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制冷展的展会面积约11万平方米,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2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国内外知名品牌悉数亮相,展览规模和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全球行业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倍增,国内外企业积极参展,充分展示新技术新产品,展品类型不断扩充。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了近63000名专业观众和买家前来观展。
学术交流是中国制冷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届展会期间举办了1场主题论坛、41场专题研讨会和38场技术交流会,研讨内容涵盖“碳中和、碳达峰”等行业热点问题,更有全方位、多维度的制冷、空调与暖通行业国家相关政策解析,力求推动技术创新,引导未来方向。
作为我国近十年市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冷冻冷藏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制冷技术的进步。在轻型商用制冷技术及解决方案示范展区中,展商对最新技术成果进行展示。针对目前冷链运输、冷链装备开发与应用、进口冷链食品消杀等问题,展会同期举行多场专题研讨会,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论坛、冷链杀菌消毒技术论坛、冷冻冷藏专题研讨会、疫苗冷链技术与装备研讨会、中国冷链物流创新成果及展望论坛、冷藏运输技术与装备论坛等,邀请技术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存在问题、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各领域均在为实现“双碳”目标奋进。围绕“碳中和”主题,北京大学张信荣教授在论坛上对制冷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了报告。报告指出,化石燃料导致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比例约为93%,单位GDP能耗高、能源结构差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最大的挑战。直接应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提高产品效能,推动制冷剂天然化和冷源自然化,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发展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经理温辰阳博士以“自然工质助力冷链制冷系统碳中和进程”为题,通过碳中和概念的背景以及相关政策导向介绍、自然工质对碳中和进程的推动以及发展前景展望三个部分的汇报,表达了我国制冷行业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并阐述了相关技术进展。报告指出,作为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如何实现制冷剂领域相关的技术突破是当下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政策中也屡次强调了自然工质应当被重点研究应用以达成降低碳排放的目标。报告中详细介绍了NH3、CO2等热门自然工质的相关特性以及应用案例,针对自然工质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了“新常态、新消费、新循环、新技术”的理念。
从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对冷链物流发展造成多重影响。上海众萃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宗荣针对新冠疫情间的冷链物流情况展开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以应对突发事件。由于疫情的影响,社区物流配送需求量增加,激发了生鲜电商发展,冷链物流的运输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冷链物流产业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与监管制度,存在相应的检测标准缺失和区域覆盖不均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搭建应急物流体系,针对性的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措施。
新冠疫情也带动了医药冷链的发展,尤其是疫苗的运输存储成为热点。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炜以“超低温疫苗储运解决方案”为题,从制冷剂选择角度对疫苗冷链技术进行介绍。报告中分析了生物医疗低温储存市场,做出环保制冷剂应用及配套制冷系统的研发应用是大势所趋的发展判断。深入介绍了疫苗储运用超低温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对无油气体膨胀制冷的超低温创新的技术基础及应用案例做出说明,最后给出了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医药疫苗冷库解决方案。
冷链装备的创新发展,也是各方热议的话题。例如,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冷链项目副总经理童山虎结合冷链装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应用初芯A25保温箱 + MD1充冷站,实施前置充冷 + 无源释冷的形式,可实现公铁联运、公路干线批量运用、无源的全程冷链等;同时也提出以“蓄冷—温控—储能”为核心的恒温恒湿库建设,移动冷库与固定冷库互为补充的柔性调节方案。
丹佛斯中国应用工程师刘东高级工程师从冷藏车冷藏系统、驾驶室空调及电池冷却、制冷剂发展方向对丹佛斯冷藏车的集成方案进行汇报。冷藏车具有运行地域广、应用行业广、产品可靠性高的特点,但冷藏车冷藏系统压缩机易过热、过载,导致冷藏系统效率低甚至损坏压缩机。采用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取代传统的膨胀阀、液体旁通技术和回热系统可以达到降温、增加过冷的效果。目前针对新能源冷藏车驾驶室空调及电池冷却问题的解决方法一种是共用一个空调系统,另一种是可靠性更高的给电池增加单独的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