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伟 苏丽锋 祁 毓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确保男女平等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高等教育,是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的目标。然而最近30年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表明,尽管高等教育总体入学率保持增长,但是在发展规模和教育质量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失败的国家样本非常多。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80年样本中高等教育入学率排序25%分位和95%分位分别为1.81%、31.7%,到2010年变为11.7%、93.44%,顶端和底端的发展差距拉大。一些自然资源租金丰厚的国家(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国家),其高等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在2018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统计范围内的1000多所上榜高校中仅有33所来自OPEC。与这些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资源贫乏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相比拉美、非洲部分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同时也发展起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世界前列。
自然资源租金是指开采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租金,现有文献用自然资源的收益与开采成本之差来度量自然资源租金①。由于自然资源开采的成本相对稳定,而资源价格长期保持上涨趋势,开采自然资源会产生丰厚的经济租金回报。资源丰富国家与资源匮乏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暗示资源型经济对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可能会造成损害,但是这一推测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定量研究加以检验,大多数研究是将之作为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机制进行间接分析。近年来,快速增长的“资源诅咒”文献开始发现资源丰裕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中重要的作用渠道是对资源收入的依赖损害了人力资本积累,如Gylfason的研究②。但是,由于自然资源资本(或财富)与人力资本有多维度测度指标,不同指标测度下自然资源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的负相关关系能否稳定维持是一个问题。对此,Stijns通过回顾若干常用指标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度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理想的稳健关系,但发现人均地下资源财富(石油矿产资源等)和资源租金与人力资本积累指标的改善显著相关③。因此,在强调自然资源财富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诅咒”时,必须要分清楚是来自地上的资源还是地下的矿产,并且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会有差异性影响。最近,Cockx和Francken的研究表明点源性自然资源财富对公共教育支出产生了不利影响④,但Kim和Lin利用跨国数据却发现自然资源依赖可以改善教育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⑤。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研究都没有特别地关注到高等教育,更没有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发生机制。
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探讨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产生的高额租金是否不利于一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其内在的发生机制。现有文献尽管已经注意到自然资源依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但没有聚焦于资源依赖型经济可能会扭曲高等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由于高等教育并不属于具有法定强制属性的义务教育范畴,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要面临着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潜在的就业机会成本,即使同属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驱动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不一致,因此专门探讨自然资源资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比较现有文献,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本文将沿着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线索,将自然资源租金纳入高等教育发展动力学理论分析框架,增进学界对不同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及其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解。现有文献已经对作为重要人力资本投资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扩张,给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解释。从微观个体的教育投资决策机制来看,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着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权衡,因此,家庭收入水平与教育回报率⑥,资本市场不完善下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的信贷约束⑦,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偏好与学习能力⑧,预期寿命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⑨,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⑩等因素,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现有文献对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解释包含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制度变革后中等教育扩张的驱动以及生均经费投入的增长等。综合国内外文献来看,基于受教育者个体的微观经济分析没有考虑高等教育回报率如何受资源型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而宏观层面的分析尽管注意到了财政的因素,却依然没有将视角扩展到政府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财力约束和发展动力。可见,沿着经济中资源要素禀赋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还非常不足。本文将自然资源经济所产生的租金收益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框架,有助于丰富现有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第二,本文将为“资源诅咒”相关研究提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长时段跨国证据。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最新的自然资源租金数据,探索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负向关系,并且尝试利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从自然资源租金依赖到高等教育发展停滞的因果关系。国内有大量研究注意到了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徐康宁与王剑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邵帅与杨莉莉利用地级市数据的研究,丁从明等利用CFPS 2010微观数据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都认为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是重要的作用机制,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单独讨论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本文之所以突出强调自然资源禀赋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是因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属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政府的责任和个体的决策等方面。高等教育蕴含着更多的市场选择属性,更容易受到政府财政能力、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收入分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财政体制来看,义务教育支出相对高等教育更具刚性,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高等教育发展更容易受财政能力演化的影响。本文将自然资源租金和高等教育纳入财政能力的分析框架,从而建构起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的因果关系桥梁,也是对“资源诅咒”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
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讨论资源租金依赖型财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第三部分报告本文的计量模型、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报告本文的实证回归结果;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开发自然资源产生的收入可以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剂催化剂,比如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大量前期投入,从而为人力资本持续积累奠定基础。哈特维克法则就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依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法则:如果不可再生资源产生的租金用于持续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则可持续发展可以维持。事实上,尽管基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收入是暂时的,也面临着资源价格和资源存量的不确定性,开采技术也是一大挑战,但仍有一些国家通过自然资源开发取得了成功。例如挪威不仅通过开采石油获得了大量石油收入,还成功地利用资源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挪威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GDP已从1970年比OECD平均水平低5%增长到2010年比OECD平均水平高出70%。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博茨瓦纳也是将资源收入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例子。虽然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仍有一些发展失败的例子。如对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特立尼达多巴哥、委内瑞拉六国石油收入变化的研究表明,尽管石油价格上涨为上述国家带来了大量额外石油财富,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实现良好的长期持续增长。研究者们提出“资源诅咒”来概括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的财富使得国家发展失败的现象。比较数据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国家都成功发展起规模与质量并重的高等教育,而失败的案例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乏善可陈。
总而言之,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发展的正反作用都是可能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自然资源的丰裕而导致发展失败的原因。近年来,一些研究强调制度在“资源诅咒”效应发生的中心地位。具有较强国家能力和政治问责制度的国家倾向于从资源繁荣中获益,因为这类制度减轻了资源繁荣造成的有害政治动机。如果制度质量足够高,资源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负向关系可以被逆转。从上述研究来看,要理解自然资源禀赋和资源开发产生的租金如何影响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要从高等教育制度的经济原理入手,分析政府设计并维持一个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所面临的激励,以及随着自然资源租金提取效率上升后所产生的激励变化。有鉴于此,本文拟分以下三步推演来奠定研究假说的逻辑基础。
第一,政府需要为提高财政能力而投资。财政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履行政府职能、支持和扩大市场提供财力保障的能力。无论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责任型政府,还是以实现政治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官僚型政府,都需要制定有效的政府财力征集和再分配制度体系。然而,对国家能力的研究使得学者们逐步认识到,政府征税的能力和效率并不是天然存在,当前的税收受到过去对征税能力投资的约束。具体到教育政策领域,大量研究都是潜在地假定政府能够对经济主体进行普遍而有效率的税收征集,从而为教育发展筹集充分的资金。然而,政府制定的政策都需要凭借一定的财政能力才能落到实处,财政能力在政策执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即使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掌握了充分信息来制定良好的高等教育政策,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其良好的高等教育政策也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政策效果。因此,解决好支撑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公共资金筹集问题,是政府制定并执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扩张高等教育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增加政府收入、提升征税效率,政府就有动力制定良好的教育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普遍较高,同时其国民收入中用于缴纳政府税收的份额也较高。尽管不能据此推断高等教育规模与征税规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现实世界很难观察到拥有低税负的小政府同时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
第二,政府倾向于培育和壮大有效率的税源结构筹集财政收入。征集财政收入需要进行必要的能力投资,例如政府在制定或执行税收法律的时候需要面临纳税人的压力,政府也需要征聘和培训税务官员以及对纳税人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这有助于形成财政能力与税收收入征集之间的正向反馈。如果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开发部门能够更有效率地为政府贡献财政收入,或者为在任官员提供充分的政治支持,政府财政能力建设和相关政策制定就会相对偏向自然资源开发部门。Knack的经验研究发现,许多国家的采矿和采石业的增值对税收体系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能够更有效率地为政府贡献财政收入,政府就有积极性制定政策支持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包括改善营商环境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之所以发展高等教育对财政能力建设有重要意义,是因为高等教育扩张不仅有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税基增长,还能为提高税收征集效率做贡献,从而形成财政能力与非自然资源开发部门良性发展的正反馈。从人力资本积累角度看,错误的政策也可能是政策制定者在给定财政能力可行路径下的理性选择。
第三,自然资源租金上升为政府提供了更多有效财源,导致政府政策制定和财政能力建设相对偏向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同时相对降低政府人力资本的投资激励。自然资源租金繁荣的国家,会在发展中产生抑制人力资本积累的信号。通常情况下,一个更多地依赖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贡献税收的国家,有激励持续进行投资以提升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财政能力和稳定财政收入。而工业资本总是与劳动者技能互补,因此工业资本存量积累持续扩大就会提升对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但是,资本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人力资本积累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市场无法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此时政府制定更加普惠性人力资本积累政策(比如发展公立教育)则能够实现社会帕累托改进,全世界范围内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证明了这一点。Galor等人的研究也证明,工业经济部门的持续增长为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制度的确立创造了经济激励。当一个国家通过开采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能筹集到充分的财政收入,则政府将税收基础扩大到全体公民并依赖人力资本回报征税的激励将被削弱。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将会依靠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租金形成租金依赖型国家,相对降低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政策支持力度。不难发现,自然资源租金变化对财政能力的影响与财政能力偏向的政策反馈,是理解自然资源租金是否构成对高等教育负面影响的关键。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自然资源租金上升会降低高等教育入学率、对高等教育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假说成立的经济原理在于,自然资源租金上升既可能引起政府改变财政能力培养路径,又可能改变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原因在于,同等条件下自然资源部门贡献的租金上升,等价于政府从自然资源部门征集收入的效率上升,政府有激励为获得更多自然资源租金而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而且,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弹性相对较低,政府和个人共同为高等教育投资的激励不足。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参照Boschini等的经典研究,本文设计如下基准计量模型:
HEit=α+βRDit+γXit+δt+θi+εit
(1)
如果自然资源租金变量RDit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未观测效应εit不相关,而且那些影响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观测因素都能够被时间效应、国家个体效应捕捉,那么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得到参数β的无偏估计,并将这一参数估计结果解释为资源租金丰裕度对高等教育的因果效应。然而,测量误差、遗漏变量等方面因素可能造成识别的假设条件不成立,因此需要更细致的数据处理。本文使用世界银行最新长时段面板数据,以降低系统性测量误差因素;同时引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控制变量,以尽可能避免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最大的内生性威胁来自核心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丰富的自然资源收入不仅源于地质上的运气,还涉及很多经济活动因素,包括搜寻自然资源的强度,利用新技术开采和提炼矿物,扩大或开发自然资源销售市场,或者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所有与这些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换言之,原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与自然资源租金高低,不是自然环境外生决定的,而是资源所有者(包括政府)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下内生建构的产物,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可能也需要服务于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有研究发现,19世纪末期美国的矿产资源经济扩张就体现了经济主体内生驱动的特征:市场主体通过积极的知识投资实现专业化采矿,由矿产经济开发向外产生溢出效应,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研发探索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高等教育扩张反过来会影响资源经济的繁荣路径,这将对本文的识别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尝试利用工具变量法来克服内生性对参数估计可能造成的偏差。
本文使用世界银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中1980年至201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来识别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银行数据库是由世界银行集团整理并向全世界免费公开的世界各国发展数据,最新数据覆盖全球264个国家(地区)的超过1000个变量。这些数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高等教育入学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高等教育入学率被定义为大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分类ISCED中级别5和6)在校生总数占中学之后5年学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在校生不论年龄大小。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所受到的不同影响,本文还引入分性别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生师比来刻画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自然资源租金,以自然资源租金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表示,衡量的是自然资源租金的相对水平。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自然资源租金总额是指石油租金、天然气租金、煤炭(硬煤和软煤)租金、矿产租金和森林租金之和。世界银行测度自然资源租金使用的公式是:资源总租金=资源产量×单位产量租金,资源单位产量租金=(单位价格-单位成本)/单位价格。从自然资源租金指标的计算方式来看,产量相对外生,但是价格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其变化反映了自然资源经济开发所产生的意外之财。通常研究都是使用自然资源出口与GDP的比值来表示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例如Sachs和Warner采用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或GNP比重来测量。但是也有研究认为使用出口比率是对依赖强度的度量,而不是对丰裕状况的度量,更不是对自然资源租金的度量。本文选取的指标与现有研究所用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重点考察自然资源产生的租金对不同财政能力建构模式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世界银行的自然资源租金指标。另外,本文还根据数据的分类特点选择石油租金进行稳健性分析。
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未观测变量对核心参数估计的影响,本文也选择了符合教育经济学一般理论的影响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的控制变量,具体设定如下:中学入学率,中等教育在校生占适龄入学人口的百分比;教育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GNI的百分比;ln人口规模,人口总数(百万)取对数;ln人均GDP,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取对数。
为了进行机制分析,本文还选取了度量资本积累的变量,包括资本形成份额,即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资本劳动比,即资本形成份额与就业人口的劳均GDP比值(2011年不变价美元)。类似地,本文也设定了固定资本形成份额和固定资本劳动比指标,计算方法同资本形成份额和资本劳动比。
另外,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大学生人均支出与人均GDP的比值)与大学生师比两个变量。
具体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统计描述
为了识别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改善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进行基本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租金越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越低。根据表2报告的回归结果,本文在不控制时间效应以及国家所在发展阶段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如列(1)和列(3)所示,自然资源租金份额显示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然而,一旦时间效应被引入,并控制国家所在的收入层次分组虚拟变量,自然资源租金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剔除了时间的波动效应后,自然资源租金确实与高等教育入学率负相关,即对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从分性别高等教育入学率回归来看,自然资源租金对女性入学率造成了更大的边际负效应。
就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教育支出比重、ln人均GDP变量获得了稳定的显著正向结果,这表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密切相关;中学入学率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为正,意味着中等教育发展并不必然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张。对数化国家人口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显示出既有的国家人口规模并不会自然地转换为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暗示政府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表2 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固定效应回归
尽管基准回归发现平均意义上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之间呈负向关系,但是仍然不能确定这一平均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由于本文样本数据跨度为从1980年到2017年,长时段内各国财政制度可能已发生较大的调整,比如削减进口关税、削减不利于投资和消费的税率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国家财政能力建设。即使面临相同的全球资源产品价格变化,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政策回应,如一些国家的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将自然资源财富集中起来投资于教育事业,从而使得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面临异质性。本部分重点分析由国家财政能力差异引起的异质性。参考Baunsgaard和Keen的研究使用收入税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度量财政能力的做法,本文使用税收类指标来测度财政能力,并根据相应测度值的高低(与样本均值进行比较)进行分类回归。
第一类分组按税收占GDP比例的高低,以及所得税、利润税和资本税等收入之和占税收收入的比例高低将不同国家划分为高低两组。分类回归结果见表3。
回归结果表明,低税收份额国家,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表3报告的分类回归结果不难发现,列(2)显示的低税收份额国家与列(1)相比,其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显著。类似地,那些更加不依赖所得税、利润税和资本税等收入的税收体制下,显示出与低税收份额相似的结果。分析来看,高比例组意味着国家财政能力的提升高度依赖税收,而且财政能力发展具有路径依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成为国家财力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量,政府较有激励设定并执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因此可以预计高比例组国家的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弱。
表3 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分类回归I
第二类分组按赠款和其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及进口类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例高低将不同国家划分为高低两组。这样划分的理由在于,那些更少依赖税收而更多依赖赠款和其他收入的国家,以及那些更依赖关税与其他进口税作为主税源的国家,其财政能力建设采取了迥异的政策路径,因而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因此,本文根据赠款和其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高低,以及关税与其他进口税占税收收入的百分比高低,分别进行回归,具体结果见表4。
表4报告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前文的预测。经验研究也发现,捐赠、援助等收入形式会损害欠发达国家的财政能力建设,降低国家对税收收入的依赖,从而改变国家制定并维持人力资本积累政策的激励。因此,表4中列(1)和列(3)的回归结果清晰地显示,更依赖捐赠等收入形式、更依赖关税等税收种类的国家,对所得税、利润税和资本税的依赖相对较轻,从而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激励相对不足。
本部分检验自然资源租金抑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即自然资源开发推动的经济繁荣和租金上升将会抑制资本税基的增长,进而阻碍高等教育投资与发展。前文的分析强调了政府进行财政能力投资的经济动力,其制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投资政策都会与税收征集相关联。重点在于,当自然资源开发部门相对更有效率地贡献财政收入,政策制定者就会将政府政策向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倾斜以培养财力,相对忽视非自然资源开发部门的税基培养。而收入税、利润税和资本收益税等税种,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资本劳动比的上升。预计自然资源繁荣和租金上升,将会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渠道传导,进而抑制高等教育的需求。机制回归结果见表5。
表4 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分类回归II
表5 自然资源租金的资本抑制效应
根据表5报告的结果,不论使用的资本积累口径是总的资本还是固定资本,自然资源租金都对资本形成造成了显著的抑制效应。值得强调的是,表5中的回归不仅充分控制了国家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还控制了个体与时间的交互效应,相对克服了更多的遗漏变量问题。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租金每上升10个百分点,经济中的资本形成份额将会下降约0.8个百分点。类似地,自然资源租金也对资本劳动比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社会普遍地形成接受高等教育的激励。
根据本文所用数据的性质(长时段多国家面板)以及核心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部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结论的稳健性:
一是更好地排除未观测效应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由于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比如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的石油资源集中,南美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不同的地理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经济地理。因此本文参照世界银行的设定,将全样本按地区分类,再控制区域固定效应与年份效应的交互项,以排除未观测到的区域时间异质性冲击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地区的分类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北美、南亚、次撒哈拉非洲。控制区域时间未观测效应的回归结果见表6中的列(1)和列(3)。
二是利用工具变量法进一步排除未观测效应和互为因果关系造成的估计偏差。工具变量法通常是解决内生性偏差的重要方法,但是工具变量需要满足一定的识别条件,这限制了工具变量法的使用。考虑到本文所使用的跨国样本时长T和截面N都比较大,可以参考Anderson和Hsiao提出的滞后差分项作为内生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直觉上,这一工具变量能够满足工具变量相关性的前提。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6中的列(2)和列(4)。
另外,本文还通过改变样本规模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具体做法是保留样本起始年份(1980年)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国家或地区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6的列(3)与列(4)。
根据表6报告的结果,引入区域与时间交互效应后,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负,如列(1)和列(3)所示,而且边际效应与前文的基准回归相差无几,可以初步判断这类未观测到的遗漏变量并不是造成估计结果偏差的严重因素。相应地,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扩张造成负面影响的结论,然而回归系数(绝对值)相对固定效应有较大的变化。这表明,互为因果关系可能是对无偏估计威胁更大的因素。实际上,实现高等教育跳跃式发展可能是摆脱资源依赖症的重要途径,而克服这类互为因果关系使得估计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因果效应。
需要补充的是,本文中工具变量回归也通过了必要的假设检验。Imbens总结了工具变量回归所需要满足的随机分配、排除性、相关性和单调性假设,其中最需要检验的是相关性假设,即工具变量需要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但是与被解释变量不直接相关。本文检验了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程度有多强,如果相关性较弱则可认为存在弱工具变量的问题。根据Stock-Yogo提供的经验法则,如果统计量超过给定条件下的关键值(本文背景下设定为16.3),一般认为可以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另外,当工具变量较多时,可能产生过度识别问题,因此需要检验过度识别原假设。根据回归结果,表6列(2)中的不相关原假设下的LM统计量为144.327,超过临界值而拒绝不相关的原假设;过度识别原假设下的Sargan检验P值为0.000,拒绝原假设。据此可以认为,列(2)中的工具变量回归结果能够识别因果效应。类似地,列(4)的检验结果分别为:LM统计量为97.918,Sargan检验P值为0.000,分别拒绝了相应的原假设。
表6 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稳健性回归
另外,本文还选取了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以及大学生师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引入自然资源租金份额中的石油租金,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7。对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变量的系数回归结果显示为负但不显著,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租金并未明显地转换为相对更高水平的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甚至可能会降低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尽管存在较大的标准差而使得负系数不显著;自然资源租金对大学生师比的回归系数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其阻碍了生师比的下降。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生师比都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租金并没有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积极影响。表7还显示,石油租金的回归结果与自然资源租金的回归结果大致相当。不过,由于回归系数并不显著,需要未来做补充研究。
表7 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影响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得益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规模以及办学类型都取得了较大进步,部分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总入学率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93%。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0年前的不足5%,发展到2019年的51.6%。然而,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发展缓慢。不仅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高等教育的结构发展也并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趋同。一般而言,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中国等部分低收入国家在向中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依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反观部分高收入的石油资源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却仍然滞后。这表明,收入水平并不是预测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何况收入水平与高等教育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能够促进收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总结数据和事实,本文发现,高等教育失败的国家很大程度上与自然资源租金丰富相联系。
通过梳理现有理论与经验文献,本文基于财政能力的视角提出了自然资源租金依赖型国家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抑制型特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总是需要以财政能力建设为政策出台的重要逻辑起点,自然资源租金丰裕的社会,其财政能力将会沿着增加自然资源租金的路径发展。而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往往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需求相对有限;只要自然资源财富源源不断地产生,国家财政能力发展路径会锁定在自然资源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税基的依赖就会相对降低,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都可能会偏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最优积累路径的需要,导致经济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说,即自然资源租金上升会降低高等教育入学率,对高等教育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说,即丰裕的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造成了显著的负面效应,而且这一负面效应在那些被定义为税收型国家中相对较轻,即更多依赖税收筹资以及所得税、利润税和资本税等税种筹资的国家能够抵抗自然资源租金的负面影响。相反地,在那些更多依赖非税收收入以及关税等租金型收入的国家,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机制检验也证实,相对不依赖税收筹资的国家,其物质资本积累受抑制,阻碍了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正反馈链条。本文利用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补充回归中也发现,自然资源租金可能不利于提高大学人均支出相对水平和降低生师比。
本文提供了自然资源租金会抑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与证据,这为我国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三点启示。第一,要严格管理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自然资源财富使用方向,更多地将资源财富用于提高生均教育支出水平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推动资源能源型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要推动地方财政体制转型和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使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回报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减轻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财富、土地收益等收入来源的依赖,从而巩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正反馈链条。第三,要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提升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收入水平。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前景,是引导高等教育入学规模持续扩大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创历史新高,叠加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强化积极就业政策,不断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注释
①World Bank,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11,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252.
②T. Gylfason,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EconomicReview, vol. 45, no.4, 2001, pp.847-859.
③J. Stijns,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WorldDevelopment, vol. 34, no.6, 2006, pp.1060-1083.
④L. Cockx and N. Francken, “Natural Resources: A Curse on Education Spending?,”EnergyPolicy, vol. 92, 2016, pp.394-408.
⑤D. Kim and S. Lin, “Human Capi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Dependence,”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 vol. 40, no.40, 2017, pp.92-102.
⑥D. Acemoglu and J. Pischke, “Changes in the Wage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EuropeanEconomicReview, vol. 45, no.4, 2001, pp.890-904.
⑦L. J. Lochner and A. Monge-Naranjo, “The Nature of Credit Constraints and Human Capital,”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vol. 101, no.6, 2011, pp.2487-2529.
⑧J. G. Altonji, “The Demand for and Return to Education When Education Outcomes are Uncertain,”JournalofLaborEconomics, vol. 11, no.1, 1993, pp.48-83.
⑨V. Meier and I. Schiopu, “Optimal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and Productivity Externalities in a Two-Sector Model,”JournalofPublicEconomics, vol. 121, 2015, pp.1-13.
⑩金子元久、黄珍:《经济增长放缓与高等教育:资本市场的出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