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识、读、思、写、说为核心的胜任力培养

2021-09-27 13:00彭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胜任力

彭宏

内容摘要: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可以基于胜任力理论和文化胜任力的要求,以“识、读、思、写、说”为核心,探索人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招改 胜任力 文化胜任力 人文课程改革

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简称“招改”)迄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虽尚在摸索和完善中,但已大致体现了《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97号)提出的“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有关决策部署”,“提高公安机关招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招录中坚持“分类招警,科学招录”的原则,“增强招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逐步改进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如笔试(俗称“公安联考”)将“公安基础知识”科目改为“专业科目”,从警察应知应会的法治素养、公安业务、职业能力等方面,拓展了考查范围、增强了实践性。公共科目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类似。但在结构化面试为主的面试环节,题型、内容有意突出公安特色。

“招改”为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提供政策保障,带来重大利好,也给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带来机遇和挑战。97号《意见》下达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又被下达,明确要求:“公安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调整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特别要“加强警务能力培养。坚持突出专业、贴近实战,加强教师、教材和课程建设,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和实战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根据上述两个《意见》,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更加突出专业导向、实战需求、能力塑造,这是“招改”对公安院校办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似乎要将公安院校人文课程推向愈加边缘化的窘境。毕竟,人文类课程在普通高校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树立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而在公安院校,人文课程究竟是奉精神塑造、素质培养为圭臬,还是以融合公安实战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为旨归,一直有争论,这也导致了人文课程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招改”强调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战化的课程建设,似乎会更进一步弱化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弘扬,带来公安院校人文课程的进一步衰微。

挑战与机遇并存是老生常谈,很多时候却是真理,“招改”背景下公安高校人文课程也大有机遇。106号《意见》中提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人文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言语理解和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部分,都比较注重测查对文字的理解、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和准确表达。“常识判断”也会时常考查文史知识。“申论”则将“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为主要测查目标,这正是《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人文课程可发挥用武之地所在。“口头表达能力”作为面试的基本测评要素,也是《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公安高校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应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因时而动,适应“招改”,深入挖掘人文课程对公安招录的意义和作用。要对接公安院校的办学实际,打破《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内容改革、体系优化和方法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招录入警服务。与此同时,也为课程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创建平台、拓展空间。

一.胜任力模型、文化胜任力和公安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建构,是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的主要方法,公安招录也是如此。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性特征”。所以,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岗位要求、员工在组织中绩效表现的优秀与平庸区分三方面紧密关联。大部分行业的胜任特征,可划分为六类:一是成就特征,包含成就欲、主动性、秩序和质量意识。二是助人/服务特征,包含人际洞察力、服务意识。三是影响特征,包含个人影响力、权限意识、公关能力。四是管理特征,包含领导力、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五是认知特征,包含技术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收集与整合。六是个人特征,包含自信心、自我控制、灵活性、组织纪律性。各种职业、各类岗位的能力素质测评,就是将胜任特征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具体化,建构出系统的“胜任力模型”,并化为人力资源的各种测评要素。

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相异的工作任务,往往要具备共性的素质和能力,如道德意识、原则性、沟通技巧等,但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胜任力是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一个岗位或工作往往要同时具备多种胜任特征;同一组织中,不同层面的职务、不同系列的岗位所要求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大不一样;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组织和不同行业中,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岗位上需具备的胜任力也不尽相同。如: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注重的就是成就动机、决策能力、目标意识、创新能力、影响力等;基层公务员更强调责任感、服从性、执行力等;商业服务人员以流畅表达、良好沟通、解决问题、服务意识为主要胜任特征。公安干警则突出政治性、纪律性、专业性等胜任力。因此,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在进行人力资源测评或招录中,建构的“胜任力模型”也不大相同。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胜任力。文化包容丰富,无所不届,以文化人,在内浸润人心,在外诉诸言行。人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塑造,也展现出鲜明的群体文化特征、个人的文化特性。特定的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具体的职位(岗位)要求必备的文化素质,因此,文化胜任力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在不同种族、不同历史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对总体的文化认知和个体的文化认同;在各种组织、职位(岗位)的工作实践中,则呈现出普遍性和差异性结合的文化特征。尤其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巨大。在各级各类组织的构成形式、文化特征呈现出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仅靠传统的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组织中的岗位胜任特征,已不能在动态的人力资源评价和管理环境中发挥作用。这需要从文化视野出发,根据“人-职位-组织匹配”的原则,分析组织的文化特征与核心价值,从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远景、管理哲学、动机信仰等方面,来发掘不同组织、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胜任特征,由此建构动态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胜任力模型,才符合组织的要求。

“人-职位-组织匹配”包括“人-职位匹配”和“人-组织匹配”两个层次:“人-职位匹配”强调人与岗位的胜任力匹配,“人-组织匹配”强调个人价值和职业目标与组织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匹配。前者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的是人的知识、技能、能力、经验等是否能胜任岗位;后者以组织适合和人的发展为导向,注重人的个性、人格、兴趣、价值观、成就动机等与文化息息相关的深层特质。因此,既能符合工作內容的要求,更能够与团队成员形成契合,更能与组织目标、组织理念、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形成匹配,这也是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的区别所在。许多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个人职业的成败与否,个人的工作绩效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能否促进组织的未来发展,可否取得人与组织的双赢,人的上述深层特质、人对组织的认同感、人和组织的适合性,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换言之,在组织中的胜任特征,表层的知识技能之下更应强调深层的性格志趣、价值信仰,实现“人-组织匹配”比“人-职位匹配”显得更为重要,只不过个人和组织之间需要用“岗位(职位)”串联,通过具体的工作和事件产生互动,达成一致。简单讲,就是个人具备的人文取向和人文修养,在他进入某类职业和某一具体岗位时,能够和通常所说的“组织文化”(常被称为“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形成较为融洽、趋势良好的契合。所以与文化相关的胜任力,当前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测评、组织建设发展等一个重点,公安招录也概莫能外。

因此,新时代公安招录的“胜任力模型”,须首先置于宏观的时代文化视野,基于公安队伍鲜明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也是政治文化)来加以建构。要坚持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以及公安工作“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总要求,明晰政治信仰、文化素养、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法治观念、执行力、纪律性,以及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等胜任特征。其总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文化)胜任力和一般职业胜任力。

具体而言,公安招录的政治(文化)胜任力,包含四个层面:(1)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即“对党忠诚”的意志和表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学习和坚决拥戴,对公安工作的始终认同、强烈热爱、愿意献身的情感取向。(2)人文理念和态度取向:即文化修养和文化情怀,对“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服务人民”宗旨要求的深刻理解与坚守;进而表现出以恰当态度对待群众、对待工作对象,追求社会和谐、稳定的指向。(3)工作原则和方式方法:即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执法公正”原则,善用各种方式、方法,依法、规范、文明、人性执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取得良好绩效的能力体现。(4)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即工作和生活中,道德上的向善,行为上的自律、守法、守纪的行为表现。

公安招录的一般职业胜任力,则包含五个层面:(1)知识视野:聚焦“识”,即对民族文化、组织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较开阔的文化视野、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博观广知的知识结构,及运用文化、知识触类旁通的取向。(2)阅读理解能力:聚焦“读”,即准确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文件等的内涵和要求,及快速阅文、阅卷并准确概括,把握要义的能力倾向。(3)逻辑思维:聚焦“思”,即准确分析复杂事物、复杂现象之间的关系,准确对人、事、文等进行比较、组合、归纳、演绎、推断的能力倾向。(4)书面表达能力:聚焦“写”,即各种工作情境中,熟练撰写和处理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的能力倾向。(5)沟通协调能力:聚焦“说”,即在不同环境中妥善处理各种工作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及口头交流中熟练表达和准确倾听,促进组织内外关系和谐、工作顺畅开展的能力倾向。

二.以公安胜任力为核心的人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梳理近年公安联考的实践,“招改”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文课程的改革路径,主要切入点是在坚持政治建校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技术、应用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操作方式,找到学科之间、不同操作技术之间的交叉点,进行交叉研究、教学和实践,创建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特别要结合“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及实践,以培养公安胜任力为核心,以“识、读、思、写、说”为抓手,通过人文必修课的内容优化、人文选修课的门类增加、不同课程之间的体系串联、教法和学法的创新,培养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训练快速高效的阅读理解能力,形成敏锐严密的思维能力,掌握熟练自如的书面写作能力,呈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参加公安联考奠定基础,在测查中占得先机。

一方面,公安院校的人文教育,要注重政治(文化)胜任力的培养。要以坚持政治意识、坚持“文化自信”为核心,立德树人、文化育警,为政治建警奠定基础。要融汇“课程思政”的理念,立足学科特点,发挥课程优势,创新和丰富课程内涵,贯通文、史、哲,注重价值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国家认同、精神文化熏陶,强化爱党、爱国、爱民、爱公安事业的意识,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同时,课程建设应适当联系公安实战和公安机关建设,积极参与公安机关的组织文化建构。

另一方面,公安院校的人文教育和人文课程改革,还应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顺应招录特点,结合社会治理创新的需求,重视一般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要从“识、读、思、写、说”等方面,明确课程导向,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得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呈现“人-职位-组织匹配”的较好表现,重点是聚焦实际工作的各环节,如执法、办案、服务,办文、办事、办会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政治(文化)胜任力、一般职业胜任力,以“识、读、思、写、说”为核心的公安院校人文课程改革的路径,初步设想有三:一,拓展和完善课程体系。二,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第三,摸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大致见下表:

改革设想,应贯穿在从人文必修课到选修课、从课上到课下、从入学到招录的各环节,并在教学、训练中不断进行效果检验和修正,形成相对科学、完备、实效性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助力公安院校大多数公安专业毕业生顺利通过招录。这一改革尚在进行中,要取得显著成效尚待时日,需要继续深入思考,付诸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运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张爱卿.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3]苏永华.人才测评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边文霞.人事测评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以识、读、思、写、说为核心——公安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文课程改革研究”(编号2017406)。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

猜你喜欢
胜任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
浅析餐饮行业女性中层管理者胜任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创业团队胜任力研究综述
海关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