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实现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造就秉承中国优秀文明并具有世界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教育存在样态,基于此信息化背景,文章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与实践路径。文章从教育特征、教育挑战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首先,文章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场域上更为开放,叙事更为微观化,主客体互动性得以增强和媒介融合化,继而文章剖析在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主要挑战,并进一步挖掘基于应对信息化挑战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价值,其对于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锻造青少年的理想骨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增加信息化故事内容,加强主客体互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信息化; 中国故事; 教育意蕴;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娄丽景(1982—),女,河南濮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E-mail:350052096@qq.com。
一、引 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2],能够展现真实、立體、全面的中国,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振民族自信。教育场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领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随着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讲好“中国故事”,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 “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域范围,均以不可抗拒之势打开国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获得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一体化使“中国故事”讲述突破了地域与时空限制,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不同地域的世界公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均有机会了解和吸收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速我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融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既了解中国又了解世界、具有丰厚文化素养的外向型人才,建立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教育体系,造就秉承中国优秀文明并具有世界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讲述的教育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教育形态的变容,已发展为变革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引擎[3],给讲好“中国故事”注入了更多技术元素,使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容,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在教育场域中更为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完整性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
1. 开放的场域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讲述的教育场域愈加开放化。信息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地域界限与物理藩篱,中国故事的讲述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场域上得到无限拓展与延伸,具有了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叙事的可能性。教育场域突破了校园、课堂等物理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场域空间不断下沉,突破阶层、地域与时间等物理藩篱,把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信息空间结合起来,整个社会都变成相互交织、虚实结合的巨大的场域,中国故事向青少年输入的力度与强度均得到增强。同时,教育场域向世界范围内拓延,这既是客观之需也是主观必须。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转向以一种迅猛之势把全世界卷入信息浪潮之中,各国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中跌宕起伏,寻求适应之道,中国也未能避免。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也应以世界议题为出发点,融入世界共同的话语元素,寻求普世价值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应对全球信息化大潮的主动之举,深入中国现实,寻求价值观的核心诉求,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的故事,拓展中国故事讲述的世界场域。教育场域从国内向国外的延伸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融合与文化思辨意识的接班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
2. 微观的叙事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的讲述由宏观向微观转变。传统的中国故事讲述以文本实践、宏观性的国家叙事为主,单向性由上而下,由政府与学校主导着故事讲述的内容与方式,广大青少年则被排除在讲述主体之外。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广大青少年传递故事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形态,使其演化为内在观念并上升到价值层面,从而演变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规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规律与心理活动属性,以产生有的放矢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促成了中国故事讲述从宏观向微观的转向,伴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社交平台以及移动终端的兴起,各种主流渠道的叙事垄断迅速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故事叙事迅速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之强烈互动并积极反馈,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宏观倾向,转而以微观角度切入到青少年的各个层面,关注青少年的社会日常、琐碎生活实践,满足了崇尚个性且多样化的成长需求[5],因此中国故事的讲述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促进情感认同,具备了情感链接意义,使青少年的情感得以升华到国家层面并与之靠拢并属,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 互动的主客体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讲述的主客体互动化趋势明显。中国故事讲述的两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讲”和“给谁讲”,伴随着移动网络、各种社交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兴起,青少年活跃度与参与性大幅度提升,从封闭式和“垄断式”的信息传输转向开放式和跨时空式的自主与探究[6],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由政府和学校主导的一元面向叙事被活跃的青少年参与打破,变成了皆可参与的开放性叙事,中国故事讲述主体变成跨阶层、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多元叙事主体,单点单向的教育传播变为多点多向的互动模式[7]。青少年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形势,积极参与到故事讲述进程中来,在共享故事意义的同时共创故事甚至改变故事讲述轨迹,不断建构着故事生产链条,政府和学校由故事的主要讲述者变为故事讲述的设计者与指导者,青少年变成故事讲述的积极参与者与意义建构者。青少年的参与性叙事更是改写了原有的叙事景观,使中国故事讲述得以亲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易于建构情感认同,但是移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主流声音,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多元化的叙事流向面前,强化主流官方话语也是必须之举。
4. 融合的媒介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讲述的媒介融合化趋势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技术平台[8],中国故事讲述由传统的文本媒介迅速扩展到无边界的网络之中,“通过书面、口头、图像和仪式等多种叙事网络的交错互文与博弈互动”[9],立体化的中国故事传播得以实现。在社会层面,作为社会舆论引领者的国内主流媒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国内与海外媒介平台,主动贴近青少年群体,加强舆论建设,占领新舆论场。在学校层面,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化环境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0],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常态,尤其自疫情以来,依托互联网汇聚了丰富教学资源的在线教学受到热捧并成为疫情期间的常规教学方式,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为教育的常态化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媒介融合已是全球共势,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进行多种媒介形态融合,重视与各种媒介平台的合作,以青少年可接受的话语方式主动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吸引青少年的关注,提升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度与认同度。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故事讲述的教育挑战
1. 内容碎片化的挑战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内容碎片化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众数字阅读的习惯,碎片式信息充斥着网络,给青少年获取知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迅捷与便利,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意收藏或保存,短时间内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迅速充纳已有的知识内容版块,但是,利弊相依而生,内容碎片化带来的挑战也显而易见。碎片化式的中国故事讲述使大众不能窥知全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容易陷入“窥见一斑”的倾向,碎片化信息的长期输入会导致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片面性了解,缺乏全面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认知,容易使价值观偏离,难以培养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认同。目前,机器算法的演进加剧了这一趋势,智能化数据资源获取用户的日常轨迹,算法分析大众的日常喜好与习惯倾向,采集数据并据此进行碎片化精准推送,被精心筛选过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青少年,其被圈禁在已有的知识图库中,长此以往,系统化知识图景的形成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内容碎片化趋势无法改变的客观形势下,当务之急应是培养青少年主动归纳知识全貌的能力,使其自发地跳出“知识圈养”的牢笼。
2. 生态复杂化的挑战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生态复杂化的挑战。目前,中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多,智能手机的盛行与移动数据的便捷使网络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交织在一起,为人们构建了新的生存景观。“然而,从有害信息到网络暴力,再到网络谣言与黑色产业链,诸多乱象孵化于虚拟世界,进而侵蚀威胁到人们的现实生活。”[11]各种网络乱象挑战着社会道德规范,引诱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养成不良嗜好,甚至做出违反社会公德或违法的行为。网络生态失范对全社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极大的威胁,甚至国外势力也乘机渗透,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的声音,促进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网络生态治理,政府部门与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使网民个体与其他网络主体增强自我约束力,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清朗与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举全社会之力。
3. 主流叙事边界化的挑战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主流叙事边界化的挑战。网络在全球的广泛普及打破了以往的地域藩篱与界限,弱化了传统社会中青少年对国家一以贯之的依附性,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在流动的网络信息中进行自我书写,改变着故事叙事生态,促进故事叙事主体的日渐多元化,造成故事结构流向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故事讲述或传播的进程中来,青少年叙事力量的增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青少年个体叙事力量的增强相反,主流叙事在青少年叙事释放自我的包围中却有所削弱。移动网络的便利可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以表达自我,建构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的价值观,“也使得以民族国家為单一价值观牵引的单向度故事生产,受到异质文化个体、社区与族群的冲击”[12]。主流叙事的削弱给中国故事的传播带来极大的挑战,所幸的是,我国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相继开辟海外专栏,拓展传播渠道,积极开发手机移动终端的建设,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加强主流叙事,传播强大的中国声音,提升青少年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关注度。
4. 西方价值渗透隐蔽化的挑战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西方价值渗透隐蔽化的挑战。西方国家历来就不曾放弃过文化侵略,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企图在文化、思想上对中国人进行钳制,移动网络的普及给西方国家的价值渗透带来了便利,西方国家利用现代传媒诸多技术手段进行和平演变与文化侵略,实施阴谋颠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野心。国外势力利用主流媒体编造虚假故事,肆意诋毁我国形象,并利用现代媒介的便利植入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不已,我们不能够掉以轻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日趋融为一体,中国对世界的融入也使其他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蚀销,部分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缺乏理性认识与科学判断,盲目追随外来文化,否定本民族文化。信仰失守的现状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挑战,影响到当今社会心理结构的稳定与民族认同。在当今世界上其他势力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依然存在觊觎和演变图谋的情形下,讲好“中国故事”,使青少年保持危机意识,具备辨别事物本质与明晓真理的能力,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信息化挑战应对:中国故事讲述的教育价值
在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几乎与每一个领域都发生“联姻”,推动不同领域持续发生深刻变化[13],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机遇,也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故事的讲述内容碎片化使中国故事主流叙事趋向边界化,网络信息生态的复杂化也给西方价值观的隐蔽渗透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信息以爆炸式推送分散的碎片化信息,虽然激发了青少年网络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这种不全面、逻辑不完整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事情的真实面貌,带有一定的“虚假性”。长期陷入碎片化信息,放弃对事物全貌的追求容易使青少年受到引诱,价值观偏离。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崛起,青少年个体叙事的增强,中国故事主流叙事受到削弱,官方主流声音仍需要强化。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呈现复杂化态势,生态净化已迫在眉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渗透越来越隐蔽,给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安全守护造成威胁。因此,基于由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于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故事能够巧妙融合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等诸多文化要素,有易于传播、直达人心的效果,因此故事历来是思想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马可波罗游记》中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美轮美奂的描写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美好向往。《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讲述的“红色中国”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真实可敬的光辉形象和坚毅品质。打破了帝国列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让国际社会得以正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我们更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新时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必须之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国际社会的贡献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认同度也日益提升,但是我国的国际认同之路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14],“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仍然充斥着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认知度,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铺就顺利之路。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青少年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非同寻常。历代以来,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历史重任,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15],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是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希望力量所在。讲好“中国故事”,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致力于在信息化社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16],对于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意义重大。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不乐观,在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冲击渗入,文化的洗涤与冲撞愈发严峻,因此,在当今国内外严峻局势下,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使其变为对文化传统有自觉关照与继承意识的人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只有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自觉关照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创新与发扬光大,面对异文化的冲击,才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与自信,具备强大的反拨能力,最终确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修复与留存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锻造青少年的理想骨气。“中国理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诉求。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勇敢站起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救国救民就是当时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理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富国富民是中华儿女这一时期的共同理想。而如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要为中华民族复兴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梦想。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也是“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融入连接,把个人的美好期盼与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紧密结合起来,汇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没有了地域“围墙”的限制,西方文化得以强势入内,竭尽所能侵蚀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给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筑好青少年心理防线,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创业史、奋斗史,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壮阔史诗,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层内涵,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中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继续不懈奋斗,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三、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一)增加信息化内容,凸显时代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注重传统经典内容,还要增加信息化内容,凸显时代特色。当今青少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日常生活被海量的信息內容包围,鉴于当代青少年所在的时代环境,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搜集与整理,基于网络平台捕捉学生学习行为各项数据追踪并分析其学习行为[17],关注青少年生活中的信息留痕,挖掘青少年的兴趣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故事内容,增强故事讲述的吸引力。同时,故事的讲述要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热点紧密结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的发达与社会的开放使当今青少年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青少年就当今社会问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均超过了以往时代,因此中国故事的讲述不仅要关注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也要关注全球发展的共性问题。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各国,阻碍了全球良性健康发展。把中国故事的讲述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才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与应对社会中的问题,清楚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精神积淀,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动力因子投入到自身的精神追求中,实现个人体验与民族历史的链接,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蓄积未来之力。
(二)增强主客体互动,呼应时代变化
讲好“中国故事”,要加强故事讲述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引起共鸣,才能使其“动情”。信息化促进了中国故事形式的变革,改变了原有的由上而下、一元单向的故事讲述方式,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具有平等互学、主体多元化等特征[18],教师由故事讲述者转变为故事内容组织者,青少年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增强,由故事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故事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教育领域垄断式、封闭式的故事讲述模式,在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下转变为开放式、动态式的讲述模式,在此故事讲述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更容易跨越生活背景与文化层次的障碍,沟通更为顺畅,更容易使青少年接受并打动青少年的心灵,更容易产生共鸣与达成价值共识,从而达到观念输入与价值传递的效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而且青少年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因此,青少年的价值养成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事是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互动式的故事讲述能够把道理和情感结合起来,使故事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促使青少年完成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实现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归拢与靠近,实现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三)发挥网络媒体力量,彰显时代优势
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网络媒体“强调社交互动,重塑社会关系,推动社群跨圈层互动”[19],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进一步彰显,使其迅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故事的讲述应该发挥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校园环境的局限性,拓宽故事讲述的时空范围,使其融入青少年的正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加大故事输入的力度与强度。此外,还要注重故事传播的时效性。青少年好奇心强,热爱新生事物,是网络媒体大军中重要的新生力量,因此,中国故事讲述应该把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挖掘当下新的故事素材并改变传统陈旧的方式,贴近青少年心理,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鉴于网络媒体样态丰富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官方权威媒体,讲述正能量与积极向上的故事,引导大众舆论,树立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也要发挥个人自媒体的作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故事讲述过程中来,讲述个人经历,分享生活体验,进行个人反馈。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故事讲述的方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社会成员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应该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中国故事得以广泛传播。
(四)联合家庭、学校与社会,融合时代之力
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域,在青少年获取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网络的普及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带来了文化交融的机遇,也带来了文化渗透的危机,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一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去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认知与清醒判断。因此,需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中来,把爱国主义精神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悄然地传递给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把个人追求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勇于开拓创新,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要注重父母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与感染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家庭文化的培养与建设,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引导青少年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等方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在浩瀚如烟的中华文库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自信意识。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活动中历练意志,加深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感知,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总之,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需要充分重视家庭在青少年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要重视社会的引领作用。要加强正面舆论宣传,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把官方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发挥好,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与事关百姓民生等社会事件中发出正面、铿锵有力的政府声音,引领社会舆论风潮。其次,重视网络阵地的监督与整治工作。网络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要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設,抵制与整治恶俗的网络传播内容与直播平台。最后,需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的发行与文化保障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思想教化功能,坚决打击恶俗低下、充斥着不良内容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引导青少年热爱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
四、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同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互动频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与摩擦均成为对外交流常态,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并生已成为客观态势。在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容易受到网络消极负面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信仰容易迷失,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义多重而且极其有必要。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把故事中蕴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形态传递给青少年,使青少年得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唤醒其的内在精神追求,激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奋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新生代力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EB/OL].(2014-03-27)[2019-01-0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07/c40531-30507321.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摘编[J].党的文献,2020(1):3-11.
[3] 陈琳,文燕银,张高飞,毛文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时代重赋[J].电化教育研究,2020(8):102-108.
[4] 陈雄辉,马宗兵,覃以凤,谷紫阳.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功能[J].电化教育研究,2020(8):109-114.
[5] 杨开城,许易.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6(6):12-17.
[6]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战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9(9):封二.
[7] 陈雄辉.教育信息化: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2-15.
[8] 李曦珍.融媒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价值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8(6):30-38.
[9] 周翔,仲建琴.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与创新研究[J].新闻大学,2020(9):79-94.
[10] 杨晓宏,郑新,梁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2):71-78.
[11] 人民网.网络生态要守住底线[EB/OL].(2019-09-10)[2020-04-01].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01/c40606-31656473.html.
[12] 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叙事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9(5):43-47.
[13] 金久仁.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9(6):89-87.
[14] 党建网. 习近平谈“讲好中国故事”[EB/OL].[2020-05-15]. https://www.1921.org.cn/post.html?id=5ebdf1e4300114478a0ca4b1.
[15]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N]. 学习时报,2020-10-28(04).
[16] 王丽娜,陈琳.探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之路——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8(6):35-40.
[17] 吴晓蓉,谢非.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的变革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89.
[18] 吴鹏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1(6):33-37.
[19] 童清艳,刘璐.网络数字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传播,2019(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