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神州,城市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迭代变迁。作为城市生活的有机构成,我们愈益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再生与创新。相对于私域,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敞、开放的公共属性;相对于虚拟空间,它是共享、共治的实态存在;相对于物质的钢筋水泥之林,它营构互动、承载情感,是公共交往的触媒、身心归宿的基底,赋予生命和环境以能量。
社会视野下公共空间形态的演化,自应有艺术设计上的来龙去脉。此处浓妆艳抹,彼地删繁就简,并无一成不变的模板,其机能与机理,活性与活力,物象与意象,风韵与风范,关联与展露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发展状貌。
我们常常说到“宜居”,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亦可以“宜”字一言蔽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现实和未来;不同主体的介入,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关系重构,真正做到相融相宜,会有不一样的起承转合。
所以,公共空间的打理,无论街角,还是园区,无论小品短章,还是大手笔,都不可随随便便地处置。这其中,历史沉淀的“原型”,需要关照;景观布局的“语法”,需要讲究;人文意蕴的“情节”,需要铺陈。我们都应该对空间“内在的秩序”抱有一份敬畏和熟稔。
城市公共空间之美,重在优化设计与营造,重在城市生态要素和人文价值的叠加。这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过往留下的旧迹遗址,也有未来向度的佳构畅想;它能满足人群聚合的功能考量与择取,也能完成精神文化層面的软性浸润。
正是这一切,成就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性和活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优化,就要确保城市必须有的形象和温度。
姜鸣
《创意设计源》主编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