发展之中,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体育现象。后续研究应考虑纳入体育层面的因素,进一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为推动其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照。

猜你喜欢
运动队空间布局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四川省民办高校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研究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