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起梦, 刘 钊, 李 智, 倪才方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血栓性疾病的增多,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华法林的安全窗口窄、疗效易受饮食干扰,其过量所致的出血是常见并发症。然而,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华法林过量较为罕见。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现将诊疗过程及经验教训报道。
男,83岁,因“进食后呕吐伴腹痛1 d”入院。患者入院前1 d,进食晚饭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食糜,伴有腹部胀痛不适,无肛门排气排便。既往有高血压病10余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左氧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可,不规律服用麝香保心丸,有血吸虫肝病20余年。否认服用抗凝药物史。查体:腹膨隆、左下腹压痛阳性、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4.61×109/L、中性粒细胞12.10×109/L、血红蛋白156 g/L。血凝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6.05、凝血酶原时间68.4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94.9 s、纤维蛋白原3.25 g/L。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腹部CT提示:小肠节段性环形增厚(图1①②),强化明显(图1③④),肠系膜见絮带状高密度影,小肠腔内多发液平,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见钙化、门静脉系统充盈良好。初步诊断为炎症性肠病、小肠不全梗阻、DIC(感染所致)。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图1 患者腹部CT表现
入院第2天,复查血凝常规:INR值:6.33、凝血酶原时间71.5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14.1 s、纤维蛋白原3.11 g/L。再次追问病史,患者仍否认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后调阅门诊记录,发现患者于1个月前就诊心内科门诊,因心房颤动(房颤)予以华法林2.5 mg/d,服药1周后患者曾复诊,血凝常规INR 2.17,继续原剂量服药,此后未再复诊。本次入院前1周,患者自行停药,因此未问得华法林用药史。问得抗凝史后,立刻加用维生素K1、冰冻血浆静脉输注。2 d后患者血凝指标恢复正常,腹痛症状消失,肠鸣音恢复。于入院5 d恢复肛门排气排便。逐步开放饮食,康复出院。出院后未再抗凝治疗,11个月后患者发生脑梗死,康复治疗后遗留左侧肢体肌力下降。
本例患者以典型的“疼、吐、胀、闭”为首发症状就诊。鉴于患者高龄,且否认抗凝史,起初的思路是恶性肿瘤或肠管缺血导致肠梗阻,引发肠道菌群入血或肠坏死,进而导致感染,而血凝异常是严重感染的结果。入院第2天,仔细查阅门诊病历才发现,患者1个月前开始口服华法林,而入院前1周自行停药。因此否认服用过任何药物。问及抗凝史后,诊疗思路便豁然明朗,本病例的实质是华法林过量导致的自发性肠管出血(有别于创伤),从而导致肠梗阻。针对性地予以维生素K1和新鲜冰冻血浆后,患者凝血功能迅速恢复,症状也逐渐好转。由此可见问诊的重要性。
出血是华法林的常见并发症。1996年Palareti等[1]报道,华法林标准抗凝治疗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6每100患者年(patient-years)。出血的表现常为皮肤瘀斑、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而发生在肠道系统的出血通常命名为自发性出血或抗凝相关性出血,较为罕见。
有研究认为,自发性肠管出血始于黏膜下层的小血管,出血速度通常缓慢,逐渐形成壁内血肿[2]。也可合并肠内出血(血便)、肠系膜和腹膜后血肿[3]。Abbas等[4]研究了13例自发性肠管出血的影像资料,显示空肠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69%),其次是回肠(38%)和十二指肠(23%)。这与创伤性出血不同。由于Treitz韧带的固定,创伤可使十二指肠冲创脊柱,成为常见的出血/损伤部位。自发性肠管出血多为单发(85%),平均受累肠管23 cm[4]。
CT是诊断诊断自发性肠管出血的重要影像学方法。特征性的表现是环形的肠壁增厚征,合并肠梗阻者伴有多发的含气液平的扩张肠管[4-5]。部分病例可出现肠壁内高密度影,多见于血肿形成的早期。需与恶性肿瘤鉴别。但自发性肠管出血多有抗凝史,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该病针对病因(停止抗凝、纠正血凝异常)内科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如发生肠坏死、腹膜炎等,需外科手术。恢复后是否重启抗凝治疗,需权衡栓塞/血栓与出血的风险利弊,有重启抗凝后再发出血的报道[6-7]。
总之,华法林过量可导致肠管出血,从而导致肠梗阻。提高认识、详问病史是诊治该罕见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