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广大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完全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发现渗透 “学科德育”的途径、方法和实际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渗透“学科德育”教育实践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渗透;学科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0-0245-02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理论基础课。因此,教好该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正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基础地位突出的特点,加之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实际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该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甚至是教学效果都难以达成;另一方面,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德育”教育,通过学科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起来难度更大,落地生根更难。因此,身处一线的广大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完全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发现渗透 “学科德育”的途径、方法和实际操作。本文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渗透“学科德育”教育的探索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1 正确处理好 “主体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关系 把握主体,渗透核心
1.1 深度调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反应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年龄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一样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但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明显弱于普通高中学生。即“智德”两方面比较逊色,“德育”表现更为突出。“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实施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考虑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1]。中职学生处在“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对象的中间地带,是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后教育对象。“德育”相对“思政”来说,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向中小学生基础性、全面性素养的内容更多,因而更贴切[1]。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明白中职学生的品德处于中后期形成阶段,心灵尚未完全塑造成熟,还有再塑造或重塑的极大可能性。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在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牢固掌握中职学生“心灵可塑,品德可修”这一动态特征,客观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品行反应,包括良好的和不良的。及时归纳整理以便用作下一阶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的“德育素材”,为主体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德育元素”。
1.2 熟悉课程,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
教师应熟悉课程,吃透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目前,教育部已颁布了中职计算机专业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新的计算机专业课课程标准还在制定中。在现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中,更多强调的是智育标准即知识与技能标准,而很少或者没有德育目标要求,即便有也不够详尽。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钻研课程,弄清课程细节,厘清课程头绪,穿插“学科德育”材料。在揉进德育元素时,必须考虑学生实际,哪些学生知识基础较好,品德修养或行为习惯差,哪些学生文化基础薄,但品德良好,如此等等。都要进行摸排,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便于把课程内容同学生智育实际与德育实际相对应。
1.3 精心组织和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课程教学权重值较重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好坏都直接关系或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表达,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智育内容的掌握和“学科德育”材料是否感兴趣。对与学生思想动态脱节的或缺乏吸引力的德育素材,不但起不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阻碍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对课程进行严密、科学、合理、精准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应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因为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总纲,其“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体现智育要素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总体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更多体现“學科德育”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既把握每个目标的侧重点,又要理清各个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科德育”的目标应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重点和核心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为这是进行“学科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标要求。在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设计中,最困难最难把握的是德育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融合设计、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定位设计。因为对所有课程教学而言,文科课程德育元素的定位和融合的目标比较容易寻找和把握,理科就显得尤为困难,特别是既抽象又理论性强的工科课程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达到:一是教师要占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科德育”资源;二是精选德育资源,以作为与主体课程智育元素的衔接备料;三是分类整理德育资源,以便及时充实到教学设计中;四是做好德育资源与主体课程的衔接,穿插与融入;五是对“学科德育”设计留有及时补充、更新、修改的空间和余地,以便对其进行二次设计和完善。六是“学科德育”的设计要预设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可接纳程度,感兴趣程度以及效果呈现的记录空间。如果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不进行及时跟进、记录和补充,所有的设计都会化为乌有。
1.4 多方寻求“学科德育”教育的资源与素材
尽管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渗透“学科德育”教育的难度较大,但只要充分占有德育资源与素材,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精心组织安排,进行融合,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所以,寻求德育资源和素材是教师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在现代信息社会寻找和占有德育资源已不再是困难的事。但教师在寻求资源时必须注意:寻求的德育资源必须与学科紧密相结合;比如,与计算机网络学科教学相结合。必须与学生学习课程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长足发展相结合。并对寻找到的德育资源进行筛选,过滤,重组,加工整合,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