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9-26 01:25魏小飞
老区建设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治理主体不健全、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以及农民环保观念依旧不足等。在今后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以及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环境治理;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魏小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党建。(广东广州 51005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相关指示精神,以及响应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指导意见,笔者以南昌市S村为实际调研点,在2021年1月27日至3月1日开展了为期34天的实地调研,以总结S村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S村环境治理措施和成效

(一)S村基本情况

S村隶属于南昌市,交通便利,有S416省道从村旁边经过,并且有公交车直达县城。S村地形较为多样,以丘陵和平原为主。S村是一个聚居型村庄,房屋都聚集在地势较高的平坦区域。S村人口约为500人,但是外出人口较多,约占90%;留在村里的人较少,且以老人小孩为主,人数大约为50人,占总人口10%。S村产业以农业为主,村周围有大面积平原区域用以种植水稻,水田面积约为380亩,大约200亩被专业大户承包。旱地主要分布在后山区域,面积大约为45亩,主要用以种植花生和大豆等油料作物。S村河流较为发达,干流从水田中心区域流过,有较多的小支流汇聚。另一条干流位于村庄后面,依山脚而流,最后两条干流都汇入赣江的支流。

(二)S村环境治理主要措施

1.推行环境“三包”制度

环境“三包”主要指的是包卫生、包绿化和包秩序。包卫生主要是指:“随时清除门前屋后垃圾、杂物、禁止乱扔果皮、纸屑,保持门前屋后地面清洁。”包绿化主要是指:“管护门前屋后责任区的树木及绿化设施,禁止在树上绑绳搭线,倚挂物品等。”包秩序主要是指:“禁止在门前屋后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保持门前屋后整洁美观。”S村通过环境“三包”制度,将各家门前屋后环境卫生落实到具体个人监督管理职责之内,以网格化管理来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2.全面禁止垃圾焚烧

S村全面禁止垃圾焚烧。之前该村的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村民会点火焚烧以处理。自从2017年村里根据镇政府规定禁止焚烧垃圾后,村委会就安排专人负责宣传和监督。负责人每周骑着电动车拿着录音喇叭在村里宣传禁止焚烧垃圾。刚开始许多人依旧不遵守该规定,有些人白天不烧晚上烧,因为晚上没人监督和检查。据村民们反映,有一次村委会抓到一个不遵守规定的村民,但是他不肯交罚款,最后镇政府派人来处理,那个村民只好交了200元罚款。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焚烧垃圾了。

3.全面禁止秸秆焚烧

S村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庄,而经济作物水稻在收割后会留下大量的秸秆。以往村民们都习惯将秸秆焚烧以处理,因为秸秆灰可以作为肥料,这种做法很早就存在且一直延续下来。自从2017年开始,S村全面禁止秸秆焚烧,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每次水稻收获时,负责人就会骑着电动车拿着录音喇叭宣传禁止焚烧秸秆。从该做法开始实行至今,一共抓到4次违反该规定的,其余村民全都遵守。

4.实行垃圾收集制度

垃圾收集制度是指S村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到一个垃圾桶,各家的垃圾都往自己的垃圾桶里丢,第二天清晨,卫生清洁员统一清理村庄所有的垃圾桶。这样一来,各家的垃圾不会乱丢,也不用自己焚烧处理,何况焚烧垃圾还极有可能被抓到罚款。因此,实行垃圾收集制度以后,原本脏兮兮的农家小院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更高了。在调研期间,村民们纷纷表示这个做法是他们最认可的,因为和禁止焚烧秸秆和禁止焚烧垃圾的做法相比,实行垃圾收集制度可以让村民们分到一个垃圾桶,这对他们而言很实在,所以村民们认可该措施。

5.清理河道

S村河流發达,但是由于水田较多,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导致水污染严重。同时,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也导致水草疯长,河道淤积,深度变浅。针对该情况S村对村庄前面水田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进行了治理。在2017年冬季水流较少的时候,在上游封住水流,然后村里出钱统一清淤清草,之后再在河道底部和侧面铺设水泥板形成“U”字形水道,以便在治理河流淤积和污染的同时,便于水田的灌溉。到目前为止,S村河流依旧清澈,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治理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

(三)S村环境治理成效

1.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自从S村开始整治环境后,到今年笔者去调研时发现村容村貌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环境整治以前,S村环境很差。首先是垃圾随地乱丢,大多以生活垃圾为主,如菜根、菜叶和塑料袋等。有时起风了塑料袋还会漫天飞舞。那些乱丢的垃圾还会吸引很多蚊虫鼠蝇,且味道怪异。村民们路过那些垃圾时大都捂住口鼻,行色匆匆。还有的村民在房子周围随意堆积柴火,乱搭小棚等。以上种种都对村容村貌造成了很大影响。自从环境整治以后,随意丢弃的垃圾不见了。屋前屋后随意堆积的柴火和随意搭建的小棚不见了。通过34天的实地观察,S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已经是笔者所观察到的一个事实了。

2.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自从S村全面禁止垃圾焚烧和秸秆焚烧以后,空气污染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在2017年以前,每当庄稼收获以后,大片的秸秆被焚烧,S村上空总是弥漫着一股焦煳的烟味。同时,村民们习惯焚烧以处理生活垃圾,这种黑烟更是难闻。但是今年,空气整治效果已经十分明显。通过笔者在村里34天的实地观察以及和村民们深入交谈之后发现,S村的空气污染源秸秆焚烧和垃圾焚烧已经彻底不存在了,S村空气已经得到有效治理。

3.河流淤积及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S村之前垃圾乱扔,下雨后垃圾会随着雨水流到河里。同时农药化肥滥用,以及长时间没人管理河流,导致河流淤积与污染相当严重。在笔者小时候,少年儿童都在河里洗澡,大人在旁边洗衣服。随着河流逐渐淤积与污染,少年儿童不在河里洗澡了,大人也不在河边洗衣服了。自从2017年以来,S村对河流整治后,河流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都在家里洗澡了,但是如今每天到河边洗衣服的村民依旧络绎不绝。由此可见,S村河流淤积和污染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河流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

4.村民环保意识初步建立

S村属于典型南方传统村庄,观念较为落后保守,在农村环境方面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认为环保不重要,其次认为只要垃圾不堆在自己领域即可,最后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观念在前文提到的环境问题中已有所体现。但是今年笔者在34天的调研中发现,S村村民环保意识有了改善。首先他们不会再随意丢垃圾了,而是会主动丢进自己家垃圾桶。其次是自己家院子里有垃圾了会主动去打扫而不是像之前等村委会的人来打扫。最后就是对不爱护环境的村民会予以指责等。由此可见,村民环保意识已初步建立。

二、S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S村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甚至没有被采取任何措施,这是笔者在调研时首先发现的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S村村民生活习惯较为传统,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单一,即直接倒掉,并且为了自己院子的干净整洁,几乎都是往院子外面倒。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以下问题:一是靠近马路的则往马路上倒,导致那一段马路总是湿漉漉的,有的甚至长出了青苔,有的变黑了,滑溜溜的,影响村容村貌,也影响交通安全;二是靠近河流的,直接往河里倒;三是在村中间的,也是随意倒,他们倒水的地方,总是黑乎乎的,容易滋生蚊虫等。而S村针对这一现象,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至少是截止到2021年3月2日笔者离开该村时,依旧没有采取措施。

2.家禽散养造成环境污染

S村目前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老人喜欢养鸡、鸭等家禽,一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营养条件;二是有了鸡蛋、鸭蛋后可以减少买菜数量以节约开支;三是多余的鸡蛋、鸭蛋可以拿到市场去卖以增加收入;四是鸡鸭等可以在逢年过节作为一道菜做给回家的亲人吃,且自己养的土鸡、土鸭营养比规模化养殖的要高很多。因此,到目前为止,S村90%人家都养了鸡鸭等家禽。但是鸡鸭在村里随意走动,所产生的粪便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一是影响村容村貌;二是会产生一定气味,污染空气。笔者在调研时注意到,养了鸡鸭等家禽的村民家院子里总是有鸡鸭的粪便,极少数没有养鸡鸭人家的院子里也总是被邻近村民家的鸡鸭“光顾”而产生一些家禽粪便。对于此类现象,村民们束手无策,毕竟对于他们而言,鸡鸭带来的正面收益远大于它们带来的负面损失。因此直到目前为此,S村因为鸡鸭等家禽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依旧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3.农村烧柴火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S村食物都是自给自足,而做饭所用的柴火都是在村后山上所获取的枯枝落叶等。这就造成了以下问题:一是树木柴火在燃燒过程中释放大量黑烟和二氧化碳,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加重温室效应;二是柴火燃烧冒黑烟会产生黑色漂浮物,被人体吸入容易危害健康,沉落在房屋周围容易污染环境影响村容村貌等;三是柴火在堆积存放过程中也存在火灾隐患等。针对柴火的相关问题,S村目前只是通过环境“三包”制度对屋前屋后随意搭棚堆积的柴火加以整治,其余的问题依旧存在。

4.农村旱厕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S村有10个旱厕,约占厕所总数的40%。这些旱厕都为私人所有,但是附近村民可以共用,且大多以就近原则为主。S村近几年新建的房子都带有冲水厕所,加上一些村民自主出资建设的新厕所,目前村里冲水厕所约占60%,且一般不会让非本户村民使用,带有强烈的私有性、排他性色彩。S村的旱厕隐藏着较大的环境问题。一是旱厕味道较大,容易污染空气;二是旱厕容易滋生鼠蝇等,影响环境和村民们心情;三是遇到大雨天,旱厕容易进水导致污秽之物外溢,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且极易造成水污染。针对该问题,村民们反映十分强烈,希望可以多建立冲水式公厕,但是目前为止S村依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5.治理效果失衡

其一,治理对象不全面。S村有两条主干河流,但是只有村前那条河流得到了治理,而村后靠近山脚的河流却没有得到治理,以至于到目前为止那条河流依旧杂草丛生,泥沙淤积相当严重。

其二,资源浪费严重。S村垃圾收集之后,统一送到更大的集中点去焚烧处理,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34天实地调查研究中,笔者在S村发现很多垃圾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如破衣服、旧书和玩坏的玩具等。

(二)S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1.村民环保意识不足

虽然目前村民环保意识已初步建立,但是总体而言环保意识不足。对于常年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村民而言,他们生活方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环保意识不足。并且农村地区环保宣传教育极为不足,这就导致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家院子干净即可,所以他们把院子里的垃圾往院子外面扫、把自家的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在他们看来,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他们保持自己领域干净整洁时,却造成了公共领域的环境压力,“公地悲剧”由此产生。[2]

2.村民主体性参与度低

良好的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村民们高度自觉参与,而S村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调研发现,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参与环境治理目的有两个,一是参与有钱,二是不参与要罚款。比如,在清理河流淤泥时,一人一天能得100元,因此大家积极性很高。又如村里道路每隔一个月会清扫一次,参与扫马路也能得100元。但是平常路上有垃圾时,大部分村民并不会去捡那些垃圾。由此可见,在S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村民们大多是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度很低。

3.环境治理主体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解决。[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参与S村环境治理的只有两名村干部和领了环保工资的两位村民。其中一位村民负责每天收集垃圾,另外一位定期骑自家电动车拿着喇叭宣传禁止焚烧垃圾等。在和其他村民交流时,他们表示自己只要不乱烧垃圾、不乱丢垃圾就好,其他的都归村干部管。由此可见,S村环境治理主体机制是远远不健全的。

4.环境治理不够全面彻底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多方面,包括农村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观念问题等。[4]S村当前仅针对表象的环境问题采取了措施,如不准乱丢垃圾和不准乱焚烧垃圾等。虽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其效果却是表面的、短期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且采取的措施只涉及部分环境问题,其他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没有被包括在内。特别是S村并没有对与环境相关的经济问题、观念问题采取措施。因此,当前仅对环境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显然是不够全面彻底的。

5.环境治理资金不足

S村环保资金不足导致环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例如,S村共有两条河流,而目前却只有一条河流得到治理,另外一条河流依旧淤积严重。又如,S村马路一个月才扫一次,而相比之下城市道路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S村每家只分发一个垃圾桶,即使有的村民想分类投放垃圾以便回收利用,也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持等。笔者在与村干部交谈时,他们多次提到资金不足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在和村民们交流时,他们也多次反映资金不足这个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切实保障农村环境治理

党组织在乡村地区具有引领性作用。S村目前有一个村党支部,党员20人,支部书记1人。在当前的环境治理过程中,党组织发挥了巨大的引领性作用,如带领大家清理河道、清扫马路、倡导垃圾收集制等。有时人手不够,党支部书记还会带领其他党员一起行动。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组织不够严密等问题。因此必须加以改进,使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引领性、核心性作用。

据此笔者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应该将自己家的环境治理好,树立榜样和标杆的作用。二是党员网格化管理服务村民。根据党员人数,合理分配每个党员所负责的户数,确保每个家庭的卫生都能落实到个体党员监督和服务之中。三是党员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党员作为先进分子,要向村民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并在行动上帮助村民做好环保工作,带领村民一起进步。四是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要把村民们组织动员起来,使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身边,带领他们共同治理好农村环境。

(二)制定环保条例及规划,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制度

S村目前有关环境保护的做法,都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推行。但是具体到哪些行为合理、哪些不合理,村民们处于困惑状态,且对于今后的环境治理规划更是毫不知情。在笔者调研时,很多村民反映他们有时会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具体的规定让他们遵守,相关的环保字眼仅散见于村规民约中。

据此笔者建议,制定村内环保条例和环保规划。一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带领村民们参与讨论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和规划。二是收集村民意见建議后,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将意见综合化、条理化。三是公布环保条例和规划,并试运行之。四是将符合本村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条例和规划保留下来。五是将最终的条例和规划呈现在村民们面前,如印成宣传单或制成条幅等,使村民对照环保条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要治理好农村环境,必须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笔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S村村民都不焚烧垃圾了。笔者在和他们交流时发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村民从宣传中得知焚烧垃圾所产生的黑烟是有毒的;二是他们在电视里看到发生火灾时产生的黑烟,大家都是捂着口鼻匆匆躲避的。在这种观念意识下,S村已经没有任何焚烧垃圾的行为了。

据此笔者建议,应用多种方法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例如,可以多播放环保益处的广播;多组织环保宣讲;散发有关环保的传单;张贴呼吁环保的标语或者悬挂环保宣传条幅;组织环保公益性讲座;在村民之间开展环保知识小问答竞赛,并提供价值50元到100元的奖品以提高村民们积极性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四)多主体协同治理,多层次综合施策

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并从不同层次综合施策。[5]笔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S村环境治理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两名村干部带领另外两位领了环保工资的村民在负责。当地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活动中,其他的专业机构和环保组织等也没参与到S村环境治理活动中。

据此笔者建议,一是当地镇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对应乡村地区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专业环保机构、环保公益组织等帮助下,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行动计划,参与并负责跟进等。二是专业环保机构和环保公益组织等,要发挥智囊团作用,提出对应的科学实用的方案和建议,贡献自己的智慧,弥补村民在理论层面的不足。三是村党支部要发挥在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村民共同努力。四是要发动村民参与其中,提高其积极性。群策群力,群聚群智,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村民积极参与则环境治理成功,村民消极参与则环境治理失败。因此,必须提高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总结S村当前已有的经验可知,建立奖惩机制是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抓手,且效果十分明显。

据此笔者建议,要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对于没有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的农村,要迅速建立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对于已有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的农村,要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使之符合实际的发展变化。例如,可以在村民之间进行评比,对环境保护最好的村民给予经济奖励,并且发放流动红旗。而对环境保护较差的村民则进行教育,如让其观看环保教育视频,并让宗族长辈找其谈话等,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六)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资金不足是制约S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笔者调研时发现,S村环保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拨款。而财政资金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S村环保资金不足。

据此笔者建议,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资金浪费,以增加环保投入。一是和当地政府协商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引入社会资本。适当引入社会资金和公益性资金,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社会资本盈利和农村环境治理双赢局面。三是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以提供资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集体经济以增加收入,为环保提供资金支持。四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缩减可能的开支,杜绝不必要的开支,“好钢用在刀刃上”。五是加强资金监管,杜绝贪污腐败。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使各个治理主体都可以监督资金的使用。

(七)利用原有乡村宗族关系,调动农村环境治理的各种因素

在这34天的调查中,笔者发现S村当前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垃圾收集制,不仅仅是因为村民们分到一个垃圾桶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由宗族长辈负责。负责该项事务的宗族长辈每天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在村里收集各家的垃圾,并且负责督促他们不要乱丢垃圾。一是尽到他自己的宣传义务,二是村民不乱丢垃圾也减少了他的工作量。在宗族长辈的推动下,垃圾收集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据此笔者建议,应该顺沿农村固有的宗族权力架构,让宗族长辈们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农村环境治理更进一步。比如可以安排其他宗族长辈作为环境巡查员和监督员,还可以安排宗族长辈对于不遵守环境治理条例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等。由此一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成效自可更上一层楼。

(八)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作用,增强农村环境治理力量

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作用,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可行性举措之一。S村目前有两户人家在外面开公司,他们都把自己的亲属接到城市生活。S村还有大约50人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工作,经济比较宽裕。他们每年清明节和春节都会回村。他们较早走出农村,见识广、易于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在村里声望高,号召力强。如果能发动他们回村助力,则可以为S村发展和环境治理注入巨大活力。

据此笔者建议,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作用。一是村支书带领几个辈分高的长辈去探访乡贤,并表达期望他们帮助家乡发展的愿望。二是号召外出人员为S村发展作贡献。如可以倡导他们根据收入情况拿出工资的一部分用于支持S村发展。可以在S村建阅览室、篮球场、健身场所等,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和当地政府协商,为乡贤回村带领村民们发展集体经济提供相关便利,如税收优惠等。四是在乡贤带领下,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S村可以在原有村集体资产茶籽树基础上规模化发展茶籽树种植业等。或者把闲置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等。五是发展绿色种植业,如蘑菇种植、茶叶种植等,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S村经济会得到发展,观念会得到更新,乡村活力会得到激发,村民们对于良好生活环境会有更强烈的内生需求。因此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作用,有利于推进乡村环境治理。

四、回顾与展望

该研究报告是笔者驻村34天实地调研所得,文中总结了S村当前环境治理采取的有效措施,并针对尚存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该研究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提供可能的参考意义。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笔者会一直关注农村相关问题,并为之建言献策,建设好大美农村。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并切实采取行动,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通过不懈努力,农村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努力奋斗,把农村建设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的新农村,让农村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边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Y乡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6).

[3]胡正昌.公共治理理論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J].前沿,2008,(5).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耿振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镇原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