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阳
内容摘要:中国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它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甘肃秦腔脸谱分为三大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关键词:秦腔脸谱 耿派脸谱 艺术特色
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它在舞台演出中以程式化的化妆谱式、绚丽鲜艳的色彩、夸张独特的图案,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中国戏曲脸谱,这些表象上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秦腔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随着秦腔在世界的传播,绘制秦腔脸谱的流派异彩纷呈,仅甘肃秦腔脸谱就分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兰州耿忠义、陇南李炳南、陇东畅金为代表的中路、南路、东路三大脸谱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一.秦腔脸谱溯源
戏曲脸谱,即勾画在脸上的图腾。如果说戏剧是舞动的花朵,脸谱则是那散发着文化灵韵的一瓣馨香。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在1988年《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会上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1]脸谱,是写在戏曲净行和丑行角色脸上的特殊图形,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程式手段,它既和客观物象保持着一定距离,同时又和每个观众的人生态度紧密相连,故而能够把角色内心的善、恶、美、丑炼化成纹饰语言和色块语言,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含义,让观众在与其的第一照面中,便能识辨忠奸善恶。所谓“白脸曹操”、“黑脸包公”、“红脸关公”等等,正执此而说。因此,戏曲脸谱,既具有超逸意义的美,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真。
陕甘虽同为秦地,但脸谱在甘肃的发展似乎得天独厚。原因在于甘肃秦腔素以净、生行当为主,演出多为侠义忠烈、神仙道法之类的剧目。早在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中就有净角在西北最早的文字记述。因该出以甘肃西秦腔为主要演唱强调,所以也可视为西秦腔演出本。从该出表现的内容和人物扮演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净扮”的顾老儿,还是“贴扮”突然改成僵尸“鬼面”的殷凤珠,都属于“满脸石灰,更有些黑道儿抹”的人物。尤其在清咸、同以后,河陇各大小戏班,多取封神、列国、三国等演义小说为题材,编演连台本戏,这些剧目又以斗法之神道、骁勇之武将以及性格暴猛之人为居多,他们大都以净行应工,由此不仅造就诸如三元宫、福庆子、唐华等一批花脸精英翘楚,还促成甘肃秦腔脸谱艺术之流派竞妍,呈盛一时。清末甘肃学人牛芮青在其《陇上优伶志》中曾评述三元官在《黄花山》扮演闻太师,他“先以荞麦面薄匀称其脸,复以金箔贴面上,额上一目以面为棱,中嵌一珠,烨烨有光。”[2]。
早期的秦腔演出化妆比较简单,即如杂剧演出时,仅以黑白二色“涂面敷粉”(温庭筠《乾巽子》 ),“粉墨登场”这则成语即源于此。宋代颇为兴盛的皮影戏影人面部的刻画亦仅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3]。到了明代,秦腔戏剧脸谱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可从当时的木版彩色年画、门神中得到印证。清代由于剧目内容的拓展、行当的细化,净角便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的区别,并且用红、黑、蓝、黄、金等不同色彩来表现角色的性格。为了适应剧目内容的需要,艺人们创作绘制的脸谱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规范化的脸谱,还将其画在纸上师承流传。
辛亥革命前后,甘肃秦腔舞台又出现了一位技压群雄的净行花面人物——耿忠义。他在继承前人脸谱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脸型条件与艺术理解,发展并创造出以“瘦而长”为特点的“耿家脸谱”。“耿家脸谱”深受甘肃人民的喜爱,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风所向,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这些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耿家脸谱在兰州戏迷中的影响。至今,它依然作为兰州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并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的传承和发展。
二.耿派脸谱
秦腔耿派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清光绪年间,由耿忠义老先生始创。因他的表演手法新颖,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几代巨匠的继承发扬下,不断创新、改进,赢得广大观众、同行和专家的喜爱、认可。特别是一套别具风格的秦腔耿派脸谱,使耿派艺术更加完美,深入人心,成为秦腔艺术殿堂中盛开的奇葩。
耿忠义(1884——1947),甘肃通渭安远镇(现甘谷安远镇)人,生于1884年,清光绪年间。其父是兰州名伶舞官的高徒,主工须生。耿忠义自幼受父辈熏陶栽培,加之天资聪颖,学业大进。其父病故后,他又拜在唐华门下学艺,主工小生,以《辕门射戟》、《忠义侠》最为轰动,后改须生又兼花脸。在长期的艺術实践中,广学多闻,博采众长,他把形体动作表演和化妆、造型、服装、道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所以,在金城秦腔界中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了秦腔耿派艺术。他的代表剧目及塑造的代表人物形象有:《火焰驹》中的艾谦、《黄花山》中的闻仲、《太湖城》中的孙武、《血诏带》中的曹操等。
在秦腔耿派艺术中,脸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耿忠义依自己脸型较为瘦长的特点勾画脸谱,且距耳际一指余显露本色不施彩,以便挂髯插鬓,这样可使脸谱布局得当,章法合理。“耿派脸谱”笔锋如芒、勾勒入微、色块明显、特点突出,讲究庄重、大方、美观、干净、生动,在甘肃秦腔界不仅成为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是流传于民间的美术品。后经耿派几代传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使耿派脸谱更加完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戏曲界和专家的重视。
三.耿派脸谱的主要特点
(一)创意新颖、描绘精美、笔法遒劲、勾画有力
近看细描细画,细致入微,远看粗眉大眼,粗犷威武。充分表现了剧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耿派脸谱”之所以成为甘肃秦腔脸谱的一个流派,是它不但与京剧脸谱艺术差别较大,而且与以天水鸿盛社为代表的甘肃南路秦腔脸谱也不尽相同。就“包公戏”中的包拯脸谱和“三国戏”中的曹操脸谱为例,京剧包拯的脸谱以黑色为主,额间嵌白色斜月牙纹,三角眼,黑紫腮膛;南路及关中秦腔包拯脸谱额间嵌正面黄色月牙纹,月牙上有红色太阳纹,红色腮膛,且关中脸谱白眉中有黑纹。而耿派脸谱则额间为白色正面月牙纹,上有红色太阳纹,月牙侧面有红色麦穗状“通天柱”,粉红色腮膛,其寓意为月亮表示清正,太阳表示光明,“通天柱”及日月纹还表示包公断案白昼断阳,夜晚断阴的特点。京剧曹操脸谱白底小眼低额,额间点红表示奸雄。而耿派脸谱的曹操是白底高额大眼,高额能表现他统一汉室的雄心壮志,大眼能表现他识人善断洞察秋毫的智慧,突出了曹操除奸诈外他还是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的性格特点。
耿派脸谱不同于其他剧种脸谱,还在于它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在一出戏中几次改变脸谱画法,使角色更加完美的表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血诏带》中的曹操三次改画脸谱,曹操的“三炷香”大白脸初为小眉杏核状圆眼,“三拷吉平”时改为大眉大眼,在额间除露“三炷香”并勾鼻梁;到后来,“逼宫”时再加大眼睛,眼梢下垂,加长“三炷香”,鼻梁加“血色”,以显满脸杀气。如《花线带》中的方腊额头画的蜡烛,开始烛光闪烁,随着他的步步失利,蜡烛改画为暗淡,直到改画为蜡烛熄灭。如《葫芦峪》中的诸葛亮在“拜台”一戏中当场改脸换胡须,还有《火焰驹》中艾谦的三场戏三次加画脸谱。脸谱的变化不但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更体现了戏曲脸谱艺术的特色。
(二)强调色彩的浓淡对比和明暗反差,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用色分为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以黑、白、红、黄、绿主色,下五色以蓝、紫、灰、棕、粉配色,再加金、银二色为点缀。剧中人物性格以上五色区分:黑为“忠”、白为“奸”、红为“义”、黄为“刚”、绿为“烈”。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的黑脸代表“忠”、《白逼宫》中的曹操的白脸代表“奸”、《出五关》中的关公的红脸代表“义”、《黄华山》中文仲的黄脸代表“刚”、《斩单童》中的单童的绿脸代表“烈”等。
(三)讲究用笔手法,体现艺术魅力
甘肃脸谱,既重大笔挥洒,更重工笔细描,笔法有:勒、策、掠(剃)、侧、弩、琢、粲(捺),如飞如动,和书画家作画十分相似。尤其对眉、眼的勾勒要比陕西、京剧的勾法更具有写意性和夸张性。如对关羽、包拯这类忠良之士,多在正常眼形基础上加以夸张放大,形成竖眉大眼,给人以眉清目秀、堂堂正正之感;再如曹操这类人物的眼形,笔锋则由内外眼角分别向上、向下甩去,眼窝浓墨重抹,眼角工笔勾勒,托出三角眼形。各种人物性格的内在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构思造型中给人刀刻火烙的深刻记忆。
风格独特的“耿家脸谱”以其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深邃的寓意、丰富着自身独特的写意与程式美,被誉为甘肃秦腔艺术皇冠上璀璨的红宝石。它不仅开创了甘肃秦腔净行演员瘦型脸谱之先河,而且多年来在甘肃秦腔舞台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臉谱流派。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国际剧协中国中心开发总公司、京剧脸谱艺术研究会.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M].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1988.
[2]王正强.寻考遁迹的甘肃秦腔[J].甘肃艺苑,2021.(01):25..
[3](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95.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