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

2021-09-27 13:00张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文化

张萍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关照愈加浓烈,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璀璨的文明世界。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创造智慧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态体系,文学创作不断发展,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存在价值及形态的独特探讨上,缺乏整体上的客观、全面认知,影响了其在更大范围内大众价值肯定,文学教育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本文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学价值构成的解析,将之置于文学教育语境下进行了深刻认识。

关键词:文学教育 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 人文

某种维度上讲,文学起源于人类情感表达需求,在歌舞等肢体语言无法再深入表达情感内涵的时候,文学因其独特的抽象性、包容性,成为了思想情感传播最佳通道,是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正是因为此,少数民族文学被大众很好地理解和认知,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进行解释,继而借此剖读其中的审美意蕴,丰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人格完善、品格升华。以此为思想导向,将少数民族文学寓于文化教育语境下进行认知,可更加深刻领悟其中的审美、人文、情感、文化等表达。

一.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构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等55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通过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世界,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纵然相比于汉族文学,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极不平衡,但丝毫没有泯灭各族人民的创作才能,书写了《阿细的先基》、《格萨尔王传》、《阿诗玛》等优秀作品。从被大多数人忽视到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少数民族文学逐步显露出了多重方面的价值,对推动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综合来讲,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差异化的审美价值追求,显露出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少数民族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其本身对社会生活的刻画,搭建了受众了解少数民族的桥梁,并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思想、行为,是陶冶情操、升华品质的有力载体,基于此,还促进了民族团结,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重要根据;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其创作源自于作家的文化血脉,在特定民族文化的滋养下,负载上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象征着国家文化繁荣的景象,呈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正是基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多重价值,使之成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对认识是更好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释放隐含魅力的重要一环。

二.文学教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

(一)人文

文学归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等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以人为本是其永恒的创作追求。纵观历代文学创作,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比比皆是,作者通过对民众横向、纵向维度的解读,表达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流露出了对人类精神层次的深切关怀。现代文学教育需要将这种富有浓郁人文关怀的特质散播传扬下去,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受众自省,并赋予其足够的勇气去表达自己认知的世界,完成生命意义的建构。基于文学教育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认知,亦需将这一特质凸显出来,深入其中的人本主义关怀。整体上而言,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区,面对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相较于繁华都市的人群,他们的情感意识相对纯粹、自然。因此,少数民族文学更加关切人类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乌热尔图的《越过克波河》等。正如有人对乌热尔图作品《七岔犄角的公鹿》所评述的那样:“这是人性的发现,人性的勇敢,是憎的加强,爱的升腾,是力的耀武”。在当下,很多现代文学创作将视角局限于现实生活中浮躁心理的纠结,而很多少数民族文学对人性的思考从未止步,凸显出了沉静的气质,对天地、自然、生命的讴歌,促进了思想升华、人格完善,这也是文学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二)审美

审美是人类认知并理解这个客观世界的独特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建立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存在。文学作为抽象审美的表达,与歌舞等艺术有着明显差别,强调了精神层次的美感重塑。文学教育亦是一种审美教育,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人性美、自然美,重视对受众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并由此牵动着心灵的共鸣。在此过程中,受众在各种“美”的描绘中,成为了美的缔造者,并由此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对此,蔡元培指出,人类可以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中找到自身遗失的情感。少数民族文学对审美意蕴的表达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格式、文学语言、文学音韵、文學思想等,均都成为了“美”的有力载体,其本身产生于厚重的民族土壤当中,凝聚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宋代古维吾尔族思想家及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不朽之作——《福乐智慧》,其意为“赐予幸福的知识”,以道德伦理为中轴,将真善美与情理融汇在一起,颂扬了诚实、正义、谦逊等优良美德。整个作品采用了整体的对仗格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给受众以无尽美的享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要精准把握其中深刻的审美意蕴,并从中发掘和理解民族美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

根据百度百科的释义,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诸如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均是流露内心情感的重要体裁。文学创作,多以人物情感为脉络,通过对细腻丰富的情感展现,深深感染读者,并牵动着其与作品之间的精神共鸣。从这个维度上讲,文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受众深刻体悟作品中的情感魅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文学教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亦需不可或缺地对其中的情感意义进行剖读。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少数民族远离喧嚣都市的尘埃,加之他们的聚居生活特征,对民族积淀下了更为深厚的情感,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发生的民族文学,由此体现出了独特的情感,民族情怀相当明显。例如,苗族著名诗人潘俊岭就在其《吹响我的金芦笙》中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化身为民族代言人,即使面对社会原因造成的彷徨和迷茫,仍旧以炽热的情感回应着。不仅是苗族诗人潘俊岭,包括乌热尔图、丛树兰等在内众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均都表露出了炽热的民族情感,在对民族的热爱、担忧、期望等情感交织中,通过民族的一草一木将之跃然纸上。文学教育语境下,要深刻认知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情感,就需要正确解读其中的民族情怀。

(四)文化

文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文学教育还关注对受众文学素养的培育和提升。纵观历代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对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抽象与升华,有着浓厚的反思意味。文学教育语境下,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应当置于时代的框定中,关注其时代指向,立身当时的社会发展情景。事实上,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客观差异,少数民族文学所体现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意识形态均表现出了明显不同,有着十分深刻的时代烙印。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时代烙印还原,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真情实意。除此之外,时代背景的影响,加之所处地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少数民族文学中集聚的文化要素亦有所不同,造就了多元璀璨的文化体系。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上千年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历史的斑斓,将古代藏族社会的知識总汇在一起,见证了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国家出现、民族文化传扬、人的自我意识萌发。正是基于历史性成就了史诗的文化性。要深入了解和认知少数民族文化,就应当尊重客观事实,站在历史的角度,将其中的民族、军事等多元化文化成分分离出来,从而更好地切入思想情感领悟,升华对“美”的感知。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工具,搭建了更加深层次心灵对话的桥梁,将思想情感、意识形态、文化要素等寓于其中,形象地将精神层面的东西传递给受众,震荡着他们的心灵,牵动了他们的共鸣体验,最终完成自我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完善。文学教育语境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应当从其内核切入,立足审美、人文、情感、文化等视角进行解读,从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实现其精神魅力的最大释放,促动少数民族文学更大的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傅钱余.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预设及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8(06):122-128.

[2]曾斌.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与传播功能[J].民族文学研究,2020,38(05):33-38.

[3]张永刚,李雨君.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研究[J].学术探索,2020(07):108-113.

[4]李侠.文学教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9):119-122.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人文文化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