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任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儿童心理发育与脑认知科学”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四病房艺术心理治疗督导)
李则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许多人在亲密关系里常表现出口是心非的样子,比如明明想要对方陪自己,却非说我一个人可以的;明明心里想要对方送自己礼物,嘴上却说我什么都不缺;明明内心很喜欢对方,却做出一副根本不在乎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恋爱的一种反应,也有人非常苦恼和反感这种恋爱模式。那么,为什么谈恋爱会这么“拧巴”?这是不是一种性格上的冷傲和缺陷?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故意违拗别人的心意,不说实话,表现得心口不一。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
首先,害怕自己的真心被辜负。有人曾经为爱所伤,内心有未愈合的情感创伤。当进入下一段感情的时候,他不敢轻易暴露爱意,害怕对方以此作为情感要挟,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虽然内心爱意浓浓,但他却不断地警示自己,不能表现出“割舍不下、欲罢不能”的姿态,而要故意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我也没那么喜欢你”的样子,以此来削弱对对方的依赖感,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需要对方。这种掩藏真心的做法,表面上维护了自尊,给可能发生的伤害修了一堵“保护墙”,但这也阻碍了双方情感深度发展的可能。
其次,害怕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迟疑。有人不敢麻烦对方,认为亲密关系中与对方互动,要求对方来照顾、关心和支持自己,这会让对方产生困扰,会因为给对方带来巨大麻烦而心生愧疚。他们把亲密关系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并且预设对方也不愿意做这些事情。因此,他们压抑自己的需要,被动地等待对方看到并主动给予。
最后,对爱情抱有错误的期待。很多人并不懂得亲密关系中的有效沟通方法,他们对爱情的学习来源于小说和影视剧,不自觉地将亲密关系理想化,认为你既然爱我,就该懂我,即使我什么也不说,你也能猜得到我在想什么、我想要什么,这才是心有灵犀和两情相悦的必备技能。
这其实是一种人际错误知觉,高估了双方的熟悉程度,认为双方关系的推进,会让彼此分享更多,让彼此像透明人一样熟悉。以为即使我们不说,对方也能看懂我们的眼神、表情和暗示,并得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但在对方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追根溯源,“口是心非”的人都是回避型的不安全依恋者。他们恐惧依恋,也无法做到“自我关怀”。他们对人际情感表现出一种“我想要,但我又怕你不给我,我会自讨没趣”的纠结。
“口是心非”的核心是信任感不够。缺乏信任感,双方都不敢直接说出真实的感受,害怕对方因不接受而引发激烈的冲突,所以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和猜测。表面上看,暂时没有冲突发生,实际上两人都压抑着不满和疑惑的情绪。有天,当双方都无法忍住的时候,各种累积的负面情绪就会喷发出来,造成更严重的局面。
第一,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增强直接表达的意愿。亲密关系中的模式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尽管无效,但因为形成了心理的内部工作模式,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反应,根本没有理性思考。所以,当我们有情绪时,可以思考用更为成熟和有用的办法来消除情绪。比如先想想自己需要什么,对方可能给自己什么;可以思考怎样清晰、明白地说给对方听,如果不好意思开口,还可以考虑写纸条或发短信。这么做,可能最初觉得“拉不下脸”,好像是在“索爱”,降低了爱的神圣感。其实不然,给对方传递最快捷和准确的信息,能够避免对方无味的猜测,是对对方的最大尊重。
第二,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和对方确认,看看对方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被要求的压力,对方愿意在多大的程度上提供支持,哪些事情是双方不需要顾虑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明白了双方的关系界限和对方的意愿,完全不敢打扰对方、“全无”的极端念头就可以打消了。
第三,充分信任对方。相信对方既然愿意建立亲密关系,必然也乐于承担一定的责任,把良好的关系维持下去。要知道,伴侣间出现矛盾、纷争等,是正常的事情,可以通过与对方沟通,建立一个共同的心理联盟,来制定解决矛盾的方法。放弃肥皂剧里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用更积极和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对方,信任、依靠对方。
第四,增强个人的自信。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最终会变成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做到自我关怀。如果能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适度自恋,并且不断成长,我们也会更欣赏和接纳自己,而不需要靠过多的外部承认来补偿自我否定的失落。同时又能合理依靠对方,化解掉消极情绪,最终,我们就可以达到内外和谐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