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鱼类病害及防控措施

2021-09-26 11:16习丙文潘良坤
科学养鱼 2021年8期
关键词:溶氧单胞菌氨氮

习丙文,潘良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高温季节通常指夏季气温达35℃以上,池塘水温高于30℃,主要出现在7-8月“三伏天”这段时间。现如今天气正处于高温期,就鱼类病害原因及防控措施,笔者将从如下方面进行介绍。

一、高温季节鱼容易发病

高温季节养殖鱼更容易暴发病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常见的淡水鱼如草鱼、鲫、鲤、鳊、鮰、加州鲈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池塘水温高于32℃会引起鱼体高温应激、耗氧增加、肠道消化酶活力下降、不吃料、消化吸收差不长肉、饵料系数增高。通常在高温季节来临前的5-6月,由于水温适宜,鱼处于快速生长期,摄食旺、吃得多;到高温季节,养殖鱼普遍存在脂肪肝和肠炎症,处于亚健康状态。

高温季节水体累积营养较多,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处于快速生长期,病原数量相对较高。在高温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无乳链球菌、爱德华氏菌等病原菌株的毒力显著增强,在应激或寄生虫感染情况下,鱼体容易造成严重继发感染。

水体溶氧饱和度随水温升高而降低,高温季节水体载氧能力降低。尽管水中藻类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产氧多,但水体上层由于溶氧过饱和而逸出水体。此外,水体热分层以及底层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耗氧,下层溶氧却经常不足;加上残饵、粪便在底层累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大量释放,藻类旺盛、水色偏肥、藻类光合作用强、pH偏高,增加了氨氮对鱼体的毒害。

夏季连续高温天气经常出现暴雨或“白撞雨”以及台风天气。通常连续高温天气鱼虾发病并不严重,但在暴雨后,细菌病、病毒病大量暴发,会造成严重死鱼。暴雨使大量温度较低的雨水落入池塘,由于冷水密度大而下沉,引起池塘底部翻动,即所谓的“翻底”。底部原来耗氧的有机质上浮,消耗大量氧气,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升高,同时,暴雨引起水温急剧变化,对鱼本身造成很大的应激。

二、高温季节淡水鱼的主要病害

高温季节鱼的常见病害主要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烂身病、氨氮中毒、泛塘和倒藻等。

1.细菌性出血病 细菌性出血病多发生在塘底淤泥较厚、放养密度较大、投饵多、水质肥、池水透明度低及气候变化异常情况下,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发病鱼的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主要有口腔、头部、眼眶和下颌充血发红,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尤其胸鳍的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黏液流出;肠道充血发红,呈空泡状;肝水肿,脾脏瘀血呈紫黑色。

2.肠炎病 肠炎病主要发生在投喂管理不当的养殖池塘,病原主要为气单胞菌。发病鱼体色稍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离群独游,肛门红肿外突,肠道充血无食物,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黏液流出。

3.烂身病 烂身病主要发生在水质差和鱼有脂肪肝的池塘,病原种类多样。病鱼离群独游,尾鳍、背鳍基部或体侧颜色异常,体表病灶逐渐充血溃烂,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

4.氨氮中毒 鱼群摄食量下降,摄食时间短,很快炸群散开,在饵料台周边吃料沫,出现烂鳃、阳光越好死鱼越多等情况。

三、高温季节的病害防控

1.保持足够水深 高温季节成鱼池塘的水深应保持在2~2.5米,以提高载鱼空间、降低表层高温水对鱼的影响。

2.维护良好水质 池塘的底质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养殖周期结束后应清除多余淤泥。在养殖过程中,水色发黑、塘边有浮沫和腥臭味时应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复合芽孢等改善底质。高温阶段水体中氮、磷往往并不缺乏,藻相变化主要是营养不均衡造成的,容易出现倒藻、死藻和蓝藻水华。养殖过程中要给水体补充优良藻类和矿物元素,适当使用芽孢杆菌、EM菌等对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及其他有机质进行分解。

3.维持充足溶氧 勤开增氧机,特别是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加快水体上下层循环,提高中下层溶氧,促进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促进微生物对底层残饵、粪便的降解,改善底质。当前,渔业智能化设备可实现池塘溶氧实时监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掌控池塘溶氧情况。

4.合理投喂饲料 高温天如果鱼吃食多、抢食凶,应掌握投喂达到整塘鱼八成饱左右,暴雨、台风天需要减料或停止投喂。不可盲目追求吃得多、长得快而过多加料,否则肠道和肝脏负担过重,遇到天气、水质突变而暴发疾病。建议每两周在饲料中拌喂乳酸菌和中草药(三黄散、虎黄合剂、黄芪多糖等),可选用高温期特定配方饲料,降低蛋白质含量,使用更容易消化利用的原料,增加维生素用量。严格执行“四消、四定”。

5.安全使用渔药 高温季节用药应注意水深、药物分散度、药物毒性增强等方面的因素。使用杀虫、消毒药物时必须考虑对藻类影响,避免藻类大量死亡、分解而消耗氧气,引起水体缺氧泛塘。用药宜选在天气晴朗和较为凉爽的早晨,药物使用后2小时内注意观察鱼群反应,如有浮头、狂游、蹿跳,应及时换水和使用解毒剂。

四、病害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鱼病发生后常用的4个步骤为增氧、减料、准确诊断和对症用药。

因水环境引起的病害,如氨氮或亚硝酸盐中毒等,应使用水产用有益微生物及改良底质产品,降解池塘的有害物质;向水体泼洒有益藻种,吸收、转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使用VC或有机酸等对水体解毒,增强鱼的体质,使水体浮游生物正常良性生长。细菌性疾病应采取外消加内服的方法控制。养殖者应该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结合内服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使用有益微生物,保持良好稳定的池塘水质,在鱼体肠道建立良好的消化吸收环境。高温季节一般较少发生寄生虫病,但若发生体外寄生虫病(包含鳃部寄生虫),应根据不同的虫体采用相对应的杀虫剂全池泼洒防控,预防虫叮咬后继发细菌感染;如发生体内寄生虫,应内服驱虫。病毒性疾病一般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但是疾病发生后,养殖者应稳定水质,增加池水溶氧,在饲料中添加助消化吸收、免疫力增强的物质,提高鱼的免疫力。患脂肪肝或肝胆综合征等营养性疾病时,首先减少投喂量,在饲料中添加促消化酶或微生物制剂,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再调节水质,增加池水溶氧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
溶氧单胞菌氨氮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氨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氨氮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感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中氨氮处理方法
住院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分析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