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100周年庆典之际,大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入‘七一庆典天气雷达保障网,与强对流天气‘抢跑,及时传回有效数据,多部雷达联网观测形成回波带,为预报专家抢时间,从回波带中寻找降水空当,保障系列活动顺利进行。”8月26日,山西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培仁向记者说。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人类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气候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山西省气象学会以促进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从成立以来,长期开展气象科技学术交流,为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为山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山西省气象学会理事长胡博介绍说:“1953年,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气象服务的重心从军事转向国民经济建设。‘山西省气象学会成立之时,正当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60多年来,学会积极联络相关领域专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建人才举荐机制,促进了气象科技的交流和进步。”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境内山脉河谷纵横,高山盆地交错,海拔落差大,南北跨度长,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气候条件使得山西成为干旱、冰雹、洪涝、霜冻、寒潮低温、大风、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的频发地。如何向天要粮、要水、要发展,成为山西气象人常常思考的命题。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对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的依赖与日俱增。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气象科研人员依托全省31个农业气象站和108个土壤水分自动站观测资料构建的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可以实时制作发布多种为农服务产品,指导农民、农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耕作、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另外,山西省气候中心通过本地化改造作物统计学模型和作物机理模型,建立起适合山西的产量预报方法体系,可对冬小麦、玉米、谷子和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进行动态产量预测,为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支持。
多年来,山西气象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人工增雨防雷技术受益于广大农村地区,全省11个市和90%以上的县可以全年不间断、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海河流域上游和汾河流域水源涵养,山西每年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约150架次,地面人工增雨1000次以上,防雹作业150次左右。年增雨总量30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2万平方公里。这背后有科技的力量,更是气象、航空、军事等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协调一心、共同作战的结果。
近年来,面对山西省保丰、增绿、减灾、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太原、临汾、大同、晋城、朔州和五台山建成6个温室气体监测站点,成为全国第一个布网在线监测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的省份。通过收集分析这6个站点的资料,已建成全省近十年的温室气体数据库。这些监测数据为山西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依据。
气象学会年会是一年一度的气象科技盛会,是检阅气象科技成果、业务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气象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年会交流不仅为气象、航空、农业等各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搭建起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有效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如今已成为山西省科协精品学术活动项目。”李培仁介绍了学术交流取得的成绩。通过举办学会年会学术交流,平均每年有200余篇学术论文参与现场讨论、每年有近20篇论文被评选为优秀论文。部分会员单位还通过年会达成合作意向,有效促进了创新性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十三五”期间,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西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与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建立起以山西为基础的人工影响天气潜力解算模型,研发出专门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飞机的综合大气参数采集处理系统,一举打破了美国公司对我国机载气象探测设备的垄断。
此外,山西省民航气象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山西省气象台对接,促使山西省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一体化业务平台落地开花。航空、航天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更苛刻,气象条件尤其是强对流天气过程会对民航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危及人员性命。针对民航需求,山西省气象台开发的0~10天无缝隙网格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以3小时/5公里分辨率,站点到格点的精细化预报方式为通用航空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今年3月24日,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首家省级分中心在山西省气象局挂牌成立。这体现了中国气象局对山西业务能力的肯定,也将对“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形成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山西省制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计划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现在,我们全省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09个、上千个区域自动观测站,已建成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X波段双偏振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1部X波段车载移动雷达。另外还有气溶胶观测站13个,酸雨观测站13个,沙尘暴观测站2个,大气电场观测站34个,闪电定位观测站11个。”常务理事单位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主任郝孝智对山西气象发展如数家珍,“这张细密的观测网为国庆七十周年、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二青会、森林火灾扑救、大同黄花、太原设施农业、隰县玉露香梨等国内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及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了周密、可靠的气象监测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虚拟化技术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了统一的气象基础设施资源池,为全省气象部门各级用户、多个业务系统提供集约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主任王文春介绍了山西气象信息化发展情况,“如今山西已建成集地面通信、卫星和移动通信一体的气象广域网,与水利、自然资源、武警、部队、民航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十四五期间,山西将建设基于分布式技术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全流程的综合业务监控系统。”
2018年1月19日,山西省氣象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启动,引进以任阵海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为主的高端人才,成立了以环境气象为重点研究领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是山西省气象学会为科研人员搭建的又一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多年来,学会多次组织出国人员学成归来学术报告会,让气象科技人员及时了解国际气象前沿科技动态。并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丁一汇、张小曳等来晋讲学传经,有力带动了山西气象科研的跨越式递进。截至2020年,全省2000余名会员中,全省气象部门共有在职高级工程师373人,2014年~2020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5~202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学会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项目,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能力评价,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吸收山西省防雷减灾协会为团体会员单位,在政府部门、防雷工程检测企业和防雷相关单位之间建立起联络互通桥梁。该项工作受到省科协多次表彰,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受到好评,目前已发展防雷检测公司会员单位66家。
如今,山西气象学会团体会员单位除涉及各级气象单位,还和航空运输、交通、环境、国土、航空工业、防雷协会等事业、企业以及行业自律协会等建立了广泛联系,建设了机载气象探测分会、防雷减灾分会等分支机构,成立了15个专业委员会,山西省气象学会业已成为各会员单位、会员之间交流联系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学会信息科技有长足发展,“一体两翼”优势发挥效益显著。“现在我们气象科技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服务手段与时俱进、服务程度更加精细。公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电子显示屏等传统媒体享受到气象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站、APP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快手等方式得到更加智慧的气象服务内容。”常务理事单位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陈志峰介绍了气象信息化发展情况。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四进”活动已成为省气象学会的常规动作。除此以外,学会还组织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大学生志愿者中国行、《气象知识》山西专刊组稿等科普活动,联合气象执法部门开展气象普法活动,联合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连续举办三届“小小减灾官”全国公益科普活动。许多科普作品在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科普中国·数据基础设施”科普创作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山西气象学会的发展历程是在党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在追求科研卓越的征途中逐渐变强的过程,是在一代代会员薪火相传中砥砺奋进的过程。今后,山西省气象学会将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山西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共同推进山西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胡博对学会今后发展充满信心。
山西省气象学会成立于1960年4月,由气象科学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下设15个学科委员会及2个分会;拥有25个会员单位,近2000名个人会员。学会长期开展气象科技学术交流、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举办气象科技展览;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接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气象科技政策、规划、科研项目及成果的论证和评估,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职能;编辑、出版《山西气象》学术刊物;表彰奖励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为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历届理事会组织情况:
第十一届理事会:
理事长:张洪涛
秘书长:温汉光
第十二届理事会:
理事长:秦爱民
秘书长:温汉光
第十三届理事会:
理事长:胡博
秘书长:李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