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打造生“动”课堂

2021-09-29 05:15徐新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石兽文言文情境

徐新颖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主学习能力。

《河中石兽》是清朝纪昀所写的一篇文言文小说。文章通过叙述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经历,揭示了凡是天下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道理。这篇文章对于文言文知识积淀不深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揭开文言文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切身感受文本经久不衰的魅力?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设置任务情境,让兴致燃动

文学作品往往以丰富的情、意、理传递价值。学生如果无法“披文以入情”,就会感觉文本内容生涩无趣,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就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河中石兽》的教学时,首先设置任务情境:“下个月,我校要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在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将演绎《河中石兽》,这是清朝作家纪昀写的一篇文言文小说。本节课,我们将评选出最佳演绎者。首先,我们要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把握内涵,才能更好地演绎。”教师基于学校特定的环境,设置真实的情境,一下子点燃学生的兴趣,他们带着期待走进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启求知之门。同时,这一情境的设置贯穿整堂课,从“经典朗读者”指向学生查阅资料、读准字音的任务,到“经典讲述人”指向师生探究,把握字义,讲述故事主要内容,理解寓意的任务,最后到“经典演绎者”指向学生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分小组演绎课文的任务。课堂上既有学生静静的思考,又有热闹的呈现。最终,学生精彩的演绎彰显的是教师对情境的精心设计、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师生共研共生的和谐关系。

教师任务情境的设置不应该是噱头,而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同时,情境设计要以文本为基础,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发现等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丰富任务形式,让情感涌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一位老师在授课伊始就展示课文中的一张插图并设置任务: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为图片中的人物找到他们相应的角色,并说说依据。学生从图片中老河兵的手势和表情中,能够感悟到他洋溢的自信;从讲学家含胸低头的姿态中,可以看出他对自身认知不全的惭愧。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心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说的能力。观察与分析插图的过程,正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的运转。当谈到众人时,一句“众服为确论”,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众人的心理,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是受人尊敬、才学丰富的讲学家,他说的一定没错。”“讲学家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值得信任,相信这样去寻找石兽,一定能够找到。”同学们一个个化身为众人之一,感受体验情境,提升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大胆设计同学们分角色演绎《河中石兽》,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表达方式。生动的演绎后是理性的评价,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与提升。

三、强化质疑探究,让思维跳动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需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迈开质疑探究的脚步,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思维腾飞的翅膀。

在《河中石兽》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指出老河兵考虑了石、沙、水的因素,所以他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借此契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在一阵沉默后,有学生提出,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显得太绝对,还要考虑水势,落水后的时间长短等因素。还有学生说道:“还应该考虑石头的大小,生活中,我们扔下一颗小石子,随着水流可能就被冲到下游。”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么,纪昀不就成了一位臆断者了?文章的价值该如何评判?”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思维的小舟继续向更深处漫溯。有学生借助预习提示,把握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志怪小说,作者只是想表现对有实践精神的赞美之情,而不是想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所以文章还是有很高的价值。教师进一步介绍,《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卷,位列第二篇。“姑妄听之”意思是“姑且随便听听”。作者的创作目的,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纪昀激烈抨击讲学家,指责他们热衷于宣扬儒学教义,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掌握教义内涵;那些“质美而未学”的善良百姓,却懂得生活的深层含义。讲学家的纸上谈兵、迂腐可笑的行为,是纪昀有意设置并用来反衬老河兵之真知灼见的。在教师的循循启发下,在学生的声声质疑中,文言美与本文深刻的理性思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任务驱动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质疑、探究、解惑的过程,是他们思维火花不断迸溅的过程,是师生精彩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唯有精妙任务的设计,求知质疑的声音,专注研讨的样子,课堂才有质量,才见效果。

四、深化效果评价,让智慧闪动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离不开教师细致的观察、认真的记录并对此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生成教學智慧。

一位教师在《河中石兽》教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有疑义的句段做出标记,随后借助网络、古汉语字典、交流等方式解决疑惑。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并评价,以此了解学生的专注度、接受能力。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也可以将评价环节交给学生,形成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河中石兽》朗读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等方面对朗读进行评价,以此提升学生的朗读领悟能力。此外,同伴互评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在《河中石兽》课本剧演绎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共享,同时,有助于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在文言文课堂中,教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生动的任务情境,设置丰富的任务形式,启发学生探究质疑,并进行效果评价,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能让课堂更加有效,有趣,有意义。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石兽文言文情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设计分析*
——以萧梁王侯墓为例
《河中石兽》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