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European intaglio copper engrav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European metal craft tradition. Niello engraving, a by-product of "black silver inlay", is the rudiment of intaglio copper engra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y artists with goldsmith background accelerates the perfection and maturity of intaglio copper engraving.
眾所周知,木版画起源于中国,欧洲的版画也是在木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欧洲木版画诞生仅仅数十年后,铜版画便出现了,并且快速地完善和成熟,相比之下,同时期欧洲的木版画显得粗糙、生硬,在技术和艺术上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个现象说明铜版画的诞生和发展除了受到东方印刷术的启发和推动,还有来自欧洲内部特定的文化原因——是欧洲存续千年的金属工艺促成了铜版画的产生和进步,而其中的乌银镶嵌术更是功不可没。
一、金属錾刻与铜版雕刻技术
大约15世纪30年代,在欧洲的北部德国及尼德兰一带诞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木版画的金属版画,因为主要用铜,所以也称为铜版画。这种版画的制作方法是用雕刀在金属平板上刻出不同造型的凹线,再将油墨填入这些凹线中,然后将版面拭净,压印成画。铜版画的这种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制版,其次是擦墨,最后是印刷。铜版雕刻技术对于早期的欧洲铜版画制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铜版雕刻技术就起源于金属工艺中的錾刻技术。所谓錾刻,即在金属表面用錾子錾刻出图案。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錾刻工艺到了中世纪时已是欧洲金属加工工艺中的常见方法,发展得很成熟,錾刻出的线条十分细腻流畅。例如德国慕尼黑贝伊瑞斯克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约公元960年制作的《班堡珠宝盒》是一件著名的錾刻工艺品,《班堡珠宝盒》上錾刻着欧洲北部维京人的风格纹饰,该盒的錾刻工艺与铜版画产生之初的凹雕线工艺是完全一致的。
二、尼艾罗版画——乌银镶嵌术的“副产品”
在贵金属上雕刻出神圣主题或者有代表性的作品的金银手工艺术,到15世纪时迎来了鼎盛期。而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作坊促使一些金银匠人开始实验不同于以往的雕刻技法,一种乌银镶嵌的技术开始流行。乌银镶嵌术以直接在金属上錾刻的技术为基础,名称来源于术语“尼艾罗”。“尼艾罗”即“乌银”,英语Niello,拉丁语为“nigellum”,被用来形容一些黑色黏稠的混合物,通常是由铅、银、铜和硫化物组成的,这些物质作为镶嵌物出现在金属制品中。有研究表明,大约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混合物,而从基督教时代开始,尼艾罗的使用就非常普遍了,它被应用填充于金、银或镀金青铜表面上切割出的凹槽中。(图1)。16世纪之后尼艾罗的使用在欧洲开始变少,主要在俄罗斯和中东一直被使用直到现代。金银匠们最早使用这种混合物填充在贵金属上雕刻形成的凹槽里,以加深突出刻线,帮助检查雕刻的成果,一旦觉得满意,再将这种物质从金属上清除。后来,人们不再将这种混合物从贵金属中清除,一方面通过加热把尼艾罗粉末和贵金属器皿粘在一起,再将整个器皿打磨抛光,就能显出非常精致的黑色图纹;另一方面黑色的尼艾罗粉末也可以在纸上被压印出来,这些乌银镶嵌制品的图样就可以保存在作坊里,既可作为样品向顾客展示也可留底为日后修改所用,而这些被拓印出来的纸上“副产品”就被称为尼艾罗版画。相传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曾有一个乌银镶嵌师学派,根据雕刻图案的厚度,将雕刻方式分为“宽雕”和“细雕”。经过数十年,这种技艺传播到了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如费拉拉、帕多瓦、米兰与博洛尼亚。而米兰和博洛尼亚是印刷业和造纸业十分繁荣的城市,因此乌银镶嵌术与版画的结合就在这些地方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不过当时金银匠们工作的重心依然是贵金属工艺品的制作,而不是这些作为金银器图样底稿被保留的版画,因此尼艾罗版画的印刷量和发行量都非常小,有时仅有一份。由于它们的凹版模型就是小型贵金属制品或日常物品,因此尺幅小也是尼艾罗版画的主要特点。如《战士半身像》,(图2)是一组描绘戴着不同头盔的战士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可以看出画面中的头盔上布满了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装饰,有着意大利版画优雅生动的特点,但这张尼艾罗版画的大小仅有5.4厘米×3.9厘米。
三、金银匠出身的铜版画家们
从乌银镶嵌术到铜版雕刻技术的转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许多原先刻制尼艾罗工艺品的民间金银匠也逐渐变成了早期铜版画的作者。他们的取材和刻作风格接近民间趣味,用刀精细工整,带有浓厚的图案装饰趣味。他们中大多数人寂寂无名,但相传有一位名叫马索·菲尼贵拉的匠师,是这个行业的领袖人物,有许多铜版画作品都被冠以他的名字。他的代表作品有《行星之子》系列等,讲述的是天上每一个行星和地上各种职业相关的道理。其中有一幅《水星》,表现的就是当时的金属手工作坊室内的情景:雕版技师正在伏案工作,旁边还有一个人提着一把用尼艾罗工艺制作的壶,说明了当时金属工艺与版画之间的密切联系。菲尼贵拉还作有一幅名叫做《圣母领报及三博士来朝》的作品,画面中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从作品的形状来看,《圣母领报及三博士来朝》像是用雕刻纹路细腻的尼艾罗银牌直接印刷而成的,这种银牌是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用来供信徒接吻以示虔诚时使用的。当时的印刷是使用刮板,手工在尼艾罗制品的背面进行拓印。铜版画在制版完成后,要进行擦板,即要将油墨擦入凹陷的图像区域,并将铜版表面多余的油墨擦去,才能进行最后的印刷。擦板的这个过程和乌银镶嵌术不仅在原理上一脉相承,连视觉效果也是惊人相似的。
歐洲早期的铜版画家大部分都是金银匠出身,据说金银匠不但学习雕刻技术也会学习绘画技巧。在意大利,早期的铜版画有精细型和粗犷型之分,精细型版画的作者就是以菲尼贵拉为代表的民间金银匠,他们倾向于使用非常精细的线条,粗犷型版画的作者以艺术家为主,倾向于使用更为粗密的线条,但这两者其实对于线条雕刻技术的态度非常相似,都是通过交替使用粗线条或者细线条用来突出或减弱所刻画的对象;晕线用以加深阴影效果,主要使用直线、平行线和“Z”字形线,很少使用减弱透视效果的曲线。其实粗犷型版画的代表艺术家如波拉约洛奥以及以《维纳斯的诞生》而誉满天下的波提切利也都是从学习金银匠技艺开始而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波拉约洛奥的杰作《裸体男子的战斗》使用的技法带有浓厚的金银加工技艺的特征,为了突出或弱化某人物形象的经过仔细考虑的长线条,仅表现两个透视层,用线条刻制出少量的明暗对比以及人物形象比真实环境中有所放大。
四、纸牌——欧洲初期铜版画的另一种形式
初期的凹雕铜版画除了宗教画外,还有民间的纸牌。纸牌是一种娱乐游戏,起源于中国,最早是用木版印刷,于13世纪传入欧洲,到了14世纪开始盛行于民间。由于人们过于沉湎纸牌游戏,废时误业,教会还曾明令禁止,但并无成效。铜版画出现后很快便有了用凹雕技法印刷的纸牌,早在1440—1460年之间就有一位德国匠师专门用铜版画刻制纸牌,品种繁多,有60余种不同套组,如花、鸟、动物、人物等,这位佚名的匠师便被称为“纸牌匠师”。但是也有一些用铜版印刷的纸牌,并不是仅仅用来娱乐的,例如一位来自意大利费拉拉的无名大师创作的《曼特尼亚塔罗牌系列》,这个标题也许会招致一些误解,但事实上这副纸牌却是一副具有教育功能的纸牌,试图用画面来阐述难以解释的概念。整副纸牌由50个不同的主题构成,包括道德、人类生存条件、阿波罗与缪斯、艺术与科学等等。《世界守护神》就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的线条刻得非常精细,仿佛是在刻意模仿佛罗伦萨乌银匠的雕刻手法,作品刻画了一个生有翅膀,手捧地球的少年,下方印有文字“Cosmico”,柯西米克是这位少年的名字,也是宇宙和世界守护神的意思。
综上所述,铜版画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欧洲深厚的金属工艺传统,这一传统不仅直接促成了铜版画的产生,也使铜版画在诞生之初就得以快速发展。乌银镶嵌术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铜版雕刻技术,即便乌银镶嵌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在纸上印刷或普及其作品,但“尼艾罗版画”作为它的副产品仍然对开创凹雕铜版画的新纪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劳伦莎·沙拉蒙,玛塔·阿尔法雷斯·冈萨雷斯.版画鉴赏方法[M].杨韵涵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
〔4〕傅杰.欧洲金属工艺对初创时期铜版画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10).
〔5〕ODDY WA, BIMSON M, La NICCE S: The Composition of niello Decoration on gold, Silver and Bronze in the Antique and Mediaeval Periods. [J].Studies in Conservation,1983,28(1):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