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丽,边 芳,赵 娟
甘肃医学院,甘肃744000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衡量护理教育、护理实践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1]。护理研究作为护理学本科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入研究领域,提高其科研能力[2]。但因护理研究内容富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的特点,成为教师难教、学生畏学的课程。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护理研究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研究开始关注提高护理研究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的方法,但多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3]。为了从学生角度了解影响护理本科生护理研究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探讨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甘肃某本科医学院2016级369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学校同一学期学习护理研究的2016级护理学本科生和2018级护理学专升本学生。排除标准:不愿参与本研究者。共纳入363人(98.37%);其中4年制本科生330名(90.91%),2年制专升本学生33名(9.09%);男43名(11.85%),女320名(88.15%);汉族324名(89.26%),少数民族39名(10.74%);农村327名(90.08%),城市36名(9.92%);毕业后计划直接就业215名(59.23%),读研106名(29.20%),改行33名(9.09%),其他9名(2.48%);年龄 20~24(21.97±1.22)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根据与往届授课学生的交流和学生反馈信息以及在查阅资料等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护理研究课程评价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学生班级、性别、年龄、民族、生源地、毕业后计划、指导教师学历等;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护理研究课程的认知和态度、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等,问卷由22个条目组成,其中定性资料7个条目,包括学习护理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压力、进行护理科研的困难、护理研究理论学习中最难的章节、护理研究实践练习中最难的项目、提高护生科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能力需求。定量资料15个条目,定量资料采用5级评分方法,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计0~4分,问卷总分为0~60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护理研究的积极性越高。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4,问卷信度良好。
调查前,护生已修完预防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相关课程,考核均已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采用胡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研究》(第4版)[2]为教材。本科班级的护理研究课程设置在第5学期,两年制专升本班级设在第3学期,共3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0个学时,实验课16个学时。实验课模拟研究的基本环节,即科研选题;文献查阅及结果汇报;调查工具汇报;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汇报;论文汇报;修改后的论文汇报。汇报以学生为主。护理研究课程评价问卷经测定信度良好后,上传至问卷星,并设定好答题不全不能交、防重复填写和填写问卷所用时等功能,待护理研究考试结束后,统一告知学生在问卷星平台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老师及时在后台查看班级填写问卷人数,通知学习委员督促未填写学生及时填写,保证问卷在1周内填写完成。一方面避免现场填写纸质问卷中出现的问卷被漏填、重复填和敷衍填以及数据录入耗时耗力、易错等现象;另一方面避免现场填写问卷中,由于学生碍于教师在场和担心对考试造成影响等的干扰,从而更好地保证问卷的填写质量。
表1 本科护生学习护理研究积极性的单因素分析
经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进行护理科研的困难前3位是“科研知识缺乏”(53.72%)、“科研意识缺乏”(25.07%)和“学习任务太重”(11.85%);护理研究理论学习中最难的章节排前3位的是“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2.98%)、“护理论文撰写”(19.01%)和“研究工具性能测定”(15.15%);护理研究实践练习中最难的项目排前3位的是“数据分析与结果汇报”(51.79%)、“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2.40%)和“论文汇报”(11.02%)。为了提高护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方面,护生希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师指导”(57.02%)、“具有至少护理学硕士学位的护理专业教师指导”(29.48%)和“熟悉护理研究的公共卫生学专业教师指导”(12.95%)。
提高护理研究教学质量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师不仅需要深化护生对护理研究的认识,端正其学习态度,更亟须通过改善影响学生学习护理研究的各种不良因素,增强护生学习积极性。
经调查发现,护理研究实验课的指导教师为硕士研究生的护生问卷得分高于指导教师为本科者(P<0.05),且在“提升护生科研能力途径”方面,57.02%的护生希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师指导。这就要求承担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丰富科研经验。一方面能更加正确、全面地指导护生,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发挥好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教育来影响和感染护生,使护生积极主动地的老师学习护理科研[4]。
本研究结果显示,“毕业后计划读研”“学习护理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为“学习护理研究是有必要的”和“学习护理研究的压力一般及以下”的护生,学习护理研究的积极性高。何倩等[5]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会影响教学效果。罗生全等[6-7]研究指出,学习压力过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教育质量提升,但学习压力与学习效能是相依相促的,必要的学习压力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成长、成才所必需的。因此,教师应在课程的首次授课时向学生介绍清楚护理研究对护理学发展、今后就业及自我发展的相关性和重要性。①每位本科护生毕业前都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方可毕业;②目前,部分医院招聘时明确规定本科期间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者优先考虑。通过以上介绍使学生能明确护理学专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激发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正确认识学习压力,从而引导护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8]。教师也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自我革新,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学习软件平台建设学生易看易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如护理研究授课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课后与医学统计学授课教师合作,录制数据分析视频并上传至护理研究课程相关章节中,供学生反复学习,攻克学生数据分析难关。
科学研究是衡量现代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9]。首先,学校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创造科研条件,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学校的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其次,学校还应制定学生校级课题并给予资金支持,以及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比赛,如科研选题赛、开题报告赛和数据分析赛等,从而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第二课堂方式,让学生在科研实践的磨炼中提升科研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人人参与”的良性循环。
刘红艳等[10]随机对14所开设护理研究的本科院校调查显示,92.86%的学校将护理研究设置在大学三年级及以上年级,但刘红艳等却认为“大学三年级护生学业太重,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参加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应将护理研究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以往授课经验,认为护理研究是将科研方法运用于护理领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学期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进程安排情况决定,但开设护理研究前,学生应完成预防医学、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学习,具备基本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同时还要学习过相关专业课程,如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等,使护生对专业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这样护生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列举的专业例子才能有深刻体会,明白护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方法,才能激发护生对护理科研的兴趣和对专业未知的探索精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