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基鹏 申文广
摘 要 国礼作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和沟通的物质载体及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又能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中国当代国礼文化源流及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的梳理与流变分析,提出外交赠予国礼价值思考,以期为业界学者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 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国礼;大国外交;流变管窥
引用本文格式 焦基鹏,申文广.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流变管窥[J].创意设计源,2021(4):76-80.
Restricted View on the Variety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Diplomatic Gifts to National Gifts i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IAO JIpeng,SHEN WENguang
Abstract National gifts, as gifts given to each other by heads of state or government in foreign exchanges, are a material carrier and spiritual symbol of mutual respect and communication. They can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combing and r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gifts an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diplomatic gifts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value of diplomatic gif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for scholars in the industry.
Key Words since the 70th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the diplomatic gifts; great power diplomacy; rheological analysis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0 年度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设任务基层青年项目“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流变研究”(项目编号:2020-A-3-4-46)最终研究成果。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重视“以礼传情”,礼尚往来。国礼作为外交礼物,既是中外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相互赠送的礼品,也是国家或民族文化形象的象征物,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记录着外交史上重要时刻,见证国家友好往来点滴,更被作为特殊媒介传达超越其自身价值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与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对坚持国家站位、彰显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促进政治互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保障合作共赢、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中国当代国礼文化源流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所在,自古便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较强的文化辐射和影响力。基于此,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我国一直尊崇“怀柔远人”“薄来厚往”的交往原则,以彰显“正统天下”的中心地位。因此,对外来使臣总是加倍赏赐,本国使臣出访携带的礼品也大多丰厚有加。如至今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工艺美术品,大部分便是盛唐时期朝廷以赏赐之名赠送给日本皇室的礼物。宋明时期,“尚德抑武”的精神更胜,以朝廷名义赏赐和送出的礼品更是不胜枚举。先后 7 次下西洋的郑和,每次出海均会携带大量的礼品,赠送沿海各国,以显国威、以颁“正朔”,期望海外各国“教化宾服”。另据记载,永乐十五年,朝鲜国王李芳远遣使来北京朝贡,明成祖朱棣回赠白金二千两、丝绸二百匹……赐其妃丝绸八十匹[1]。可想而知,这些礼物应该均代表着当时宫廷的高超技艺。
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进入奴隶社会后,就逐渐划分为官民两大系统。《周礼·考工记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设有成熟的手工业生产管理部门。“从生产的角度看,夏商以来的工艺美术不外官府和民间两类”[2]。《宋史职官志》记载,工部所属文思院,其中玉作、犀作、牙作、织作、绣作等就有四十二作”[3]。随着中国封建时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工艺美术品种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并因服务对象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甚至在同一工艺美术品种中也形成了风格多样、定位不同的区别[4]。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宫廷工艺美术品无疑有很大一部分会被以朝廷名义赏赐给各国,以显华夏威仪,大国风范。
建国后,中国几千年的贵族阶层和皇家文化土崩瓦解,为满足上层阶级需求的工艺美术品也因此失去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建国后在国内外事务交往中,以中央政府名义所赠送的国礼数量可观,国礼的持续需求无疑是过去宫廷技艺得以再生和发展升华的一大契机。
二、国内外有关我国外交赠予国礼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建国 70 年以来,从总体上看,外交赠予国礼品种仍以传统工艺美术品为主,瓷器、景泰蓝、刺绣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内关于我国外交赠予国礼情况与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著作。《云南百年故事》(杨晓林著)介绍送给日本的国礼,即袁晓岑的孔雀画;刘培龙、沈国放、何月群等编著的《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介绍了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的事迹。(2)学术论文。申文广对 APEC 会议国礼设计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徐忠友对建国以来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进行梳理。孟红对毛泽东时代赠收的国礼故事进行挖掘和整理。甘甜甜、宋黎磊阐述了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赵粤茹阐述邓小平访日,端砚做国礼。徐健探讨了当代艺术品国礼的传播。黄薇介绍了国礼是接受与馈赠。洪梦阐述了建国伊始至改革开放期间国礼故事。简博阐述了外交关系中送国礼的讲究。刘少平对现代礼品瓷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管窥。曾光对 “国礼神州行”中陶瓷器国礼提出了的保护措施。沈白从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视角讲述钧瓷国礼。陶瓷研究·话说陶瓷梳理了国礼尚瓷的历史渊源。王雪梅、谭丹对蜀绣作为国礼的新媒介“关系传播”进行了研究。李瑞华讲述了蜀绣的历史文化。吴忠泉、张徐剑、周晶等探讨了沈绣的传承。叶进在《百年国礼》对建国后(1949~2013)中国外交馈赠与接收的国礼进行梳理。史考《各国赠送中国的国礼》对 1950~2011 年我国接受的外国国礼工艺品进行梳理。李景贤对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赠送给毛泽东主席的瓷塑天鹅国礼进行简单描述。吴德广分享了 1950年~2008 年间中外往来赠收的国礼背后的故事。常斋对《新中国外交中的部分国礼珍品》(1953~1987 年)进行了梳理。(3)代表性赠予品种报道。张晓健、任利红、李劲元、李婧、陆培法、毛俊玉、王璐、周宏武、李晗、扈凡、申文广等人以新闻报道、访谈、设计自述的方式分别对景泰蓝国礼进行了简单概述和剖析。罗海兰、沈白对当代景德镇国礼瓷进行阐述。刘兆锐、王雪梅、吴忠泉、王渝等人分别对湘绣、蜀绣、沈绣、苏绣国礼的传承历史与文化渊源进行了探析。通过对 JSTOR、EBSCO、ProQuest 等外文期刊网站检索发现,国外关于外交赠予国礼情况与品种的研究与梳理在各大外文检索系统中暂未找到。
综上研究分析可知,目前有关我国外交赠予国礼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整体上比较分散,专门针对建国 70 年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的系统梳理研究较少。对代表性工艺美术品种的工艺特色与流变管窥,价值意义与启示研究的深度剖析也尚未开展。
三、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梳理及流变管窥
(一)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梳理
从文献资料、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自建国以来,我国历任领导在外交活动或重要国际会议赠予国礼中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类别,遴选出频次较高的代表性工艺美术品种,具体如表 1 所示。
(二)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工艺品种流变管窥
1.传统宫廷技艺占有显著比例,强调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精湛
无论是象牙雕刻、景泰蓝,亦或是刺绣、雕漆嵌玉及丝绫堆绣等,均为中国传统宫廷技艺的典型代表。这些宫廷技艺以材料珍贵、工艺繁复、制作难度高而著称。如牙雕采用珍稀的象牙为原材料,工艺更是透雕、浮雕、原雕、镂空雕、线刻、着色等无所不包。
2.象牙雕刻和景泰蓝占比较大,各工艺种类分布时期明显不同
综合来看,建国以来的前 30 年,象牙雕刻成为国礼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可能和中国文化“薄来厚往”的大国传统思想有关。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早在1973 年,21 个国家在华盛顿就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公约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销售象牙及象牙制品,我国政府于 1981 年也正式加入该公约。随后的历年国礼中,象牙雕刻可以说几近绝迹,这种变化和国际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工艺美术类国礼除了雕漆嵌玉占
有一定比例外,陶瓷、刺绣、青铜器、玉雕均有涉及。雕漆嵌玉依旧属宫廷技艺,扬州漆器厂为其典型代表。如雕漆嵌玉《玉堂春色》六折屏先后作为国礼赠送给了美国和南斯拉夫两个国家。另一件雕漆嵌玉《松龄鹤寿》三折屏則采用松鹤呈祥、延年益寿的传统表现手法,其中三扇屏上 8 只白鹤更是用超 40公斤的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使整件国礼极为珍贵,传递出典型的宫廷气息。在近些年的国际交往中,景泰蓝作为国礼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增加,进而使这种原属于明清宫廷专属皇家技艺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丰富的色彩、华美的装饰,具有叙事性和展陈性的表现方式,与这一届政府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无疑有着不言而喻的暗合。如 APEC 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则以典雅庄重的器形、饱满内敛的色系变化,表达出了当代中国面向海洋、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因此,景泰蓝工艺能在当代国礼中频频入选,也并非偶然。
3.国礼题材随年代不同而变化
国礼的题材会随着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近 30 年以表达吉祥美好、和平安顺等题材为主,在个性化定制时有体现。建国前 30年时间里,国礼题材除个别政治意味极为浓厚之外,以表达中国传统人文故事和著名建筑为主,如象牙雕刻《颐和园》《北海》等,也有类似人定胜天这样具有典型时代烙印的集体创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在国礼主题的选择上,表达吉祥美好,祝福世界和平、友谊长青之类的题材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国礼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越来越被淡化。这种表达美好祝福的吉祥文化题材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尤以明清以后更是蔚为大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中国明清以来工艺美术领域最为遵守的设计定律。福禄寿喜、吉祥和顺、子孙延绵、登科及第、平安喜乐,这些代表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美好愿望的吉祥题材,遍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个角落,宫廷技艺也不例外。由此延续下来的吉祥文化传统在现当代中国依旧影响颇深。中国现当代的工艺美术,基本上还是在接续明清的传统。这其中,在国礼题材的设计和主题选择上,可以说更为明显。如 1983 年赠送日本天皇的雕漆嵌玉《松龄鹤寿》三折屏,就是极为典型的吉祥文化题材。
进入 21 世纪,随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复兴和时代多元化的发展,为重大事件或针对某国领导人进行国礼定制的形式愈发被认可。如 2008 年的奥运徽宝和 2010 年的世博徽宝,均是针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所进行的专属定制。赠送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刺绣,更是将这种个性化的定制发挥到极致。2014 年,APEC 会议国礼和 2015 年赠联合国国礼,均采取了专项定制、多家竞标、专家评审、打样试制、最终选定的模式,确保了国礼在设计创意、工艺选择、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均可呈现出极高的技艺水准。这种反应国家当时文化高度,体现当届政府执政理念的形式载体,追溯传统,应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宫廷技艺在当代找寻到的最佳再生点。
4.国礼供应方以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美术企业占比较大
结合建国以来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找出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所在。建国后,通过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大规模改造,基本上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复合业态。20 世纪 90 年代的国企改革又使部分技术骨干或有家传渊源的工艺美术人才进入社会,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留存至今的传统工艺美术企业也因其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得以复苏。进入社会的工艺美术人才在中国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的家学传承脱颖而出,和部分优秀的工艺美术企业一起承担起了传承非遗的历史重任。历史的轨迹,不断的需求,使国礼的提供者毋庸置疑的落在了这二者身上。
四、建国 70 年传统工艺美术类外交赠予国礼价值思考
(一)工艺美术类国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一种延续和再生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形成的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逐渐失去根基。为抢救性记录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及地方纷纷建立四级(国家、省、市、县)非遗保护名录制度,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法规,以满足大众化、精品化与个性定制的工艺美术品类需求。工艺美术类国礼设计不同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的整体定位,具有特殊的功能用途与象征含义,使其在选择缘由、设计构思、选料选材、器型考究、纹饰色样、传统元素提取、工艺技法创新、制作过程、包装设计等环节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考量,从而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深厚的礼仪文化与工艺文化内涵,对于展现大国风范、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艺美术类国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时代风格的重要推手
整体来看,工艺美术类国礼传承了我国宫廷技艺的最高水准,传递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不同时代、不同材料承载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历史烙印。现如今,工艺美术类国礼具有其他工艺品所不具备的纪念价值、文化内涵与政治意义,其不断需求、明确定位与功能效用能越来越能准确传达出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可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时代风格的重要推手。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传统与市场的关系,传统与时尚的关系,传统与文化经济的关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三)工艺美术类国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走出去”的重要纽带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工艺美术类国礼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外友好邦交历史的实物见证,能够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彰显大国风范、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波.朝贡—册封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的外交规范和制度[N].中国文化报,2010-06-30(03).
[2] 尚刚.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0.
[3]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2 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25-326.
[4] 申文广.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中的国礼设计——以 APEC 会议国礼设计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43-49.
焦基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申文广
北京市工美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