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锐 杨秀艳 刘畅
摘 要:大数据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催生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接受式学习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问题性、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需要从优化内容选择、创新方法运用、完善评价体系三大层面同时发力,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关键词:大数据;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迈入大数据时代。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将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大数据逐渐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应用广泛、价值显著的新兴科技手段,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亦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牢牢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大数据时代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现实维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倡导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式学习取代灌输式教学,符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有其坚实的政策基础、迫切的现实需求以及深刻的价值导向。
1.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上承国家意志、下接学生心声,始终是党和国家政策安排与战略部署的关注重点。思政课自设置以来,把握时代脉搏、遵循现实规律,先后进行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等多次改革,鲜明对接世情、国情、党情,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从2016年倡导“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到2019年强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方案,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奠定了稳固的政策根基、提供了鲜明的政策方向。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以数据化的形式实现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记录、全面感知与深刻理解,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于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平台,增强思政课时代感与针对性意义显著。
2.顺应时代特点的现实把握
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传输迅捷性、数据内容丰富性、数据平台多样性等特征,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冲击教学观念。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传输突破了时间、空间甚至固定教学主客体的界限,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范围。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堂教学,而更多利用互联网实现理性预测、主动探索,给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带来巨大挑战。其次,分散教学内容。大数据依托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古今中外海量信息资源的全面汇集,其中难免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鱼龙混杂,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难以做到有效甄别与理性判断,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焦点。最后,改变教学环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虚拟化数字平台成为思政课新型教学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不利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严峻挑战,思政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深化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依托大数据技术教育引导大学生聚焦核心、自主探究、积极实践,将风险挑战转化为独特效能。
3.回应育人目标的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3],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与重要使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思维更加活跃、独立自主意识显著增强,这就需要思政课审时度势,把握目标导向、立足学生特征,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优化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倡导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灌输型模式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模式有效转化,与思政课具有目标一致性和价值契合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托大数据技术完成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讨、成果分享,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以往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增强其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在学中研、研中懂、懂中信、信中用,自觉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重任,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理论维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必须要考察其科学内涵与现实特征,厘清大数据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独特关系,深刻把握二者的理论耦合之处。
1.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研究性学习最早由苏霍姆林斯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教师要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4]提出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5],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健全人格。大数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计算模式及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6]四大核心功能,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指导大学生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以理论问题为载体、以科学研究为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置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一方面,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高效汇集,广大师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时事热点资讯、最新学术动态等,使研究性学习教学主题不再局限于传统教材内容,而从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切入,表现出广泛的社会性、强烈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教学结果具有开放性。区别于传统思政课的照本宣科、知识灌输,研究性学习旨在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感,培养其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因此,研究结果是开放多样而非固化不变的,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并实现多学科视角的理论交融与思维碰撞。
第二,问题性。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始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其本质是一个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全面资源汇集、急速数据传输、科学数据分析等功能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性教育过程。一方面,教师秉持问题意识,运用大数据平台实时获取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针对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研究、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认识困惑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利用大数据引擎查询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问题研究中明晰理论认知、深化理论认同,真正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
第三,主体性。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遵循教师的指导,借助大数据技术资源整合、个性定制等强大功能,根据自身兴趣与学习需要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案与研究方式,自主地通过资料查询、慕课(MOOCs)学习、社会调查、小组研讨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从研究课题选择、研究内容确定,到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资料取舍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学生自己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完成、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的过程。
第四,过程性。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逐步探索、动态变化的运行过程,要求打破“五唯”价值倾向,转而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大数据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地查找、收集、整理数据材料,利用在线交流平台进行团队内部的实时研讨,依托数据分析功能实现调查研究结果的科学总结,运用数据存储技术建立研究全过程的信息档案库。这一自主探究过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会主动地发现、关注、研究思政课重难点内容,进而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将所学理论内入于心、外化于行。
第五,实践性。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机系统,体现了理论研讨、实践调查与现实体悟的深度融合,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深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做中学、在做中研。大数据技术既可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汇集、有序统计、科学分析,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又能够利用模拟仿真创设虚拟实践情境,实现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场景再现,帮助大学生在现实体悟中强化理论认同。简言之,该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体验性教学方式,为大学生获得具体化社会认知创设了空间,为其铺设了联系知识和实践的桥梁。
实践维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效果评价三大层面的优化创新,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育引导功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1.内容选择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7],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向研究引导者转变;着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突破技术壁垒,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党史学习难点、社会时政热点、学生关注焦点,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交流协作、自主探究。首先,研究内容要扎根历史基因。研究性学习要从丰富的“四史”中汲取养分,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记忆,着力提升其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其次,研究内容要紧扣时政热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性学习同样需要顺势而为、因势而新,引导大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后,研究内容要聚焦学生实际。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重点关注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层面的现实困惑,通过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促使大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养成健全人格。
2.方法运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理论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生命力与说服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必须牢牢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通、协调配合,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研究方法的深度优化。一方面,立足理论研究方法基础性。理论研讨与知识积累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具体包括教师选题引导、学生理论自学、组内专题讨论等部分。教师要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的关注热点、课程需求、知识兴趣、个性特点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大数据搜索引擎全面挖掘理论信息与慕课资源,进而在组内讨论中实现理论深化与思维碰撞,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地基。另一方面,注重实践研究方法协同性。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知、强化价值认同、增强实践归属的体验式学习过程。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其获得对于真实社会状况的客观认知与深度理解,进而科学明晰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
3.效果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
效果评价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遵循多元性、过程性、科学性原则,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定性与定量相协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效果评价体系。首先,拓宽评价主体,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度评价形式,将不同学习环节的主要参与者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推动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坚持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实现多元评价主体的协调配合、共同把关。其次,丰富评价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坚持理论知识评价与思想意识评价、研究结果评价与研究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心理品质等内容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各类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全面记录、有效管理。最后,创新评价方式,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定性评价,遵循特定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表现进行等级划分或短语评价;另一方面,要强化定量评价,将研究性学习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量化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评分、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增强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提升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28.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6]张凯.大数据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16.
[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