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现实题材电视剧让观众看到了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积极进取的山西形象。山西电视剧始终紧跟时代,坚持纪实性创作,本文将重点梳理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工作者和代表作品,希望对山西电视剧未来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山西电视剧 振兴之路 纪实性题材
山西电视剧艺术起步较晚,但是紧跟改革步伐,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山西电视剧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纪实性题材、古装历史题材和晋商题材。回望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六十年,现实题材从起步至今,始终是创作的主流。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要求电视剧在表达上必须反映现实、记录生活,体现出一定深度的观察与思考。2017年,包括十九大报告以及广电总局对外发声中都明确了国家对正能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支持和引导。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因此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山西纪实性题材电视剧。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山西题材电视剧方面,但是事实上,山西电视剧有别于山西题材电视剧,前者指的是电视剧出品方是山西的制作团队或以山西制作团队为主的拍摄的关于山西题材的作品,也是本文所重点分析的。
一、纪实性题材电视剧
(一)张绍林团队铸就经典
导演张绍林、制片人张纪中和编剧石零,都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组成创作团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紧贴时代的短篇电视剧,合作的作品有《无字的歌》(1985)、《太阳从这里升起》(1986)、《百年忧患》(1989)、《有这样一个民警》(1989)、《好人燕居谦》(1990)、《刑警队长》(1990)、《一个医生的故事》(1993)。尽管张绍林、张纪中、石零祖籍都并非山西,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和山西有了一段不解之缘,为山西电视剧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梳理的是他們扎根山西期间的作品,比如对于张绍林来说,1997年可以作为分水岭,他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2年之前张绍林在山西电视台做新闻,拍了不少片子,中央电视台的采用量很高,所以当时在新闻圈里已小有名气,很多地方都知道山西台有个叫张绍林的记者。虽然入行之初完全不懂怎么拍电视剧,但凭着之前那种新闻式的抓拍,使得演员的表演很自由、真实。1985年,他执导了个人第一部电视剧《无字的歌》。1986年执导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取材于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建设,表现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现代化所产生的冲突,获得了当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这虽然只是一个上下两集的单本剧,但是却不仅突破了室内剧的封闭结构,而且摒弃了情节剧的线式纠葛,而是采取了全景式的广角镜头,把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至地表下面的种种景物尽收眼底,在观众视野里呈现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现实生活的有机整体”a。较之现在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这部单本剧同样可以浓缩现实生活,展现文明和愚昧、过去和未来、城市和乡村等矛盾,传达出厚重的历史感。
说到治沙题材,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2018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由吴子牛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出品方是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但是主创人员基本上都不是山西籍。事实上早在1987年,张绍林就拍摄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大西北人》,这也是一部反映大西北人治理沙漠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北京高干子弟大学辍学到西北锻炼成长的故事。
有人说《沟里人》是纪实性电视剧新时代的标志,因为它注重塑造人的文化精神,强调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地处山西省陵川县东部深山中的锡崖沟村,因道路不通,沟中二百户人家几乎与世隔绝,沟里人用三十年的时间从大山里凿出一条出山的公路。这条路因它的不同寻常,多次被媒体关注而蜚声海内外;锡崖沟也因此成为一种精神、一个标志。必须要让这种精神流芳百世、感召后人,于是1994年,在张绍林还没有调离山西台的时候,省领导给了他离开山西的最后一个任务,也是他在山西拍摄的最后一部电视剧,该剧获得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像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二)市台创作佳作不断
山西电视剧的发展离不开太原电视台,很多重量级的作品都是太原电视台拍摄的,一部部电视剧串成了我们的记忆:《新星》《狄仁杰断案传奇》《攻克太原》《天网》《矿山小英雄》《一代廉吏于成龙 》等,题材内容紧跟时代、多元呈现,近二百部(集)的作品伴随着电视观众走过了荧屏岁月。
1984年太原电视台推出了第一个单本剧《金银湾》,在中央台播出并获得了“乌金奖”。“乌金奖”是专门为煤矿题材影视剧、戏剧、广播剧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是由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中国煤矿地质工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分量很重。旗开得胜,1985年又拍摄了载入电视剧史的《新星》,这个成绩让全国的兄弟单位无比艳羡。成绩面前,太原电视台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总结经验,做强做大,把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太原电视台在电视剧创作方面依然势头强劲,现代题材、古装历史题材成绩不菲。1992年合拍了电视剧《胡子将军孙毅》;同年合拍了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这是一部反映西藏气象工作的电视剧,太原电视台的年轻人,克服了经费少、时间短、拍摄难度大等困难,用奉献精神去拍奉献精神。
太原电视台一直秉承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弘扬好人好事,拍摄纪实性的电视剧精品。1993年太原电视台和大同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单本剧《矿山小英雄》(斗琪编导,谷锦云、杜希源摄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性电视剧。这部剧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发生在1992年9月的一天,大同大斗沟煤矿的一群孩子在玩耍时,一个不满两岁的小男孩不慎掉进深不见底的山崖裂缝中,随后矿区开始了紧急抢救。由于地缝太窄,成人无法下去,结果年仅11岁的小学生张喜忠自告奋勇,经过四个半小时的努力,张喜忠成功地救出小朋友。太原电视台抓住了这个题材,马上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剧本创作仅用了7天,紧接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置景、内外景的拍摄工作,张喜忠还受邀出演了剧中的自己。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广大老百姓中间存在的美好情操。
1994年,根据著名作家张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网》播出,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忠实于原著,同时又使得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更清晰、更明确、更有说服力。塑造了一批正反两面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的矛盾很尖锐,但处理得又很有分寸……这部剧的确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b《天网》的成功,是山西的骄傲,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山西电视剧的发展特色,既坚持真正地深入生活,同时又在真实平凡的土壤里升华理想、塑造英雄!
还值得一提的电视剧是《吴福的故事》,寻常的改革题材敢于突破套路,把焦点放在晋西北高原的一个偏僻村落和一个现代化煤矿上,既有地域色彩,又有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和观念方面的冲突,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身上。
(三)《葛掌柜》:一个被遗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参加第八屆‘飞天奖评选的剧目,主旋律是表现沸腾的改革现实生活。而这一届表现改革现实生活的成功之处,都力图使镜头穿越单一的政治或经济层面,去对准变革中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的演进。换句话说,即以宏观的视角,对变革中的人进行立体的文化观照。在这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连续剧《葛掌柜》”c。而《葛掌柜》正是诞生于被称之为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时代。
电视剧《葛掌柜》获得了第八届“飞天奖”二等奖,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鲜见于回顾、研究山西电视剧艺术的文献、论著中,通过知网查阅,也只有三篇文章,著名影视评论家仲呈祥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部电视剧依然秉承了现实主义道路,讲述了一个先富带动后富而后共同致富的故事,但是,如果作品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也就不能称之为“里程碑”了。
“《葛掌柜》所展示的,是八十年代变革中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冲撞、交融和提高。较长时期来,在文明建设上,我们基本上沿用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用农村文化去改造、同化城市文化。《葛掌柜》把这个案翻了过来,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八十年代变革‘以城市文化提高农村文化的艺术主题,其意义不可低估”d。这个主题是深刻的,这个形象是独特的。据该剧的编剧(执笔)黄冲回忆,最开始接到这个创作任务就是准备写一个人物传记式的作品,原型是忻州地区的一个企业家,最终他笔下的葛掌柜呈现出这样的形象:“两条倒挂眉,一对小豆眼,满脸皱纹如道道深沟,外披翻毛老羊皮袄,内套不伦不类的皮夹克,走起路来虽脚下绊蒜,却有一番闯过世面的自信。”e黄冲很准确地把握住了山西的“土”,同时还要感谢表演艺术家李保田,他以炉火纯青的演技给艺术长廊奉献了一个独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企业家形象。此外,醉三、二肉、宝贵、栓牛……不仅造型,光听这些名字,都是地道的山西味儿。说到“土味”,中国西北部影视作品无一不展现,《葛掌柜》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它所展现的农民形象打破了我们对于农民的刻板印象,他们形象上土得掉渣,思想上依然有小农意识;但是,以葛寅虎为代表的新式农民,因为贫穷所以走出去,加入改革的大潮,打工挣了钱,衣锦还乡,在他身上同时融合了两种文化,这在当时的文艺创作中,是一个先锋式的尝试。为此,1987年中国艺术家协会和中央戏剧学院在京联合举行了一次《葛掌柜》观摩研讨会。
二、山西电视剧振兴之路
2000年之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影响下,电视剧的产量、叙事艺术、影像品质、表演水准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但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选择愈发丰富多样,加之电视剧创作受到市场逻辑和浮躁心态的影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感召力,特别是宏大叙事的声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有所减弱。山西电视剧实际上是在这个阶段落后的,究其原因,电视剧题材没有突破,农村题材、改革题材找不到新的创新点;其次优秀、成熟的电视剧工作者走出山西,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因此为了山西电视剧的发展,为了培养出优秀本土的编创人员,为了更好地反映山西的风土人情,且能够在中国电视剧行业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梳理山西电视剧发展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大力践行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获得极大改观。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一批现实题材精品呈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品格回归的可喜态势。《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一批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剧以沉甸甸的思想价值、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接地气的生活气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扭转了优质剧一度存在的“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电视剧《太行赤子》《吕梁英雄传》靠朴实无华的影像风格和真挚感人的情感力量赢得了观众,为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创新。
(一)地域电视剧的“地域化”呈现
电视剧类型是在研究电视剧创作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研究维度,在众多成熟类型之下,地域电视剧成为新近出现的一个产物,它是由地域文化所孕育生成的,且日益受到关注。在电视剧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这一新鲜元素,无疑是电视剧艺术创新上的新举措,避免了同质化。所谓地域电视剧,一定是以该地域文化为核心元素,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产物,比如《四世同堂》《大宅门》《乔家大院》《乡村爱情》《平凡的世界》《山海情》等,同时不拘泥于编创人员一定是该地域成长起来的。显然,地域电视剧的范畴要比我们讨论的山西电视剧要大,本文更多指向的是山西团队拍摄的关于山西的风土人情,这其中不仅仅有地域元素,更重要的是和山西的情感融合,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贾樟柯的电影,那真是地道的山西味儿。同时,本文认为,地域电视剧的发展正应该朝着本地人拍本地事的方向前行,因为不同地域有着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以至于影响着审美观念与心理思维的形成。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构成和行为风貌。这种差异更应该由浸淫在这种地域文化中的人来表达。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正是通过电视剧本土化的创作、影像化的呈现一步一步构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任何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艺术作品的根基和核心,它既是剧中人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和物质世界,又是作品个性和文化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创作者主体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f。
(二)贯彻精品意识
从2007 年开始,文化强省就成为山西省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打造山西电视剧文化品牌,对推进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立足本省、发掘资源、创新思路,推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电视剧作品,可以拓展题材范围,但是不能脱离和山西这片土地有关的人和事,也不一定要全面开花、盲目跟风,这样反而容易无特色、无标签。
提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已然没有新意,这个道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懂,造成意识和现实脱节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使得指导思想总是飘渺的。那么有没有品牌、精品的硬指标?答案是肯定的,亲时代、亲民族、亲地域、亲娱乐。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今年的口碑、收视率双高的电视剧《山海情》,该剧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而创作的献礼片。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山海情》正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大剧,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福建省对口帮扶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克服万难探索脱贫发展之路的真实故事。该剧的剧名一语双关、寓意深远,既指出了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山(宁夏)、海(福建),又传达出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英文剧名MIN NING TOWN则点出故事的发生地,即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的成果——闽宁县。
《山海情》在国家叙事下,运用平民视角,致敬了脱贫攻坚中的家园情怀。为了拍好大西北故事,取景方面也充满了西北气息,漫天黄沙。我们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的西北籍演员齐上阵,剧中人一张口就是纯正的西北味儿,同时在造型上呈现出长期生活在风沙里才会有的粗糙黑红的面庞,细节彰显品格。
(三)打造品牌标签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电视剧的发展,从起步到鼎盛时期,始终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紧跟时代,挖掘本土创作资源,把握主旋律,亲近老百姓。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作品能够在讴歌时代、宣传政策、弘扬正气的同时,站在哲学层面去揣摩人性、拷问历史、引发哲思。山西电视剧曾经辉煌,可以说已经站在一个高起点,只是在需要有商业逻辑和市场运营思维的今天,没有很好地跟上节奏,理顺脉络。不妨来看看正午阳光这个金牌团队,其中侯鸿亮、孔笙、李雪、高满堂等更是标签级的名字,家喻户晓的《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知否》《都挺好》《大江大河》都是正午陽光出品,题材类型多元。说到正午阳光就不得不提“山影”,可以说前者脱胎于后者。山影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出品了《闯关东》《父母爱情》这样的良心剧作。而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李雪是常年合作的老搭档,号称“铁三角”,也是“山影”的核心制作团队。2011年孔笙、李雪创办了“正午阳光”,2014年侯鸿亮加入。剧组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出自“山影”,大部分来自山东。
他们成功的秘诀首先就是把编剧放在第一位,换言之,内容为王。看重家国情怀,强调主流价值观,同时富有时代气息,兼顾故事和人物塑造。第二,有稳定的团队。一部作品最后呈现出的状态,是和导演、编剧、制片、表演、后期等各个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子,完成度就受影响。正午阳光的团队有多年合作的默契,审美一致,理念合拍,包括在演员的选择上,都力求稳定二字。第三,制作精良,打造小荧屏的视觉盛宴。在画面语言上,正午阳光极力向电影靠近,用拍电影的方式来打造电视剧,在构图、色彩、画幅比上认真雕琢。
三、结语
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就像一个时代的一种“表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让观众看到了积极进取的山西形象,这些作品大踏步走出去,有血有肉地讲述山西故事,展现中华文化、太行精神、晋商精神,我们应该继续走自己的特色之路,立足山西,挖掘资源,以内容为王,打造精品。
a 陈志昂:《全方位,多面镜——评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中外电视》1987年第4期。
b 太琦:《电视连续剧〈天网〉研讨会纪要》,《中国电视》1996年第8期。
cd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第61—62页。
e 黄艾禾:《告别过去——电视连续剧〈葛掌柜〉观后》,《当代电视》1987年第5期。
f 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作 者: 黄晴,文学硕士,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