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华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有一个人,在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清末民初,在滨江临海的江苏省南通市,创建了一个心中的理想国——后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就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
为弘扬张謇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其教育兴国的宗旨,探究张謇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启示与作用,今年5月,南通市崇川区张謇联盟学校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会址设在我校。笔者所在的年级开展了“精神如虹,闪耀似星——‘走近张謇’主题性情境活动”。在现场展示活动中,笔者所在的班级又接受了一个关于张謇的情景剧表演任务。
接到任务,真是一筹莫展:没有现成的剧本,得自己查阅、整合资料;没有专业表演指导,得自己排练;没有服装、道具、背景,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总而言之,要啥没啥,白手起家。既然啥都没有,笔者萌生了一个想法:和孩子们一起“无中生有”,把“节目”变成“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说干就干!
小切口,大主题,能感人,是我们遴选故事的原则。于是,笔者带着孩子们利用晨读、第四小课等时间细细品读由备课组全体老师们精心编写的《走近张謇》主题读本。从“少年之志当凌云”到“爱国之心赤子情”,从“勇于创新敢为先”到“社会担当勤作为”,从“兴校重教民生情”到“爱惜人才大格局”“国际眼光大视野”,孩子们在沉浸式阅读中走进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地了解这位状元实业家的生平经历、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
丰厚的主题阅读课程给予了孩子们创编剧本的土壤。秉承“让孩子成为主人”的宗旨,笔者组织了一堂“编辑推荐会”,让全班孩子各抒己见,推荐适合表演的故事。推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的推荐《九百九十九》,建议表现少年张謇发愤苦读终有所获的经历。马上有孩子反对:我们的主题展示活动最主要还是展现张謇对家乡、人民的卓越贡献,他小时候的故事有点单薄。言之有理,大家否定了表演张謇少年时期故事的想法。有的推荐张謇办厂的故事,意在表现他排除万难,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有孩子持否定意见:张謇办厂无数,涉及到很多角色,还有很多专业术语,既不适合在小学演出,也不适合这一个短短十分钟的小剧。大家一听,的确,口子太大难以驾驭,否定了。又有孩子建议表演张謇邀请特莱克主持水利工程,造福乡梓的故事,可以表现他“不拘一格”挑选人才的眼光。有孩子提出质疑:特莱克祖籍荷兰人,在日本长大,他与张謇对话用什么语言?还需要翻译吗?想想很有道理,历史情景剧得尊重史实,这语言交流成了问题。
最后,有孩子提议,用《张謇鬻字》的故事,既可表现张謇倾力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的拳拳爱国、爱乡、爱民之心,又可体现当时社会现状,具有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不多,场景变化不复杂,以小见大,让人感动。师生一致鼓掌通过。
就这样,师生在推荐、质疑、反驳、辩论中,筛选最佳故事,为编剧“定核”。不知不觉中,师生一起完成了这微戏剧课程的第一步——精读主题读本,甄选适切故事。在此过程中,张謇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品格,坚韧的意志,前瞻的视野,也悄悄植入了全体学生的心田,达到了塑造健全人格、涵养心灵的课程目标。
张謇一生有多次鬻字经历,主题读本上只作了314个字的笼统的资料式介绍,既没有故事的配角,也没有具体的背景介绍,更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我们师生都是“编剧小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史实介绍,初步搭了一个框架:张謇遇到难关—梦见鬻字遭打受启发—鬻字—晚年再次鬻字。看看这个故事架构,感觉如果委派一人担此大任恐难实施,如果全班来写,估计绝大多数孩子会束手无策。因此,我选拔了4个爱读书、能写作的未来小编剧,组成“同人编剧组”,召开创编会议。按照框架设计,笔者请四位小编剧先各自选一幕,查阅资料进行独立创作,要求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艺术加工。笔者还建了剧本创作微信群,找来一些课本剧剧本发在群里,给小编剧们学习剧本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编剧们纷纷开始上网搜集资料,查找相关书籍,问询专家,为自己的创作寻求真实、准确的依据,有问题或者有了思路、办法,都及时在群里交流。几天后,初稿纷纷出炉,还有点样子:每一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明确了;添加了管家、纱厂经理、校长、报童、顾客、报社社长等角色;比较好地还原了当时鬻字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角张謇的形象非常凸显。但是问题也来了:1.因为孩子们各编各的,人物不够统一,显得庞杂;2.幕数太多,由原来的4幕变成了8幕,导致表演时必须不停换背景;3.有的人物语言还不太符合民国初年的特点;4.有些场景不适合表演。照此拼凑的剧本,得演出二三十分钟。
我正欲大笔一挥,开始统稿,转念一想:既然认准了让孩子们成为课程的主人,那就不能“抢单”。何不下放任务,让孩子们来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我再次召开编剧会议,提出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大家七嘴八舌:1.把难以表演的部分改成旁白的形式,这样不仅删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还减少幕数,一举三得;2.看看关于民国时期的电影电视作品,感受其语言风格,完善语言。讨论交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小编剧们揣着这小小的火花又回去修改了。
二次修改以后,之前的问题解决了。小编剧们又推选创编得最好的小陆同学进行统稿。来来回回几次打磨,《张謇鬻字》剧本第一份完整稿终于诞生了!
在这戏剧课程实施的第二步—— 小组分工合作、创编四幕剧本的过程中,编剧组的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史实,给故事增添个性鲜明的人物,配上生动合理的台词、对白,并赋予了人物丰富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使原本资料中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跌宕,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创编的过程,孩子们既培养了独立思考、质疑、辨析、反思能力,又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益求精的意识,还初步掌握了情景剧的表现形式,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共同突破、创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不可能”。
戏剧课程的基础是剧本,最重要的是表演,最关键的是演员。好的演员能让角色生辉。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始选拔演员。根据外在形象、气质,综合考虑音色、舞台表现力,通过“试镜”选拔,身材娇小、声音甜美的小芮和小墨扮演张謇小孙女和报童,主编小陆同学扮演校长,长相斯文的副主编小陶当上了报社社长,声音洪亮“霸气侧漏”的小张挑战由梦中张狂转型到最后一幕现实中对张謇谦恭、崇敬的顾客,精明能干的小吴摇身一变成了经理,儒雅敦厚的小江化身富家老爷……而最富戏剧性的是,一开始定了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小博(曾在电视剧中扮演过角色,多次担纲学校大型活动主持)扮演男一号张謇先生,没想到第一次排练过后感染了手足口病,不能出演了。于是,男二号小耿临危受命,由管家升为状元,小陈则临时出演管家。后来证明,一切仿若天意,小耿扮演的张謇大气沉稳得体,一炮而红;小陈机灵可爱,把小管家演得活灵活现。
接下来,就是表演组的旷日持久的磨砺了。虽然选出来的孩子基础不错,但是一站在台上,问题就来了:怎么把背台词变成人物在情境中真切地表达?舞台上的表演和电视剧中的表现是否一致,与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又有何不同?除了剧本上标注的,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加上什么动作、表情,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什么时候走位,什么时候讲话,什么时候做动作?表演课程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与邀请的班级家长志愿者们变成了台词老师、导演,启发孩子联系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影视剧欣赏,深入钻研人物形象,一句一句地磨台词,一遍一遍地抠动作、表情,一次一次地切磋琢磨……努力让每一句话都鲜活有力,让每一个人物都鲜明生动,让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到位。终于,张謇先生有了遇到困难时的焦虑、不安,梦境中被打的悲愤,豁然开朗时的欣喜,鬻字时的坦然,鬻字结束吟诗一首的铿锵。剧中的其他配角,即便是小小报童,无不各具风彩,让人印象深刻。
排练过程中,剧本又经历了数次修改完善:运用倒叙手法调整首尾两幕使出场更妥帖,删去部分冗长的语句使表演更聚气,添加提示语使人物更饱满……其间,中途加盟的饰演管家的小陈在其母亲的指导下承担了此任务,荣升第五位编剧。
三周的加班加点,完成了“选角排练改编,走进人物内心”这戏剧课程之表演课程的实施。这一过程,通过戏剧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分工合作,融“语言文化—戏剧知识—生活体验”为一体,引导孩子们提升语言素养,丰厚文化积淀,体验人生哲理,提高审美意趣,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勃发生命的茁茁力量。
这是第四幕的终稿呈现——
第四幕
时 间:1916年秋
地 点:张家客厅、集市
人 物:张謇 管家 买字者
(画外音配视频:1916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局面,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张謇感到“负任之力固已尽也”。)
张 謇: (从书桌后走到舞台中央,缓缓踱步,管家跟着)唉!建残废院和盲哑学校的事儿不能再拖了,可经费…… (噘嘴)这如何是好啊? (长长叹一口气。)
管 家: (疑惑地)老爷,您八年前为育婴堂鬻字筹资,这次何不效仿之?
张 謇: (眉头舒展,眼前一亮,使劲一跺脚,捋了捋胡须,击掌)好主意!管家,快去取些宣纸来。 (回到书桌后,开始做写字的准备)
管 家:好的,老爷。 (高兴地下去了)
(画外音:张謇再次鬻字的期限一再推迟,润格也在提高。那一手好字,换成了兴教育、办实业的宝贵经费。)
场景:张家
(管家包着一叠宣纸上台,买字者跟在后面,张謇在一侧写字)
买字者:(拿着空白扇面)管事先生,求张先生给我写一幅扇册吧。
管 家:这位先生,我家老爷有言在先,鬻字乃为残废院、盲哑学校筹资,润格自然涨了些。比如这扇册,原价两元一幅,现价六元一副,不知先生能否接受?
买字者:(认真地说)张謇先生行善积德,我等理应尽些绵薄之力,你们说对不对啊? (面向观众)
观 众: (齐声)对!
张 謇: (起立,面向观众,深情作揖)承蒙大家理解支持,我替那些残废、盲哑之人感谢大家!(屏幕出现《鬻字告终以诗记之》)“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 (往前走两步,边走边念诗,最后人物定格)
(画外音:主张“实业救国”的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謇——这闪亮的民族坐标,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全体演员: (演员上台,列队一排)张謇鬻字,名垂青史。 (集体谢幕)
完美的戏剧表演离不开服装、化妆、道具、音乐、背景、灯光等的加持,每一门都是学问。服装组的孩子们参考大型历史话剧《张謇》中的人物服饰,根据角色身份、性格特点为他们搜图、选择、推荐。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特别留意到张謇两次鬻字为不同时期,第一次是清末,留着辫子,而第二次为民国时期,留的是短发。为了让表演更简洁、高效,就巧妙地设计为第二、三两幕戴有小辫的帽子,而一、四两幕把帽子摘了。尊重历史、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可见一斑。
道具组工作相对简单,笔墨纸砚、桌椅、折扇、一枚铜钱、报纸布袋、几份报纸、几副对联等。而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是配乐和作为旁白时播放的一段反映1916年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视频剪辑。相关小组找了很多视频、音乐,经过反复比较、甄选,请音乐老师指导,最终选定。背景图片亦是如此,因为是历史情景剧,务必尊重史实,为此,其客厅的照片特地委派“专员”去张謇旧居濠南别业拍摄。其余的也反复斟酌,请学校美术老师出马指点,让背景画面具有了厚重大气的历史质感。PPT与表演的完美衔接交给了大队委小月,旁白则由班级“小小朗诵家”小瑄承担。排练后期,全体非演员学生作观众、副导演,为各角色挑刺、支招,为舞台效果出点子,人人有分工,个个是主人。
第一次年级彩排后,有老师由衷地说:“看了你们的演出,我当时热泪盈眶,张謇先生了不起!你们的孩子了不起!”正式演出时,观摩的师生代表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予了我们高度肯定。那一刻,我们真正相信,这一个用课程精心打磨的节目,绽放着璀璨光彩。
回望这段难忘的经历,我们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用教育的匠心,把“节目”做大、做深、做精,拓展成一个系列的教育微戏剧课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课程理念,为儿童搭建舞台,重在多渠道提升儿童的语言素养和思维品质,锻炼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及艺术实践能力,引领儿童主动生长、多元成长、和谐发展,涵育心灵,铸魂启智,最终培育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格,让每一个生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