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张君 朱志国 徐永平
>>河北省邯郸市华夏法律事务所主任王廷尚接待来访群众 朱志国摄
作为《民主与法制》社的记者,对涉及《民主与法制》社的事情保持“天然”的敏感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因为毕竟寄寓着我们对事业的感情和追求,滴洒过我们为之跋涉、耕耘所留下过的汗水与心血……所以,当有人对《民主与法制》表示贬损时,我们心难过;而当有人对其表达赞赏喜爱时,我们会感到欣喜与自豪!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当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法律人讲述起他与《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半生缘”时,记者仿佛觅到了一位知音与挚友,感到分外的亲切、温暖甚至是感动!这份感情的交织驱使着记者拿起笔,来为这位老法律人与《民主与法制》杂志跨越世纪的不解情缘留下一段真实的记录与见证……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前往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西门对面、挂着“华夏法律事务所”牌子的门脸房咨询一起案件办理情况时,发现一位年纪颇长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趴伏在桌案前,聚精会神地阅读着面前的一本杂志,专心的程度以至于记者一连打了数声招呼,都未能将其从阅读的沉醉中唤回。记者好奇地走近这位老者,想要知道是什么样的奇闻秘籍杂志,能让这样一位老者如此地专心与着迷。
然而,当记者走近老者时,才发现他阅读的杂志竟然是一本《民主与法制》杂志。能在一个陌生的场合发现一位自己杂志的热心读者,记者自然是十分高兴与快慰。与此同时,这位老者获知眼前的来人恰巧正是《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时,也是表现得十分愉悦与热情。他风趣地说:“我阅读《民主与法制》杂志这么些年,今天终于看到杂志社的记者了,缘分呀!”
在随后的交谈中记者获悉,眼前的这位老者名叫王廷尚,是邯郸华夏法律事务所主任,今年已经83 岁,是一位在法律服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了将近40年的老法律人,目前依然“退休不褪色”、继续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法律事业。如果不问年龄,根本看不出他是80 岁开外的耄耋老人。看其形,背挺腰直,腿脚灵活;听其声,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观其色,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如果不是耳朵里戴着的助听器显示出他的耳朵有些背之外,他给人的感觉完全就像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准老年人”。
王廷尚老人告诉记者,他们法律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忠实读者,而他自己更是一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同《民主与法制》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超级迷粉”;可以说,这份杂志几乎伴随了他法律事业的始终,更是成为他不可或缺的专业“营养”和良师益友。随着话匣子的逐渐打开,一段关于他与《民主与法制》杂志的“陈年往事”,开始从记忆的湖底中被重新泛起……
王廷尚老人向记者讲述,他年轻时当过兵,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广平县政府工作。“文革”期间,他因“莫须有”罪名被非法关押五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释放出来后,虽然感觉到很冤屈,但心里却是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为自己洗去不白之冤,更不知道该怎样去维权和申诉。那时的王廷尚,脑海中的法律意识还是一片荒漠与空白。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王廷尚看到了《民主与法制》杂志上登载的一篇文章,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新闻中的“广告”?》,讲述的是一位病人起诉医生侵犯肖像权的案例,他才“如梦方醒”,原来可以通过拿起法律武器的方式,来为自己进行申诉和维权。那是他法律意识的最初萌动,也是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法律不仅可以惩治不法,而且也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正处在恢复阶段,不仅法律知识极度“缺氧”,而且有关法律的书籍也是严重匮乏。王廷尚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主与法制》杂志无疑就成为其汲取法律知识营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只要看到新出版的杂志,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掏钱去买并认真阅读、细细揣摩,将其中与自己冤情存在相似之处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而了解到一些有关法律的基础性知识。
>>王廷尚接待来访群众 朱志国摄
直到198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第一次出版,王廷尚方才获得了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的“秘籍宝典”。当时他咬咬牙花去将近两个月的工资85元,将厚达3052 页、重达十多斤的两本分为上下部的法律全书买了回来。从此,这套全书和《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内容摘抄本就成了他申诉维权的两把“利器”,他背着这些沉甸甸的“宝典”,走上了艰辛漫长的维权之路。从县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逐级申诉上访,直至北京……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廷尚通过不懈的申诉,最终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获得了平反。
王廷尚获得平反后,多年的上访申诉使他“久病成医”,蜕变成了一个“法律通”,不仅领略到了法律的“门道”,而且五年“冤狱”生活的磨难,也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人们的重要性。从此,他开始立志从事法律服务事业,成为一名“仗义执言、为民申冤”的法律人,并且一干就是将近40年。其间,他与《民主与法制》杂志不离不弃、相伴始终。
王廷尚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订阅《民主与法制》杂志了。他只是记得,从订阅这份杂志至今,几十年来他从没有中断过。其间尽管从广平县到邯郸市的办公地点多次变迁,但他从来都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的订阅者,从来没有“见异思迁”或“移情别恋”。他说,《民主与法制》杂志虽然不是专业性的法学理论刊物,但却是最接地气的法律知识普及性刊物,对法律人来说非常“解渴”,对普通百姓来说非常接“地气”。杂志上面刊载的文章,寓法于案,不拘一格,形象直观,生动鲜活,很适合于像他这种文化程度不算太高的法律人阅读。特别是一些以案说法或案件点评之类的文章,通常都是由一些较权威的专家学者所撰写,观点不俗,站位很高且又通俗易懂。阅读《民主与法制》杂志上面的文章,犹如与众多的法律界高手“交心”与对话,对提高法律人的学识和素养大有裨益。
>>王廷尚保存的近期的《民主与法制》杂志 朱志国摄
“可以说,我的许多办案经验和技巧都是从《民主与法制》杂志上面获得的,把她比喻是我的良师益友甚至是‘恋人’再恰当不过了。”王廷尚说到这里,语气是那样的真诚、由衷而又不失幽默。
王廷尚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情,以此来印证自己与《民主与法制》杂志之间的“对话”是如何的“精彩”与实用。他和法律事务所的同事们约定俗成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每期新出版的《民主与法制》杂志送来后,他和同事们都会围绕其中的“请您断案”栏目或有争议的案例展开研讨或“推演”。例如,他和同事们总是在看到“请您断案”栏目中的具体案情之后,各自预先拿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等待找到杂志上揭晓谜底之后,再对照各自的答案评判是否正确,这样做既营造了寓教于乐的浓厚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学习法律竞赛的热情。与此同时,随着王廷尚对案情推演结果准确率的不断提升,他在法律事务所的“权威”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并且他对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在王廷尚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墙壁上挂满了当事人送来的多达几十面的锦旗,上面缀写着“坚持正义”“为民维权”“不惧强权”等各种赞誉和感激之词,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他一个个“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的真实故事。当记者向王廷尚表达钦敬感佩之意时,岂料他却在一笑而过之后,又郑重地说:“其实这些军功章里也有《民主与法制》杂志的一半。”随后,他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两件事。
2012年,河北省大名县一家医院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导致年轻产妇在生产时死亡。王廷尚代理该案后,由于医院推诿扯皮,所以为了让医院出具死者的死亡证明,他硬是在县卫生局“为民请命”了整整三天,方才如愿以偿。此后,为了打赢这场官司,王廷尚翻遍了《民主与法制》杂志中的所有类似案例,并买了一本厚厚的《妇产科学》,用时三个月,恶补有关知识,终于弄明白了“医院给孕妇打催产素后,见羊水致人肺栓塞”的死亡原因。在法庭上,他用一个半小时时间,发表了洋洋万言的代理词,终使医院一方理屈词穷,俯首听判。最终,医院赔偿包括丧葬费、抚养费、赡养费、医药费等40 余万元。
2020年10月的一天,一对50 多岁的夫妻来到邯郸华夏法律事务所,向王廷尚咨询离婚事宜。经过了解,原来夫妻要离婚的起因是男方有了婚外情,导致女方产生离婚的想法。王廷尚一边耐心说服解劝,一边随即找来几本《民主与法制》杂志,结合上面刊登的有关婚外情损害家庭、危害子女等导致的众叛亲离甚至酿成血案等案例,法理并用教育男方及时“收手”,珍视亲情,引导女方“宽容大度,冰释前嫌”,最终促使两人达成了和解,避免了一场“妻离子散”家庭悲剧的上演……
在王廷尚的办公桌旁,记者看到堆放的一大摞《民主与法制》杂志,其中不少杂志的页面上还圈点着一些重点和批注,显然是认真阅读后留下的痕迹。据他介绍,法律事务所里的《民主与法制》杂志仅是他收藏保存的一小部分,属于他手头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参考和“工具书”,更多的杂志则是保存在他的家里,几乎到了“书满为患”、无处安放的地步。曾有几次在搬家和房屋装修的时候,老伴儿和孩子一再动员他“处理掉一部分,因为太占地方”,但他却始终难以割舍。他说,这么多年来与这份杂志的难解情缘和相伴而生,使之早已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翻看以前的老杂志,总有一些难忘的事情和情愫会油然而生、萦绕心头,让人追忆、遥想和回味……
我们衷心祝愿王老身体健康!在法律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生命不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脚步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