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红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场所。提高课堂品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是顺应新时代、新征程的需求。培育“乐学善思、蓬勃向上”的活力学生是太仓市第二中学“活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释放学生活力,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和目标。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凸显课堂的品质,只有推动学生去品味,才能提升课堂的品位,方能造就活力学生。下面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传染病的预防》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有品质的生物课堂。
一、以真实的教学情境,凸显课堂“品质”
课堂伊始,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在《传染病的预防》这一新课开始的时候,结合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的话题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述“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事件。2020年1月20日,载有3711人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由横滨出发,于1月25日抵达中国香港,在此停留一天。部分乘客上下船后,邮轮继续前往越南、中国台湾、日本冲绳等地,原计划于2月4日返回横滨。2020年2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通报,一名此前下船的80岁香港男性乘客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受此消息影响,“钻石公主”号提前返回横滨,并于2月3日晚间开始接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检疫。日本政府做出决定:“钻石公主”号邮轮不允许靠岸;所有的乘客与船员必须在邮轮上隔离14天并且检疫安全后才能上岸;只有确诊的患者才会被送到医院救治。2020年2月13日,正在隔离的“钻石公主”号上共有218人确诊。2020年2月14日下午,停靠在日本横滨的“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的乘客开始陆续下船,乘坐大巴离开,进行陆上隔离。2020年3月15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钻石公主”号邮轮所有乘客和乘务人员的检疫工作结束,船上确诊病例总数增至712例。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学生听完故事后非常震惊,笔者马上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病,从中可以看出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二是传染病在发病的哪个阶段传染性最强?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点,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在本课的情境设计中,笔者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步步推进事件的发展,让学生感知数字的变化,加深对新冠疫情的认识。这样的设计,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此外,面对全球性疫情,中国人民取得防疫攻坚战重大胜利,激发了学生身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为造就一堂有“品质”的生物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模拟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去“品味”
人类是在同自身的疾病和有害环境的抗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人从出生到年老,免不了患病。一般来说,疾病分为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当我们的身体遭受某种病原体侵袭时,就有可能引起感染,并可能在人群中传播,发生传染病。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来让学生获知传染病的传播应具備哪些条件,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条件。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已经用粉笔书写了板书,因此直接伸手让学生观察手上留下来什么。
学生答:“粉笔灰。”
“那么,假如我和前排第一位同学握手,他的手上也会有什么?”
“粉笔灰。”
“如果第一位同学再跟后排同学握手呢?”
“也会沾上粉笔灰。”
“假如我手上的粉笔灰是一种接触传染的病菌,我与10个同学握手,而与我握过手的同学再分别与10个同学握手,我把这种病菌传给了多少人?”
“110人。”
“以此类推,如果握第三次、第四次呢……”
学生通过数学公式可以推算出数量关系为10+10+10+ ……+10。惊人的数字让学生再次深刻认识到了传染病的两大特性。随后师生共同分析出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模拟的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来,而生活是学生充分“品味”的基础,学生只有“品”,才能知其中的“味”,才能从中获得能够分析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能力。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大核心概念,促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并加以概括。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课程,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在课堂上准确进行概念的界定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身含义,而且能对不同的概念的判断、描述等加以区分,有助于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生命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去“品味”。
三、以形象的生活案例,提升课堂“品位”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通过对大量的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各种生活问题。例如:结合冬季初二某班因“水痘”导致全班停课的事件,询问班上是否有学生得过水痘,得了水痘有怎样的症状?当时学校是如何处理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对水痘这种疾病有了粗浅的认识,随后师生共同分析水痘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得出预防传染病的三项措施:控制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做到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做到积极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个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等)。
然后再结合2003年的“血吸虫洞庭湖感染20万人,八百里湖区几成‘毒湖’”事件,以及书本中血吸虫的生活史示意图,分析血吸虫的传播方式,并探讨如何预防血吸虫病。对于“00后”来说,对血吸虫病不会有很深的认识,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走访爷爷奶奶辈,了解他们对血吸虫病的深刻认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血吸虫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积累了更多的科学防治办法,所以目前很少有血吸虫病的大面积爆发,但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血吸虫病患病人数约2亿。通过对上述两个生活实例的分析,体现了生物学科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统一,生物教学中就应该传递这种科学精神,带领学生以真诚而敬畏之心去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提升课堂“品位”。
四、以抽象的生活热点,激发学生“活力”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也成了反映热点、焦点问题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球抗疫的热点,尤其是成了媒体追捧对象的张文宏教授,对张教授频出的金句与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金句接地气、讲真话、幽默风趣,被广而传之。他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有保持一米线距离、佩戴口罩、遵循七步洗手法、开窗通风、监测体温、公共场所消杀、接种疫苗、隔离治疗、加强体育锻炼等应对措施。在课上,我们可以探究他为什么提出这些措施,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项预防措施?张教授曾是一名医学优等生,学术过硬,专业一流,他的事迹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释放“活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骄傲、祖国的希望。
抗疫期间,钟南山院士因紧凑的行程安排让人心疼,可看到他依然健硕的身体,更让人心生敬佩。在钟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大家的风范、大国的情怀,更有对认真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我们所培养的“活力学生”就是要主动接受新时代的新思想,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在行动上开花结果;就是要遵循学习规律,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实现并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人生成功的愉快情感体验。
构建品质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只有有品质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品质,张扬学生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