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心灵美

2021-09-29 06:20陈辉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心理健康教材

陈辉平

自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问世,温儒敏先生发言称“要让一小部分学生完成不了高考语文试卷”,语文成了大众茶余饭后所热衷的话题,网络中甚至出现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呼号。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平时的说话、作文中所应用,看似谁人都会,实则难以攀登。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可见其育人作用不可替代。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的交际,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反观现代社会,青少年跳楼、霸凌、网瘾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父母在教育中的缺位,导致学生缺少爱的沟通与表达,导致情感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调适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谈谈语文教学中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一、日记天天记,情感宣泄口

青春期的学生常常会出现情绪难以抑制的情况。例如:回到家,把门“嘭”一关,特别生气。可是,一分钟后,又笑容满面地出来说:“妈,我今天想吃鸡腿。”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无来由的不开心,无来由的“雨过天晴”。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敏感、多疑,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好大喜功,而遇到挫折时,又会躲在自己的“躯壳”内,痛苦不堪。

这时,语文的独特性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的特点是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述,都在强调情感的抒发。语文课堂就要求学生表达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就是日记。通过每日一记,学生可以叙述近期所作所为,抒发情感。语文教师通过学生每天的日记,了解学生经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其中的不寻常及时约谈,让学生有一个情感的发泄口。

二、教材巧立意,心理障碍除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为教师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孙权劝学》《木兰诗》《最苦与最乐》等。看似毫无特点的课文,如果教师加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可以在无形中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那么该如何在课文中选材,巧立意呢?

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情况下要考虑认知、情感和智能三个维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语文教学目标,形成符合青春期学生学习的目标体系。

其次,师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教育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习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如教学《木兰诗》时,可以适时进行男女生关系的融合教育,让青春期的孩子明确认识自我。一开始,通过小游戏导入,带着兴趣开始课程的学习,最后,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抛出话题,让学生讨论对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针对学生的感受,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后期的反馈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生搬硬套,要引领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杜甫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意思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书本而来,还要能够与实际相联系,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纸上谈兵”的谈资,而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使得心理教育融入生活实际,达到不仅学得好,还要用得好的境界。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后,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正式使用,不难发现,很多文章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其中许多内容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通过课堂教学,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得学生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构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现阶段的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在传递心理健康的信号。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关键是要理清教学思路,抓住其中的教学重点,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线,或无私无畏,或乐于奉献,或任重道远,或信念坚定等等。教师要学会从中发掘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从而制订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鲁迅自传》时,教师可以拓展鲁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感受鲁迅先生的努力、艰辛以及生活、革命中所经受的层层磨难。再如《陋室铭》中“惟吾德馨”的情操,《爱莲说》中周敦颐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正直的生活态度等,都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教师要挖掘蕴含在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点拨指导并延伸,让学生在名人的功名利禄、为人处世之中找寻自我的存在意义。

三、运用多媒体,走出心理误区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盛行,每间教室里都多出了一个“高科技”的教具。作为教师,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式拘泥于教师的流程化模式,课堂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又或者过于活跃,过于脱离文本的本意,致使课堂形成了模式化、程式化教学。对此,教师要善于接受多媒体技术,并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精彩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感受到欢乐。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诗词的时候,利用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并配上适宜的音乐,在课堂高潮时演示,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人入胜的画面、唯美的音乐,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走入文本,感受毛泽东写下这篇词作的用意。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白的词句,浅显而易懂,对于中学生而言,缺少了探究的情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在柔绵的音乐声中巩固词句。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记忆了诗词,另一方面迎合了学生对于明星的追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学生的心理渴望刺激性,又害怕這种陌生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感受世界,体验刺激感,无疑给学生一个冲破心里烦闷的渠道。另外,初中的学生易多思、多疑,缺乏定性,表现在课堂中就是过于好动,或者过于的“安分守己”。这时,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关注度,让学生期待语文课的不同和精彩。

总而言之,在提倡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性,借助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契合点,运用“行云流水”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习得知识,荡涤心灵。另外,教师要学会给学生留有“一扇窗”,给学生充分放飞情感的空间,结合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疏导,从而达到适应青春期心理的目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荆林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