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 陈晓诗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在基于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形势下,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对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仍然基础薄弱,学生对教学方法等不满意。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复评及动态管理的通知》(粤教毕函〔2018〕21号)等文件精神,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从2019级开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则以创新创业类通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本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大二各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类必选通识课程(32学时/2学分),每个教学班的成员由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各专业交叉融合。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经营流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
本门课程共32课时,每周3课时,共11周完成,每周三节课连排:一节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一节课学生小组任务讨论,一节课学生任务展示及教师点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共十个模块知识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大纲内容
以线下教学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每次课堂上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点一节课,剩余两节课以学生小组讨论、训练任务为主,教师辅导答疑为辅。以“商业模式画布”为项目推理工具,围绕创业项目核心的知识点设计实训任务,以小组讨论、记录结果、展示分享等形式,依据创业项目十个核心模块整理思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模拟演练,完善创业思路和想法。[1]
为具体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等的态度,我们在课间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门课程从2019年下半年开设,全校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直到2020年下半年才开始只向全校大二学生开设。故本问卷调查只进行了2学期,调查的对象是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选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学生。2020年下半年全校通选课共开设33个教学班,选课人数2600人左右,随机抽取了5个教学班430人发放问卷。2021年上半年共开设35个教学班,选课人数3000人左右,随机抽取了6个教学班、492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922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问卷有效率95.6%。
问卷设置了9个问题,涵盖教学方式、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实践教学及考评体系等。被调查的学生要求指出其对该题目所表述意思的认同程度,做出5个等级的回应: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
表2 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等的态度调查表
在“Q5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能够很好地适应、满足教学需要”的回答中,学生不是很满意。由于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不具有创业思维,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这批任课教师不仅包括专任教师,而且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及实验员等“双肩挑”教师。他们来自全校,专业不同,平时工作比较忙,只是兼任这门课程的教师。师资来源多元化,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接触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深浅不一样,存在师资力量不完备、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且创新创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缺乏等问题。[2]
在“Q3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有创新亮点,能有效提升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Q9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安排合理、形式多样”的回答中,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这一部分不是很满意,创新创业基础这门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实战”,只是单纯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实训任务。
在所有9个选择性题目中,“Q1纯线下授课方式教学效果很好”平均得分最低,只有2.112。在“Q4教学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视频、微课等),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Q6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能力,拓宽视野”的回答中得分偏低,说明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很多的不满意。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纯线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Q8课程考评体系能够多方位、全面地考核学生”平均得分偏低,创新创业基础最终成果集结为创业计划书和项目路演占50%,平时成绩占50%,但由于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成绩比例分配不是很合理,应该结合本课程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期全校课程师资培训班,并且选派教师到校外交流学习及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以多种方式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如“大创100”训练营、创新创业论坛、师资培训班等。
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引进或聘请企业家、创业专家等担任高校创业导师,充实、优化师资队伍。邀请创业导师不定期到校给课程师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名师讲堂和专题讲座。此外,还面向课程师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研讨会,邀请教学评价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每学期开展“老带新”教师“一对一”教学帮扶活动,不定期进行新老教师双向听课,每名新教师任课前必须至少听5次课,总结教学经验。老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磨课等,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深抓第一课堂,而且要深抓第二课堂,关键在于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在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1.以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课后要求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必须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而且每学期预留8个课时针对本学期选修这门课程所有班级的学生开展班级间的创新创业大赛。首先由每个教学班任课教师推荐、筛选出不超于3个项目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校级总决赛,然后在总决赛中,筛选打磨和培育10个优质创业项目,作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的种子项目,重点培育和扶植,多渠道培养学生“双创”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竞赛能满足学生的求成需要和尊重需要,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强化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激励好胜动机,大大增强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2.开展大讲堂,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遵循“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自主参与、重在过程”的原则,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不定期邀请创业专家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论坛等,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成为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创新型人才。[3]
3.以训练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每学期针对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营、精益创业训练营、创客训练营及创业精英班等,并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参加其中一期训练营。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打造双向互动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改革授课方法,打破传统的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基础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逐步引入创新创业基础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采用“线上资源自学+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线下课堂主要采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完成每次课相应的互动实训任务,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以此提升创业实践必备的创新、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创业导师、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与专业教师开展组合教学,与学生分享企业实际案例及成功模式,让课程更贴近于市场实际,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市场动向,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采用“多维度、多元主体参与”的考核方式,考核维度主要包括线上学习30%、小组讨论30%、计划书20%、路演汇报20%等,考评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主体转向学生组内评价20%、组间评价20%、助教考评20%及教师考评20%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初步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锻炼、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