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辉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需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主要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履行教育职责、培养人才最重要的践行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首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一支职业认同感高、事业成就感高和社会荣誉感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支持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改进职教教师评价,针对教师的岗位类型和岗位特征,区别制定各类教师的评价标准并实行分类评价;着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在教师评价、培训和管理方面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机制;“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
尽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比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的要求,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教师经济社会地位不高、专业化发展支持不够、工作成就感较低等突出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经济社会地位不高。一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逐步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教育行业工作者的经济待遇不高。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教行比”,比如选取教师职业工作15年值与全行业工作15年均值进行比较(1998—2016年)来看,东亚近邻日本、韩国均显著高于中国;德国最高,达到1.71。法国和美国虽低于OECD均值,但仍高于中国。近20年来,与OECD均值相比,中国“教行比”均值偏低约30%。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受我国招生制度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自我管理意识差等问题,职业院校教师面临更为繁重的学生管理压力,工作琐碎繁杂。而从收入上看,职业院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仍然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是合理构建“理想的我”,合理定位“现实的我”,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群体自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尚不健全,一是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机构短缺,目前全国仅有4所院校专门从事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且培养层次不高。职业院校教师多为普通教育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二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内容上的供需错位导致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专业有限,难以覆盖职业院校所有专业,存在部分学科教师重复培训、部分学科老师缺乏培训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培训时间缺乏统筹安排,职业院校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假期招生任务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培训。三是职业教师入企实践机会较少,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管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学校为专业课教师对接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学校认为企业主动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低,而且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的,认为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会影响其正常生产,因此不愿意接受教师实践。
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成就感低,职业倦怠明显。作为一种育人职业,教师的工作主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其从业满意度,进而影响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工作积极性。在当前职业教育学生生源质量下滑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出现职业认同危机与自我意义感丧失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身份感的困惑与归属感的缺失,表现为教师专业角色的冲突与困惑,职业倦怠明显。有调查显示,当前中职院校教师从业满意度不高,仅处于“基本满意”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长期面对学习基础知识薄弱、积极性不高、日常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虽付出大量精力,但难以改变学生学习能力和精神面貌,教书育人的乐趣和成就感不足,逐渐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感。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弘扬尊师重教传统,稳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倡导尊职教教师、重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尊师重教是我国社会尊重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对我国知识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受到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社会对职教教师的尊重程度不高。因此,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主流媒体对职业院校教师正面形象的宣传,讲好职业教师故事,给予职业院校教师与其付出相应的社会荣誉。继续稳步提高职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可以选取同期OECD“教行比”平均指数为标准,进一步切实提升和保障教师职业待遇。
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存在重学历、轻学力,重大德、轻师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反思,重形式统一、轻形式多样等问题,造成受教教师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而无用的困惑。因此,当前教师教育应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力教育;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到培养与发展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掌握获取学科知识的方法为主;从重大德教育具体落实于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品质的培养;从传授知识转到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构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由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突出的高校承担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中职教师在职培训项目,吸收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企业参与本领域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纵向上的培训体系建设,对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培训内容设计。落实好《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持续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
塑造“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相对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带,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不佳,造成职教教师对教学对象期望较低,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虽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扭转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从属地位,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职业教育财政资金支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重建大众以及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职业教育要回归教育主流地位,必须摆脱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出彩”的教育理念。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外围环境,帮助职教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职业认同感,形成职教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