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贝贝 陶园园 童孜蓉 姚志娟 鲍秀霞
1.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江苏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0029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是颅脑外伤3 个月后出现的一个较大的不同征候群,发病率约为35%[1],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在生物学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2]。颅脑外伤后综合征为一种精神症状性疾病,患者多伴有人格特征改变,不同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并不相同[3]。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是在调查评估的基础,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完全契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4-5]。本研究探讨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20 年4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110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王忠诚《神经外科学》[6]颅脑外伤后综合征诊断标准,且经体格检查、MRI 检查确诊;②有轻中型外伤史;③能正常交流;④经指导能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障碍;②严重听/视力障碍;③中途脱落。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5 例,剔除脱落患者,实验组实际纳入53 例、对照组实际纳入4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心理干预、用药指导(改善营养神经及预防癫痫药物)、饮食指导(多食用营养神经类食物,禁咖啡、浓茶、酒)、睡眠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实验组联合应用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
1.2.1 评估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7]测评患者人格特征,根据常模计算T 分数公式如下:T=50+10(X-M)/SD,以量表T分(56.7~61.5)表示人格特征倾向,T 分<38.5 分或T 分>61.5 分表示人格特征典型。
1.2.2 心理干预 ①神经质。患者情绪稳定性较差,稍有刺激就会诱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向患者介绍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相关知识,告知不良情绪反应对颅脑外伤综合征转归的影响,理性对待颅脑外伤事实。采用正性语言、积极暗示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对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②精神质。患者个性孤僻、倔强,沟通能力较弱,难以融入周围环境。引导患者接受颅脑外伤现实,调整思维方式,适应身体与心理变化。采用同伴教育、家属支持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外源性的沟通支持,降解孤僻性格。③掩饰性。患者表现为掩饰、假托状态,刻意自我隐藏,不愿意接受身体残障程度。采用微信教育、同伴教育、家属支持,引导患者减少对外界评价与自我体格能力的关注度,加强自我心理建设,正视现实,走出自欺欺人的困扰。④内外向。对内外向评分较好者,采用正性引导的方法鼓励患者保持。对于内外向评分较低者,采用音乐疗法、正念训练、家属支持等方法转移患者对本病的过度关注,鼓励患者积极走入社会,多与朋友、家人互动。两组心理护理时间均从住院开始至随访6 个月。住院期间心理干预由护士、同伴教育者、家属负责,出院后主要由同伴教育者、家属负责,随访管理由专科护士负责。
①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8]测评,包括10 个维度90 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5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量表Cronbach’s α=0.862。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9]测评,包括5 个维度74 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5 分,维度评分转换为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0.854。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总分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总分>90 分)、基本满意(总分70~90 分)、不满意(总分<70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 21.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SCL-90 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 个月,实验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评分及SCL-90 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CL-90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分,)
注:t1、P1 值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值为两组随访6 个月比较。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 个月,实验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t1、P1 值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值为两组随访6 个月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是一种主观症状较重、阳性体征缺如或较轻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癔症样反应[10]。发病原因包括脑器质性损伤、颅脑损伤后心理变化、社会歧视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1]。治疗原则当首要解除患者心理负担,辅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镇静等对症治疗。人格特征改变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常见应激反应,发生率高达82.0%[12]。如何洞悉患者心理变化,发现人格特征改变的内在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干预的发展方向[13-14]。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内外向评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可能与外伤所致脑器质性改变、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15-16]。神经质患者情绪稳定性较差,积极暗示等措施可有效舒缓情绪。精神质患者内向孤僻,构建同伴、家属支持系统可促进患者性格转变[17]。掩饰性患者自我隐藏意识较强,难以接受既已发生事实,社会支持能引导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内外向是一种积极调节因素,采用肯定、鼓励等正性语言,可引导患者继续保持[18]。这种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护理方法,可准确把握患者真实心理特征与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应性护理服务[19]。钟丽娟[20]认为,基于分型的“一点二源”的适应性护理能够缓解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评分及SCL-90 总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能改善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低下[21]。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平密切相关[22-23]。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最大特点在于对患者人格与尊严的充分尊重,选择最适应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在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同时,可保证心理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患者养成健康行为,进而改善生活质量[24-25]。本研究中,实验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李承秋等[5]报道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应用于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更容易被患者所认同与接受,能够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