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不再限于品种、数量,更多的是能不能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法律法规框架初步建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起颁布实施,并于2018年进一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修订与实施,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框架,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及制度规范。
(二)监管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农业农村部,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主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国各省、市、县、乡自上而下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
(三)监管举措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在保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效优质发展方向。
1.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自1992年开始启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农业国家标准4200多项。通过制定、宣传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不断规范。
2.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2年,我国开始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相继制定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逐步建设并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也在逐步建设。跟踪记录种植养殖基地农时信息、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再是纸上谈兵,政府监管、生产过程展示和公众查询需要的管理模式基本建立。
3.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稳步试行。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明确202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跨入合格证时代。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清楚地标明了农产品的身份,内容包含了农产品名称、数量(质量)、种植养殖生产者信息(名称、产地、联系方式)、开具日期、承诺声明等。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带证上市成为一种新趋势。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难题
(一)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农产品生产涵盖种植、养殖以及农药、兽药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生产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个体,规模化程度低,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科学生产及标准化生产规程难以在生产上完全实施。受利益驱动,生产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会或多或少忽略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不断增大
广大种植、养殖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为取得良好效益,对农药、兽药、化肥的使用不合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足,加大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环境压力,且威胁着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三)基层监测检验能力不足
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加之许多涉农生产经营场(户)自身基础条件较差,未能购进实验室检测设备,不能进行自检。另一方面,部分县级质检机构建设不足,缺少检测设备及人员,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市场上第三方检测机构虽数量较多,但资质水平参差不齐。
(四)执法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已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机构,承担相应的监管及执法职能,但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制约,执法装备标准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加之种植、养殖场(户)数量多且极为分散,监管难度较大。
(五)农产品合格证仍需大力推广
2020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行,不少地方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产经营主体开具合格证的积极性不高。开具合格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且广大人民群众在选购农产品时不能向销售者索取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标识,影响其开具合格证的积极性。二是基层监管力度薄弱。多数乡镇监管站只有1个人(并且大多是兼职),人员少,工作多且烦琐,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部门配合难度较高。由于没有规范性文件明确农产品合格证的市场准入许可作用,和市场监管部门配合难度较大。
三、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
(一)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所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适应性、安全性进行检查,积极引导种植养殖场(户)科学合
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提倡科学交替和轮换使用,严格执行农药间隔期及兽药休药期规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完善施肥配方,推进农企合作,促进配方肥下地。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建设一批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稳妥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持续抓好农村秸秆禁烧,治理农机扬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推广经济适用的节水型养殖工艺和技术,推广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加强监测检验力度
政府面对基层监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需加大经费投入,下大力气充实基层人员力量,完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定量检测不能开展的地方,拓宽快速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率,及时掌握本地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创新宣传培训方式
政府应不局限于传统的培训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途径,还可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形式开展宣传,通过网课的形式开展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
政府应持续更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促进特色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电商品牌,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六)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實现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农资生产经营门店追溯全覆盖,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户籍编码,逐步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地方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信息对接、共享,真正做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长、责任大,要强化与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事件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地方应急预案,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置工作,确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消除本地安全风险隐患。
(七)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合格证的市场准入资质,形成市场倒逼机制,通过多措施、多渠道开展宣传,加强对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对试行合格证制度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同时通过广场宣传、展板展示、设立咨询台等方式,提高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公众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