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趣拥抱童谣

2021-09-26 06:19储爱美
新校园 2021年6期
关键词:童谣尾巴教师

储爱美

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选入了大量充满韵律感的童谣。这些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童趣、童真。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旨在引导低段学生在诵读童谣中爱上阅读,在童谣的浸润中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营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小学低段童谣教学轻视不得。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童谣,感受童谣的趣味呢?本文将从多样诵读、创意改编、增添元素三个角度探寻行之有效的童谣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漫步童谣天地,感受童谣阅读的乐趣。

一、多样诵读,体现趣味

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加入大量富有韵律感的童谣,但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读童谣,就会慢慢磨灭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童谣的特点尝试多样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觉得童谣不再是无声的文字,而是有鲜活生命力的音符,从而唤醒学生心底爱读童谣的种子。

1. 你问我答

你问我答,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诵读童谣。问答式的形式多样,可以师生问答,可以男女生问答,也可以小组问答,还可以与家人问答……这种问答式读法有利于学生自主读懂童谣,又能增添读童谣的趣味。学习《姓氏歌》这首童谣时,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教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等学生掌握了这种问答方式后,学生问,教师答。这样的“问答”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与老师一起诵读童谣的快乐也洋溢在学生的脸上。

2. 诵唱结合

对于节奏感十足的童谣,可以和着乐曲唱一唱。在有趣的表演唱中,学生能顺利地由口头语向书面语过渡,体验到“我能读”的信心,从而不会对诵读童谣产生畏难情绪。如《兔子乖乖》,学生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星期,如果要求他们一字一句地读好,那必定是一个索然无味的过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兔子乖乖》这首歌曲。当熟悉的旋律在学生耳边响起,他们不禁哼唱起来。两三遍下来,他们都能加上动作表演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唱大灰狼和兔子妈妈部分,学生唱小兔子部分。分角色表演唱将童谣的趣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快乐。

3. 角色模仿

角色模仿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朗诵形式。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重现自己所读的童谣内容。所以有人说,低年级学生是用身体来阅读的。在学习《谁会飞》这首童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重温鸟儿飞翔、小马奔跑、鱼儿游泳的画面,再让学生戴上头饰,一边模仿这些小动物走路的姿势,一边诵读。静态的文字在学生的表演中成了动态的情景。生动的表演让童谣融入他们心中,如雨落地,润物无声。

4. 星级赛读

由于个体的不同,每个学生读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不能粗鲁地批评指责学生,扼杀他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等级,让学生来挑战,激发他们“要读好”的信心。如在学习篇幅过长的童谣《孙悟空打妖怪》和绕口令《妞妞赶牛》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星级赛读:

① 我能把童谣读得一字不错,得☆☆☆

② 我能把童谣读得很流畅,得☆☆☆☆

③我能把童谣读得有滋有味,得☆☆☆☆☆

星级赛读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为了能达到自己心仪的星级,他们都会竭尽全力读好童谣,使自己获得生长,我们也能听见他们在诵读中“拔节”的声音。

多样读法还有对读、打节奏读、轮读、领读……这些多样读法让学生领略到童谣诵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种妙不可言的趣味。

二、创意改编,凸显活力

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童谣不同于其他文体,在不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重组改编。重组过后的童谣更有新意,更能传递出童谣的活力。

1. 变换顺序

变换顺序就是将童谣中有些句子的顺序重新变换一下。变换位置后的童谣变成了一首新的童谣,读起来增添了一番韵味。如在《比尾巴》这首童谣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首童谣的特点,将它改成了“你问我答”的形式。如其中一节: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改成:

谁的尾巴长?

猴子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兔子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比尾巴》就由原先的连问连答的形式变成了一问一答句式,有利于刚刚接触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快速明了童谣的内容。

2. 增加衬字

衬字就是在童谣中另加入的字。在童谣中加入一些衬字可以使语言更充满韵味,也能使童谣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加了衬字后的童谣能让学生感觉到一股新鲜味,他们因而会尽情地读,将自己对童谣的喜爱用声音传递出来。如在读《剪窗花》中,笔者加入了一些衬字(括号中为衬字):

小(呀小)剪刀,手(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呀剪)窗花。剪梅花(来)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呀叫喳喳)。剪只鸡(来)剪只鸭,剪条鲤鱼摇(呀摇)尾巴。大红鲤鱼谁来抱(呀抱)?哦!再剪一个胖(呀胖)娃娃。

加入了衬字后的《剪窗花》更加形象化和口语化,更能唤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他们在充满新奇中读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创意改编仿佛一股清泉带给童谣教学无限的活力,带给童谣教学别样的色彩,也使童谣教学多了一分灵动。

三、增添元素,拓展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进行童谣教学,而应让童谣和其他学科、其他元素相融合,使童谣教学变得丰满、有深度。

1. 童谣“牵手”绘画

细细品读童谣,我们会发现多数童谣中都蕴含着精彩的画面。为了能表现出这画面,教师可以在学生读熟练后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用画笔画出来,让绘画“牵手”童谣。这样,童谣由文字变成了画面,实现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也增添了学习童谣的乐趣。如在教学《小青蛙》这首童谣时,笔者用“孩子们,这首童谣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哦,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唤起学生画童谣中“小青蛙”的兴趣。学生乐不可支地画出了自己在童谣中看见的那只小青蛙。

低年级学生天生喜欢画画,教师在童谣教学中穿插绘画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能让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更加保鲜,更加持久。

2. 童谣变成故事

《彈歌》这首古老的童谣用凝练的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写出紧张而又欢乐的狩猎场景。可见,用简短的、充满韵律的文字来描写一件事或者一个故事,是童谣文体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玩“童谣变故事”的文字游戏,即把简短的童谣还原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童谣变成故事中,学生会感受童谣体语言的凝练、有趣,也拓展了学习童谣的深度。如学习《小兔子乖乖》时,笔者先讲小兔子和大灰狼的故事,再让学生来读这首童谣。学习《妞妞赶牛》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妞妞和这头牛的故事。就这样读着讲着,讲着读着,学生一直沉醉在学习童谣的天地中。

总之,在结合小学统编教材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诵读中感受学习童谣的快乐,让学生在创意改编中领略到童谣那永不干枯的活力,让学生在融合多种元素中触摸童谣的深度,使学生爱上童谣,在童谣的浸润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星拱小学)

猜你喜欢
童谣尾巴教师
快乐童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